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七年级生物下期教案+学情分析.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918602 上传时间:2018-12-03 格式:DOC 页数:64 大小:227.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七年级生物下期教案+学情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2018年七年级生物下期教案+学情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2018年七年级生物下期教案+学情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年七年级生物下期教案+学情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七年级生物下期教案+学情分析.doc(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总第1课时 课题:第八章人体的营养第一节人类的食物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课型:新课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生物学上册的学习,对于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年龄在十三、十四岁的初一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适时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说出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重要作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表格,锻炼学生读表、查表的能力及通过查阅资料获取知识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领会科学研究的过程,认同科研过程要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重点:1.说明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重要作用。2.活动“探究食物中的营养

2、成分”。教学难点1.用化学方法检测蛋白质和维生素C。2.蛋白质和维生素对人体的重要作用。3.活动“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教学方法: 讲述法、探究法教学手段:相关实验器材。教学步骤一、 组织教学二、 新课引入课件演示 利用多媒体展示二组图片,一组是非洲难民孩子骨瘦如柴,无力行走,在地上卷曲等;另一组是现在我国部分儿童少年过度肥胖的图片。三讲授新课提问:为什么有的人骨瘦如柴?有的人肥胖得迈不动脚?大家能不能根据这二组图片提出问题,且作出初步的结论?学生提出问题和作出结论:(1)两组图片上孩子体态上的明显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可能是营养问题。(2)这两组图片中儿童少年是不是得了营养方面的病?一是营

3、养不良,一是营养过剩。(3)是不是与生活环境有关?一个生活环境艰难,一个生活环境优越。总结并引出课题:是的,他们如此强烈的反差却是因为同一原因,就是都与营养相关,都是营养方面出现问题造成的。在日常生活中,要想健康,就是科学营养。科学营养离不开营养物质,而我们获得营养物质的主要途径是摄取食物,那么食物究竟为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物质呢?这就是这一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三、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小组活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将熟悉的食物名称及其所含营养物质种类写在一张纸上,再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组长负责安排、统计自己小组总共列举出多少种食物及其成分。在列举中要求能够简单地分出类别。

4、交流 将各小组统计结果进行交流,再统计,全班总计列出多少种食物及营养成分。讨论 食物究竟给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成分?2、演示实验:“蛋白质的检测”,“维生素C的检测”老师介绍双缩脲试剂和吲哚酚试剂的配制方法。小结 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呈现紫色反应,吲哚酚与维生素C溶液呈现褪色反应。 通过以上演示实验,同学们知道了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方法,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食物的营养成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里有一些食物,你能猜一猜这些食物中含有什么营养成分吗?(1)作出假设小组讨论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即将检测的食品作出假设,填入下表。水无机盐蛋白质淀粉脂肪维生素C(2)设计实验方案我们已经根

5、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所要检测的食品的营养成分作出了假设,那么供检测的食品中是不是含有这些营养成分呢?请同学们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加以证明。小组讨论 :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的检测方法,实验材料的选择,设计实验方案,实验中的注意事项,预期的实验结果等。小结:各小组交流实验方案,老师在学生的回答中指导探究方法。(五)课堂练习(课件演示)板书设计: 第4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第八章人体的营养第一节人类的食物一、食物中的营养成分1、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检测2、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水、无机盐、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 (三大产热营养素:糖类、脂肪、蛋白质)练习设计: 完成生物练习题教学反思:总第2课时课题:第一节人类的

6、食物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课型:新课学情分析:学生年龄虽小,但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事物,收集整理信息,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说出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重要作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表格,锻炼学生读表、查表的能力及通过查阅资料获取知识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领会科学研究的过程,认同科研过程要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重点:1.说明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重要作用。2.活动“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教学难点1.用化学方法检测

7、蛋白质和维生素C。2.蛋白质和维生素对人体的重要作用。3.活动“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教学方法: 讲述法、观察法、练习法教学手段:相关实验器材。教学过程:一 复习提问1、食物中营养成分有哪些?2、怎样检测蛋白质的,维生素C?二、导入新课我们认识到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它们对人体究竟有什么作用呢?指导学习。三、讲授课 指导学生复习教材第5、6页的内容。利用多媒体讲解各种营养成分的食物来源和主要功能水:约占人的体重60%-70%,是细胞达到重要组成成分。体内的养分等都必须溶解在水里才能运输到身体各个部分。无机盐:无机盐占量4%,作用十分重要,如,含铁 、含磷的无机盐是构成牙和骨骼的

8、重要成分。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能源物质。蛋白质:是构成厂细胞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的供能物质。脂肪:也是人体重要的供能和储存能量的物质。维生素;可分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常见有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D。它们的生理作用和缺乏症见p7表。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食物中含有六大营养成分,这些成分对我们的身体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人体缺乏某些营养成分,就会表现出相应的缺乏症状。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类的食物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作用1、水:是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2、无机盐:含铁 、含磷的无机盐是构成牙和骨骼的重要成分。3、糖类:是人体最重

9、要的能源物质。4、蛋白质:是构成厂细胞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的供能物质。5、脂肪:也是人体重要的供能和储存能量的物质。6、维生素;可分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练习设计:P7 第1、2、3题教学反思:总第3课时课题:第2节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课型:新课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动手能力还不够强,给予学生自己动手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做实验,进行观察,然后得出结论,知识的获得更具有生动性和直观性,更加符合认知的基本规律。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了解消化腺的功能。2、过程与方法:概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

10、是的态度。教学重点: 1、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2、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教学难点:1、认识酶在消化系统中的重要作用。2、描述小肠的结构特点。教学方法: 讲述法、观察法、分析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图片、课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引入新课回忆:消化系统由哪些结构组成?能够完成什么功能?进入消化系统的食物为什么必须经过消化?演示实验:淀粉和葡萄糖哪个能透过透析袋?葡萄糖讲述:食物中的脂肪、蛋白质等大分子必须分解为小分子物质才能被消化道壁上皮细胞吸收,这个过程叫消化。 三、讲授新课(一)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什么条件下淀粉才能转化成小分子物质?这一过程是从消化道的什么部位开始

11、发生的?细嚼米饭时会品尝到有甜味。为什么不甜的米饭在咀嚼时会变甜?米饭在唾液的作用下被咀嚼变甜就是一种消化过程。看书10页活动,讨论,设计实验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组织交流自己的设计方案。教师设计一个缺少对照的演示实验提示学生此实验的温度为37摄氏度。观察现象并讨论:这个实验为什么要放在37摄氏度中?现象说明了什么?有无不完善的地方?你能否设计一个更加完善的实验?指导学生做分组实验总结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对照组的实验材料和条件有什么不同?比较结果,得出什么结论?教师总结,完成实验报告。提出:如果实验温度提高到100摄氏度,又会出现什么结果?四、本课小结解决

12、了“进入消化系统的食物为什么必须经过消化”和“食物在消化液中怎样被消化”两个问题。板书设计:第2节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一)食物的消化1、演示实验:2、消化的概念3、活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结论:淀粉能被唾液消化练习设计: 完成课后练习题教学反思:总第4课时课题:第2节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课型:新课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理解这部分内容有些难度,因为还没有学习化学知识,所以建议学生自己来讲述目的,促其主动地学习。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也很多,他们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完成学习。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了解消化腺的功能。2、过程与方法:概

13、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同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想适应。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教学重点:1、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2、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教学难点:1、认识酶在消化系统中的重要作用。2、描述小肠的结构特点。教学方法: 讲述法、观察法、分析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图片、课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创设情景,引出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三、讲授新课(一)吃馒头活动。馒头首先经过消化道的哪个器官?馒头咀嚼后是什么味道?为什么是甜的?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出:只有一部分淀粉被初步消化为麦芽糖。(二)指导学生观察图8-6,了解食团是怎样被运输的?1、食物在胃内的消

14、化设问:食物到胃内后又是怎样被消化的?预习11页“胃内的消化”讨论:在胃内食物会发生什么变化?胃有那些机构特点适于消化食物?2、食物在小肠内的消化小肠是消化食物的主要部位。A 、在小肠内,淀粉、脂肪、蛋白质最终被消化为什么物质?3、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四、总结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能在口腔、胃、小肠中被消化,但消化的主要场所是小肠。板书设计:第2节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一)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1、在口腔内的消化:淀粉-麦芽糖2、在胃内的消化:蛋白质在酶作用下初步分解3、在小肠内消化:淀粉-葡萄糖 蛋白质-氨基酸 脂肪-甘油+脂肪酸练习设计:完成课后练习题教学反思:总第5课时课题:第2节 食物

15、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课型:新课学情分析: 这一节是学习了人体所需的六种营养物质及它们在人体内的作用之后紧接着探究这些营养物质在人体内是如何被消化和吸收的,主要让学生认识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初步的功能,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本节课基于生活经验,以学生为主体,合作探究,化抽象为形象,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发挥、去创造。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了解消化腺的功能。2、过程与方法:概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教学重点: 1、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2、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教学难点:1、认识酶在消化系统中的重要作用。2、描述小肠的结构特点

16、。教学方法: 讲述法、观察法、分析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图片、课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导入新课回忆上节内容,引入吸收概念。营养物质能在消化道内被吸收,但各段消化道吸收能力是不同的。出示“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的吸收部位示意图”,观察:消化道内哪些部位能吸收营养物质,哪个部位吸收的种类最多?得出什么结论?三、讲授新课观察鸡小肠结构展示多媒体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小肠的长度。指导学生观察小肠结构。设问:小肠除了长度长的特点外,还有什么结构特点适于吸收营养物质?提出实验要求。组织交流观察过程和结果。展示图片“小肠内表面放大图”讲解环形皱襞、小肠绒毛、微绒毛。这些结构有什么作用?小肠内表面由于有了这些结构,

17、内表面可增大600倍。小肠内表面面积大小与吸收功能有什么关系?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很薄,这与吸收营养物质又有什么关系?总结:为什么说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四、本课小结这节课了解了什么是吸收和消化道中哪些结构具有吸收功能,最主要的是要理解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板书设计:第2节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二)营养物质的吸收1、吸收的概念:小分子营养物质-血液2、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内3、小肠的结构特点:长度长4、内表面面积大利于吸收营养物质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薄练习设计:完成课后练习教学反思:总第6课时课题:第3节 合理膳食课型:新课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

18、学生对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物质的作用有了具体的认识,并对常见食物所含主要成分有一些了解。这实际上也有助于学生对一日食谱的反思,根据合理膳食原则修订食谱的困难是:对三餐能量的计算和各类营养的的总量计算比较烦琐,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说出合理膳食的基本要求及意义。2、过程与方法:学习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体验调查研究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自身营养状况小评价,逐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教学重点: 1、合理膳食的意义;2、评价自身营养状况的方法;3、尝试设计营养结构合理的食谱。教学难点:“1、结合三个活动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2、三个学生

19、活动在组织教学和交流形式。教学方法: 讲述法、观察法、练习法教学手段:有关不同营养状况的人的资料。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引入新课播放一段录象内容。埃塞俄比亚饥饿的难民。欧美国家的一些人花大量的时间减肥。 谈谈感受。身体太瘦或太胖都不是健康的。我们自身的营养状况是怎样的呢?指导学生阅读营养状况的两种简单的评价方案。指导学生对其自身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价,填表格。讨论:你对自己目前的营养状况是否满意?为什么有人营养状况不良呢?三、讲授新课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影响营养状况根据科学家研究表明: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都属于营养失调,而造成营养失调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饮食结构。我们是否有不良的饮

20、食习惯呢?做一分饮食习惯的调查问卷你就知道了。引导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有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为什么合理或不合理。本课小结 通过两个活动,同学们对自己的营养状况有了一个初步了解。均衡膳食什么是均衡膳食?均衡膳食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引导学生分析“中华营养学会推荐的膳食营养平衡图”和老师提供的一分“美国营养学会推荐的饮食结构图”。比较中国人的每日膳食有哪些优点。青少年对营养的特殊需要看书了解青少年对营养的特殊需要。对照我们学校的一分食谱进行分析,食物的营养成分参照书21页附录。指导学生自我设计一天的食谱。提示:早、午、晚餐的热量标准一般为3:4:3提倡高蛋白早餐模式,午饭应富含脂肪、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物质

21、,晚餐宜多食蔬菜及碳水化合物丰富且易消化的食物。早餐量足质佳,晚餐不可过量。膳食结构中应有一定量的粗粮。不暴饮暴食,不挑食偏食,餐前禁零食等。四、本课小结 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对正处于身体发育期的你们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希望同学们在学完本节内容后,能及时调整自己不好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更健康的成长。板书设计:第3节 合理膳食(一)营养评价营养不良 营养失调-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饮食结构营养过剩 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影响营养状况(二)均衡膳食一日三餐中各种类型食物的大致比例比较东西方的膳食结构。均衡膳食的基本要求。青少年对营养的特殊需求。练习设计:设计一分食谱。教学反思:总第7课时课

22、题:第八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1节 血液课型:新课学情分析: 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已经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有一定的认识,有利于开展本章的学习。但对其中的具体结构及其功能,尤其是血液循环途径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通过各种的实验和多媒体辅助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才能让学生理解。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观察血液,了解血液的组成。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精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无偿献血是每个健康公民的一种义务的观点。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与功能。教学难点:血型。教学方法: 讲述

23、法、观察法、分析法教学手段: 收集血常规化验单,查找与血液相关的疾病资料、多媒体图片、有关实验材料用具。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导入新课营养物质主要被人体的哪些部位吸收的?人体的其他部位的细胞怎么得到营养物质呢?细胞在生命活动中产生的废物怎样排出去?三、讲授新课人体的八大系统:循环系统由哪些部分构成的?解: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是一个由心脏和血管组成的遍布全身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封闭式的管道系统中循环流动。见过新鲜的血液吗?什么颜色?什么状态? 血液在人体内是粘稠的液体,不会发生凝固,这是因为心脏、血管内膜光滑,不会是血小板破裂,血浆中有使已形成的纤

24、维蛋白凝胶状态溶解的物质有关。示一位病人一次血液化验的部分检查结果。这个病人被检查的几项指标是否正常?我们怎样读化验单?演示实验:观察血液的组成。结合教材25页的内容进行思考。血浆由哪些成分组成?有什么功能?从血浆的各种成分可以看出,他们都具有一定的浓度,比如葡萄糖的浓度约为0.1%,如果输液,输入人体的葡萄糖的浓度也是0.1%,为什么?总结学生发言,给予鼓励。组织学生观察人血涂片肉眼能见到血细胞吗?指导学生观察要求:将人血涂片放在低倍镜下观察,注意不同类型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区分红细胞和白细胞;数一数视野中的白细胞和红细胞的数量,绘制不同类型的血细胞图。比较红细胞和白细胞在形态、结构和数量上有

25、什么不同?四、总结循环系统的组成,血液的组成,血浆的成分与功能,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板书设计:第八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1节 血液(一)循环系统的组成循环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 心脏 封闭的管道 血管 淋巴循环系统 (二)血液的组成血液 血浆血细胞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的组成及功能组成:水、无机盐、蛋白质、葡萄糖和代谢废物功能:运载学细胞、运送营养物质和废物练习设计:完成课后练习教学反思:课时:总第8课时课题:第1节 血液课型:新课学情分析: 本节课前,学生已经了解了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心脏的结构特点、血液循环途径及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等基础知识。在此基础

26、上,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观察血液,了解血液的组成。2、过程与方法:实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精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无偿献血是每个健康公民的一种义务的观点。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与功能。教学难点:血型教学方法:讲述法、观察法、分析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 组织教学二、 引入新课(一)汇报交流上节课的观察、讨论情况组织交流汇报,不足的地方,鼓励其他同学补充。讲解三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结合多媒体图片,阅读教材,思考:各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正常值和功能如何?与红细胞有关的知识:红细胞的

27、红色与什么物质有关?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动脉血与静脉血的颜色不一样,为什么?有些人经常面色苍白、头晕、疲乏、食欲不振,经医生检查,患了贫血症,什么是贫血症?患了贫血怎么办?白细胞:其形态结构特征?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正常值?白细胞对人体有什么作用?平常我们说的“发炎”是怎么回事?白细胞增多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吞噬病菌后的白细胞会死亡,所以在伤口周围的脓液中含有死亡的白细胞。血小板血小板与红细胞、白细胞比较,有什么特点?看挂图。在书上将血小板的形态结构、正常值划上记号。有时我们的皮肤被划了一些小口,流了很少一点血,过一会儿就不流了,这是为什么?展示:装有已经凝固血液的实验装置。血液凝固后,

28、血块周围会出现一些黄色透明的液体,这种液体是血清。血清与血浆的关系:血清+纤维蛋白原=血浆总结血液的功能并加以应用血液的功能概括起来有哪些?在书上找到并读出来。分析教材24页的图9-1XXX的化验单,指出哪些指标不正常,判断他患的是什么病。四、归纳小结板书设计:第1节 血液3种血细胞的区别名称形态结构功能正常值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无细胞核,含血红蛋白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男子:5.0*10 12个/L女子:4.2*10 12个/L白细胞形状多样,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吞噬病菌,有防御保护作用4-10*10 9个/L血小板个体小,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具有凝血和止血作用1-3*10 11个/L动

29、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血红蛋白贫血、发炎血清+纤维蛋白原=血浆血液的功能:运输、防御保护、调节体温练习设计:完成课后练习板书设计:第1节 血液一、 血液1、血浆2、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3、功能:运输、防御、调节体温教学反思:总第9课时课题:第1节 血液课型:新课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了解了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心脏的结构特点、血液循环途径及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等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观察血液,了解血液的组成。2、过程与方法:实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精神

30、。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无偿献血是每个健康公民的一种义务的观点。教学重、难点重点:血液的组成与功能。难点:血型。教学方法:讲述法、观察法、分析法教学手段 查找与血型相关的资料。挂图。有关实验材料用具。教学过程:一、 组织教学二、 复习引入思考:血液的组成,血细胞的功能!三、新课讲授(一)血量和输血1、 提问引入:回顾血液有哪些功能?如果一个人的血液比较少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小组讨论。2、 边听边引导。3、 正常成年人的血量是多少? 正常成年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7%-8%,比如说,一个体重为60千克的人约有血液4500毫升。请计算自己的血量是多少。4、 一个人一次失血不超过血量的10%约400

31、毫升,靠自身的调节,一段时间后,可以完全恢复正常。一次失血若超过30%约1200-1500毫升,就会危及生命,需要即使补给血液。输血是抢救失血过多病人的有效措施之一,输血是将献血者的血液输入失血者体内,输血前应先对受学者和献血者的血型进行鉴定。(二)血型、模拟“血型鉴定”1、 介绍人类的血型有多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ABO血型系统。包括A型、B型、AB型、O型四种。2、 输血时若血型不合,受血者体内红细胞会凝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而引起的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那么,怎样鉴定血型?A、 指导学生做模拟实验,提出要求。B、 根据今天的实验,有四位伤员A、B、C、D,怎样确定他们的血型?C、 引导学

32、生总结。(三)大力提倡无偿献血四、本课小节板书设计1、 血量:成年人约为体重的7%-8%2、 输血与血型A、 输血是抢救失血过多病人的有效措施之一B、 血型:C、 输血3、大力提倡无偿献血练习设计: 完成练习题教学反思:总第10课时课题:第2节 血液循环课型:新课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个性较强,看待事物的主观性也很强,面对学习内容时会因个人的喜好决定学习兴趣度。对待事物已有自己的一些看法,不再盲目听从教师。因此,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入课堂,给学生充分表达观点的机会。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观察血,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理解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

33、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探究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心脏的生理特征,认同体育锻炼有利于心脏的健康。教学重、难点 重点:血管的结构与功能。心脏的结构与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难点: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关系。血压、脉搏的形成。教学方法 讲述法、观察法、探究法教学手段动、静脉血管切片,毛细血管装片。挂图。猪的心脏、动物血块,小鱼。听诊器、血压计。教学过程一、 组织教学二、 新课引入温故而知新1、 复习:血液循环系统有哪几

34、部分组成?2、 血液循环的概念: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脏活动全身血管中进行的循环流动。A、 血液为什么能按照一定的方向循环往复地流动?B、 教师补充。3、 血管分布在全身各处,是血液运输的管道,血管可分为三类:动脉、静脉、毛细血管。挂图展示三种血管示意图。活动“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三、 进行新课活动: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1、 组织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动物血管切片、毛细血管装片,要求识别不同血管的结构特点。2、 在实验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巡回指导,纠正操作不规范的地方。i. 三种血管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功能1、 讨论。A、 说出各血管的结构特点?B、 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如何与他们各自的功能相适应?C、

35、你能区分动脉和静脉吗?2、 总结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及分布。A、 这些结构特点与他们的功能有什么关系?B、 感受动脉的搏动。C、 静脉有些与动脉伴行,分布在身体的深部,有些位置较浅。D、 静脉血管中血流速度慢,而且是逆着重力方向流动,为什么不会倒流?E、 毛细血管有哪些特点使它适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F、 注意在毛细血管两端血液流动的方向。四、本课小结板书设计: 第2节 血液循环一、 血管1、动脉2、静脉3、毛细血管练习设计: 完成课后练习教学反思:总第11课时课题:第2节 血液循环课型:新课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了解了血液循环途径及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等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帮

36、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观察血,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理解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探究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心脏的生理特征,认同体育锻炼有利于心脏的健康。教学重、难点 重点:血管的结构与功能。心脏的结构与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难点: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关系。血压、脉搏的形成。教学方法: 讲述法、观察法、探究

37、法教学手段:动、静脉血管切片,毛细血管装片。挂图。猪的心脏、动物血块,小鱼。听诊器、血压计。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新课引入1、 血液之所以能够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血液循环系统中循环往复地流动,其动力来自于心脏。看图,描述心脏的位置、形状及大小,以及心尖偏向哪边。2、 陈述:人的心脏大小与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有关。 运动员的心脏比一般人心脏更重些。三、讲授新课(一)观察心脏1、 谈话2、 指导实验:A、 观察心脏的外形。确认心脏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捏一捏心脏的左右心室。把心脏放在解剖盘中,一同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让学生辨认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辨认房室沟和室间沟,识别与心脏相连的几条大血管

38、的名称。B、 了解与心脏相连的大血管的连通情况,按教材上的图示,进行注水实验,观察水流出的位置。C、 解剖和观察心脏的内部结构。沿室间沟左侧往下、房室沟下侧往左剪开左侧心壁。再用上述方法剪开右侧心壁。观察比较左右心室。指导学生观察左右心室壁的厚度是否相同?再看看左右心室之间是否连通?比较心室与心房壁的厚度,观察心房之间是否连通?观察房室瓣、动脉瓣、认识它们的形态、位置和开放方向。3、 讨论A、 左右心室有哪些区别?猜想这种区别的意义。B、 心脏结构哦怎样保证血液朝一个方向流动,而不会倒流?i. 心脏的结构根据实验和心脏的模型及挂图帮助学生归纳心脏的结构。A、 具有四个腔,它们之间及血管之间的连

39、通情况如下:左心房 肺静脉 有房室瓣左心室 主动脉有动脉瓣右心房 上、下腔静脉右心室 肺动脉B、 上图可以得出什么结论?C、 心壁:主要有心肌构成。为什么左心室的壁比右心室的厚?D、 瓣膜:房室瓣:只能向心室开放的方向流动。 动脉瓣:只能向动脉开放的方向流动。ii. 心脏的功能:为什么说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四、 本课小结 讨论交流总结。板书设计1、 心脏的位置:胸腔中部偏左,在左右两肺之间。2、 观察心脏:外形、连通情况。3、 心脏的结构4、 功能:心脏的搏动推动着血液的流动,是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练习设计: 完成练习册教学反思:总第12课时课题:第2节 血液循环课型:新课学情分析: 这

40、个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思维认知水平,也有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的思维比较活跃,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外界事物有非常浓厚的兴趣。他们通过前期学习和日常生活体验已经对血液循环有一定的认知。教学目的:1、 知识与技能:观察血,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理解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探究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心脏的生理特征,认同体育锻炼有利于心脏的健康。教学重、难点 重点:血管的结构与功能。心脏的结构与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难点:不同血管

41、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关系。血压、脉搏的形成。教学方法 讲述法、观察法、探究法教学手段动、静脉血管切片,毛细血管装片。挂图。猪的心脏、动物血块,小鱼。听诊器、血压计。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新课引入展示正在跳动的家鸽心脏,仔细观察,并记录在1分钟内家鸽心跳的次数,讨论家鸽心脏的搏动有什么特点?人的心脏搏动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三、讲授新课(一)心脏的生理1、 展示心脏活动的电动模型,描述心脏活动情况。2、 人体的心脏跳动是否有规律?把手放在自己胸部中间偏左侧,看一看能否感觉到心脏是在有节律地跳动?粗略数一下你的心脏在1分钟内跳动了多少次?3、 你

42、们的心跳次数一样吗?为什么?我们把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心率。正常健康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平均心率是75次/分。正常值:60-100次/分,运动员除外。 简介:心率低于60次/分,叫心动过缓。心率高于100次/分,叫心动过速。4、 怎样衡量一个人心脏的工作能力大小呢?主要看心脏收缩时向动脉输出血量的多少,即心输出量的多少。什么是心输出量?如果你的心率是85次/分,每搏输出量约为60毫升,你的心输出量是多少?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心输出量的多少是衡量心脏工作能力的一项指标,不同的生理状况,心输出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5、 正常人的心率是75次/分,那么,心脏每跳动一次需要多少时间?引入心动周期。

43、展示心动周期挂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的活动情况。一个心动周期经历的时间为0.8秒。心动周期=60秒/心率6、 人的一生中,心脏不停地跳动而不疲倦,这是为什么?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例如:遇到紧急情况,剧烈运动等心率会加快,心动周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心输出量喃?教材37页活动。比赛。7、 交流:怎么提高心脏的工作能力?a) 心脏的锻炼1、 体育运动为什么有利于增加心脏的工作潜力?2、 建议活动:听心音。b) 本课小节板书设计 第2节 血液循环1、 心率、心输出量、心动周期A、 概念B、 他们之间的关系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心动周期=60秒/心率2、心脏的锻炼:体育锻炼有利于心脏的健康练习设计: 完成课后练习题教学反思:总第13课时课题:第2节 血液循环课型:新课学情分析:这个阶段的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动手尝试的愿望,所以在归纳环节,安排了图板拼摆的活动,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体现学习的主动性。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观察血,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理解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