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案例.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186250 上传时间:2021-02-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将相和》教学案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将相和》教学案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将相和》教学案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将相和》教学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将相和》教学案例.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将相和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教学重、难点: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教学准备课件:史记的相关知识、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片断教学过程:一、揭题质疑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二、初读感知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3.快速浏

2、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理清层次1.这三个故事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2.交流。完壁归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渑池之会(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负荆请罪(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四、深入研读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个地方描写了将相的不和?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很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

3、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服 气、不满、妒忌)(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2.蔺相如是不是真的就像廉颇所说的仅仅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课文中哪些地方能够看出蔺相如并不但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划出重点语句,写出感受。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

4、柱子上。”这是有勇。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2)到了举行点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自读这段话体会蔺相如的性格特点。(3)“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渑池会上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从这里能够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维护赵国的尊严“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4)综上所述,蔺相如靠的并不是一张嘴,学生总结靠着聪

5、明才智、机智勇敢和不畏强暴的精神维护了国家的尊严。3、廉颇开始很不服气,后来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是什么原因让他改变了呢?出示: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廉颇听了这话心里在想什么?4、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这时候两人相见会说些什么呢?5、你认为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为人坦率)6、说说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7、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又是第三个故事的原因)五、课

6、后延伸1、同学课后去阅读相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2、阅读根据史记改编的其他小故事板书: 和 同心协力廉颇 性格坦率 勇于认错 只错就改 保卫赵国将相和教学反思 : 本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个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教学时,我的思路是,在准确读出课题后,引导学生围绕课题实行质疑:通过预习你们

7、知道本课中的“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学生回答后,我提出:读了课题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出“将”、“相”为何失和?又怎样和好?质疑以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愿望。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去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明确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后,我首先用逆推式方法提问,揭示矛盾,直奔中心。“将相为什么不和?”把学生的思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打破了从头学起的老框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廉颇对蔺相如的错误评价上。 再抓住“蔺相如是不是靠着一张嘴爬上去的”自然导入第一、二段的学习,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前两个故事的学习带上了问题,有了明确的目的性。 然后再通过一、二段的读议把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尊严,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树立起来,廉颇的错误说法不批自倒。 在讨论将相是怎样和好的(也就是学习“负荆请罪”时),我要求学生认真读后分组分析出廉颇的性格结合体会到的廉、蔺二人的精神,想象他们的对话进行对话补白将这一部分表演出来。学生兴趣盎然。稍事准备,学生纷纷举手,相继上台表演。表演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观众”。这样一种授课形式,既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口语交际的能力。 2010-7-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