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准则运用公允价值的经济后果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185859 上传时间:2021-02-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计准则运用公允价值的经济后果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会计准则运用公允价值的经济后果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会计准则运用公允价值的经济后果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会计准则运用公允价值的经济后果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会计准则运用公允价值的经济后果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会计准则运用公允价值的经济后果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准则运用公允价值的经济后果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会计准则运用公允价值的经济后果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理O论FFRIENDSOFAC探COUN讨TING会计准则运用公允价值的经济后果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高芳苗研研【摘要1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主要体现于会计报告对投资者,债权人,管理层以及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影响.我国会计准则中大量运用了公允价值概念,这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经济后果.文章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研究了公允价值在实际应用中所产生的经济后果,具体分析了由此导致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协调方法.【关键词】会计准则;公允价值;经济后果;利益相关者一,引言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发布了由1项基

2、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构成的企业会计准则2006).这标志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质趋同,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会计准则体系的一大亮点便是公允价值的引入,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地将公允价值列为五大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在具体会计准则中也不同程度运用了这一计量属性.那么公允价值的应用会产生怎样的经济后果?这无疑是准则制定者和使用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公允价值在经济业务运用中导致的股东,债权人与管理者三大主要利益相关者问的冲突和协调为例,深入探讨和分析这一问题.这对我国会计准则理论建设和实务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二,公允价值应用对利益相关者

3、产生的经济后果美国会计学家泽夫将经济后果定义为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决策行为的影响.他认为会计计量所产生的综合信息(即财务报告)会影响管理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所做的实际决策,从而导致他们从公布的财务报告内容中寻求扩大自己利益的途径,最终导致一部分人受益.而另一部分人受损.由于会计计量具有经济后果性,会计计量产生的会计数据必将影响利益相关者多方契约的签订,执行和变更,而我国引入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不久,由于市场不完善,监管体系不成熟等外部环境的限制.使公允价值在运用过程中导致企业股东,债权人,经营者等利益相关者为了自身利益操纵会计计量.以下从会计寻租和会计寻利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4、(一)基于会计寻租目的所谓会计寻租是指在社会总财富水平和企业真实业绩并未改变的前提下,通过改变会计信息(即财务报告收益)来进行财富的非公平性转移和资源的不恰当配置,从而对其他社会主体利益造成损害的一种非生产性活动.会计寻租的存在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存在可供寻求的租,二是存在可供寻租的条件.会计计量具有经济后果性,不同的会计计量方式的选择将导致利益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不同分配,这给寻租者提供了租,在准则已经制定的情况下,利益相关者的寻租行为就会转向企业(如经理人员进行盈余管理等),影响会计计量.(二)基于寻利目的所谓寻利是指在社会财富总体增长的前提下,各利益相关者财富的增长.每个利益相关者

5、对利益的追逐一般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寻租,二是寻利.除了寻租的可能性外,各利益相关者出于寻利的需求,也将以一系列的行为影响会计计量.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出于立场,地位及所追求的利的不同,其对会计计量有不同的影响.比如,股东,债权人,经理人员等利益相关者,可以通过提高自身员工的素质,完善内部应对机制等方式,减少会计计量对其自身的不利影响.同时充分利用某种计量方式本身的优势,为寻利服务.如基于公允价值能提供更多投资决策相关的信息.企业经理人员可以通过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以吸引投资者.而投资者,债权人则可以基于获取更多决策相关信息的需要,支持企业使用公允价值.兰,公允价值应用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与协

6、调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成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一个焦点,各利益集团为了通过选择公允价值会计政策达到各自利益最大化而展开博弈,而利益相关者基于寻租或寻利的目的也可能会使公允价值沦为利益操纵的工具.但是各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之间存在相互制约,此消彼长的关系.一部分利益相关者通过操纵会计信息获利必然导致其他利益相关者经济利益的损失,这样就产生了利益冲突.(一)公允价值应用中管理者与股东的利益冲突与协调1.公允价值应用中管理者与股东的利益冲突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合体,随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代理人(企业高层管理者)会很难按股东即投资者的要求办事,由于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的存在,股东必须采取一定的措

7、施以监督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投资者一般会通过设立监督机构和进行业绩评价等方面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监督.由于我国没有形成活跃的资产交换二级市场,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资产评估随意性大,使得公允本文为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JO9wH69)和中国海洋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201013063)的研究成果.回_F竺A价值的应用难免受到人为因素干扰,因此,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将对经营管理者的素质有更高要求.并增加股东对管理人员业绩考核的难度,增加股东的监督成本.另外,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会增加管理者人为操纵利润的可能性,从而增加股东的投资风险.比如,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当企业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时,确认

8、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可以大幅提高企业的净收益.企业经理人员就有可能利用职权操纵公允价值的确定.再比如,在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管理者利用公允价值故意大幅度压低购入资产的重估价值,为合并后创造大的盈利空间,虚增利润以提高自己的业绩水平等.这些都将使企业股东面临较大的投资风险.2.公允价值应用中管理者与股东利益;中突协调途径为了让管理者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一致,正确恰当地运用公允价值,减小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出现的概率,股东一般可以采取两个措施:一是规定企业的高层经营管理者必须持有一定数量的股权,如果管理者不持股或持股太少,就很难把公司当作自己的财产一样去运作;二是实施股权激励机制.如实行股票期权

9、激励制度等.传统公司经理层的薪酬主要是由基本工资和普通奖金构成,这种薪酬制度只与公司的当期业绩挂钩,而与公司的未来价值无关,很容易造成管理者的短期行为,不能激发其为股东的长期利益努力的积极性.公司应当在管理者的工资和奖金的基础上外加红利,期权等激励.总之.设法协调与管理者的利益;中突,使管理者的目标与股东目标一致.(二)公允价值应用中股东与债权人的利益冲突与协调1.公允价值运用中股东与债权人的利益冲突债权人和股东同时作为企业的投资者.虽然其利益是一致的,但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依然存在.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冲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风险承担上的冲突.股东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往往会在未经债权人同意的

10、情况下利用债权人的资金进行风险较大的投资决策等,而当企业经营失败时,股东只承担有限责任,而债权人却要承担无法收回资金的全部损失.第二,投资收益上的冲突.由于风险和收益之比不同,股东比债权人更偏爱风险大收益也大的投资项目.虽然理性的股东会和债权人一样有虚减利润的动机.但难免会有短期利益导向的股东刻意美化财务报表.股东与债权人的冲突体现在公允价值运用中就表现为股东为了达到美化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目的,在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后导致企业现金周转困难或是偿债比率下降,使债权人处于可能无法收回债权的危险境地,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比如,投资性房地产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后,如果市场行情看好,其当期和以

11、后各期的利润将会大幅提高,伴随而来的可能是巨额的税赋和现金流出,企业就有可能出现偿债能力不足,危及债权人的利益.2.公允价值运用中股东与债权人冲突协调途径为了维护自身权益,债权人可通过两方面来限制股东滥用公允价值.首先.债权人可以签订合同条款来限制债务人的权利.除了常规约定债务偿还期限,方式,提供担保等条款外,债权人还可以限制债务人在公允价值计量中的人为选择程度,双方可以商讨一个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影响的定量指标,当公允价值的影响超过这一指标时,股东应向相关债权人详细说明情况并与债权人协商决定,当企业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结果对未来现金流量影响巨大时,债务人就应该与债权人商讨.其次,债权人也可以要求

12、参与公司治理,成为公司的一员,债权人可随时监督公司的会计行为等.(三)公允价值应用中管理者与债权人的利益冲突与协调1.公允价值应用中管理者与债权人的利益冲突债权人作为企业的投资者之一,在将资金投入企业后,就与管理者形成委托代理关系,由于管理者的理性经济人特征,使他们难免会只考虑自己的收益而忽略债权人的利益.债权人的目标仅是收回本金和利息,而管理者却想方设法提高经营利润以提升自己的个人业绩而降低企业的实际偿债能力,这种行为往往会破坏与债权人的契约关系.公允价值的引入则为他们提供了更大的机会.例如在债务重组准则中,债务人往往倾向于用存货偿还负债,通过对存货公允价值的高估,存货公允价值与成本的差额将

13、被计入当期收入.如此一来,这种债务豁免收益增加了利润,使企业账面财务状况得到改善,诱使其他债权人错误估计企业经营状况而进行错误投资.2.公允价值应用中管理者与债权人利益冲突协调途径引入公允价值后,债权人首先应自己提高警惕,尤其是长期债权人,不要只是限于了解企业的账面利润情况,而应设法了解债务人资产抵押,核心业务盈利能力和信用担保能力等;而在投资后,债权人应时刻监督债务人的会计政策是否对其偿债能力有威胁.当然,如前所述,保护债权人利益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其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去.这样可以有效地监督管理者的行为,抑制内部人控制,从而在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同时也保护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促进了各利益相关者

14、协调发展.四,小结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引入使我国会计准则进一步实现了国际趋同,但公允价值的经济后果性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视.在公允价值运用过程中,利益相关者各方管理者,股东与债权人之间可能会产生利益冲突,只有建立和完善协调机制,促进各利益相关者的协调发展,才能合理运用公允价值计量,从而促使会计准则的有效实施.【参考文献】1颜敏,李现宗,张永国.会计寻租研究J_会计研究,2004(2):23-28.2林钟高,赵宏.寻租理论与会计准则_I_财经研究,2001(2):2834.3苏元兴.公允价值计量及其经济后果研究D.厦门大学,2008.4王建成,胡振国.公允价值会计与利益相关者行为J.管理世界,2006(4):153.5陈宏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r6李利.合计准则中应用公允价值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