《去年的树》研讨稿 .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185769 上传时间:2021-02-0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去年的树》研讨稿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去年的树》研讨稿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去年的树》研讨稿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去年的树》研讨稿 .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听诗一般的课堂听王崧舟去年的树有感今天听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一课后,让我感受颇深。去年的树讲述了小鸟和大树这对好朋友间深厚真挚的友谊,写出了鸟儿的执着与诚恳。王崧舟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不但仅是对学生知识的传播,更是对我教学历程中的一个鞭策。他选这是一篇童话,对学生比较有吸引力。我感觉王老师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沉浸在优美的语言的语文世界,用他独特的淡淡和隐藏着的浪漫给了孩子们一个美丽的梦。他的课,也如同这篇课文一样,浅近中蕴藏着深厚,我想这很大水准上是得益于王老师对学生“语用水平”的着力培养下面就谈一下我感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是一篇童话,谁来给我们读一下第一自然段?”直截了当的

2、开场和他的笑容一般淡淡。我惊讶于四年级孩子们满含感情的声音和端正整齐的坐姿,在一遍遍的诵读中,王老师带领孩子们找出关键词“天天”,配上柔和的音乐,变化不同情境的图片,让孩子们接起火车不停地反复读第一自然段。反复是王老师这节课里点击率最高的一道程序。不同的情境下,孩子们在王老师抑扬顿挫的提示语声中自如变换感情,变换读法。“你能从刚才的朗读中体会到什么?”是的,反复的,一遍又一遍的,不厌其烦的读,就能让孩子们纷纷举起手说出自己的体会,无论是对“鸟儿”与“树”之间关系的体会,对它们之间感情的体会,对人物表情的体会,对人物心理的体会质疑,是解读文章的又一法宝。在带领孩子们感受深情之后,王老师突地话锋一

3、转,“刚才所说的鸟儿的外貌也好,树的外貌也好,都是同学们写出来的,课文中写了吗?”课文根本没有提及任何与“鸟儿”、“树”外貌相关的句子,在得到学生的认同后,王老师擦去了之前写的第一自然段“写外貌”的板书,这里作者写得非常“浅近”,可我们却都能想象出它们的模样,这种感受不也又是“深厚”的吗?对话,是体会文章思想,理清脉络的重要线索。在分角色朗读的分配中,我感动于王老师的课堂用语“你愿意吗?老师也一起读能够吗?现在能够读了吗?”他低沉的声音吐出这些语句令人有种被充分尊重的感觉。朗读过后,他又提出一个问题:“刚才的对话时有一个人读得不好,他是谁呢?”就在大家都稍有紧张的时候,王老师却说:“老师读得不

4、好。”学生们都好奇地睁大了眼睛,“老师读的提示语太平淡了,一点儿意思也没有。怎么样读才能有意思一些呢?”学习一篇文章,与其倒背如流,倒不如在课文里实实在在地走一回。王老师带着学生在这篇短短的,浅近的童话里漫步着,他在课后也对与会老师表达了自己的期望,希望老师们都能够在教学中落实“三个融合”:一、学习语用与情感体会融合;二、学习语用与内容理解融合;三、学习语用与思想梳理融合。他认为如果能够很好的创设语用情境,扩充语用内容,提升学生的语用品位,对于孩子的自主学习水平具有极大的作用。课堂最后,王老师又问,为什么文章里不写外貌,不写表情,不写心理呢?是作者写不好吗?孩子们都已心领神会,这是为了给我们的想象空间留下一片天地。其实,王老师的课又何尝不是为我们教师的课堂撒下一粒希望的种子呢?好的课堂,好的学生,不是平白摆在那里等你来教的,好的语用水平也不是学生与生俱来的,语用的品位,学生需要提升,教师就更需要精益求精。精彩的课堂或许是今天你眼中的帷幕,但也可以是未来你脚下的舞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