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ppt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193717 上传时间:2021-02-06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4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章:生态学基础知识.ppt(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知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机理的科学。环境科学则是以人类为中心,把人类生活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一门学科。因此,生态学作为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可以指导人们研究人类生存、发展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本章的主要内容,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 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 第三节 群落生态学 第四节 生态系统生态学 第五节 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态平衡,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一、环境与生态因子 1环境与生态因子的概念 环境是指生物有机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即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 组成环境的诸多因素即为

2、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可以分成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前者包括生物种内和种间的相互关系,而后者则包括气候、土壤、地形等。,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综合性 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 非等价性,2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 利比希最低因子定律 在稳定状态下,当某种基本物质的可利用量接近所需的临界最小量时,这种基本物质即成为“限制因子”。 谢尔福德耐受定律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这种不足或过多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上下限时,就会使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下去。,生物种的耐受性限度图解,1生活型 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

3、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2生态型 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一、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1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指同种生物在特定环境空间和特定时间内的所有个体的集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 种群具有三个方面特征: 空间特征; 遗传特征; 数量特征,2种群的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年龄结构和性比例 空间分布 种群密度,二、种群的数量变动 1生命表和存活曲线 生命表 生命表是根据生物种群各年龄组的存活或死亡数据编制的一类统

4、计表 。生命表分动态的和静态的两种形式。,藤壶的生命表,生命表中有若干栏,各栏符号在生态学中已成为惯例。 其中X为按年龄的分段, nx为X期开始时的存活数,lx为X期开始时的存活率; dx为从X到X+1的死亡数,qx为从X到X+1期的死亡率; Lx是从X到X+1期的平均存活数,即Lx=(nx+nx+1)/2, Tx是进入X龄期的全部个体在进入X期以后的存活个体总年数,即Tx =Lx , ex为X期开始时的生命期望,即ex=Tx /nx , e0是种群的平均寿命,表示出生时的动物,平均能够活多少年。,存活曲线根据上述生命表,以存活数量的对数值为纵坐标,以年龄为横坐标作图,可得到种群的存活曲线。

5、I型凸型存活曲线。表示种群在达到生理寿命之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如人类和一些大型哺乳动物。 II型对角线存活曲线。表示种群各年龄期的死亡率基本相同,如鸟类、大多数爬行动物和一些小型哺乳动物。 III型凹型存活曲线。表示种群幼体的死亡率很高,只有极少数个体能够活到生理寿命,如大多数鱼类,两栖类、海洋无脊椎动物等。,存活曲线的类型,2种群增长率和内禀增长率 种群增长率r是指单位时间里某种群增长的百分比。 内禀增长率rm是指在空间、食物量不受限制,排除天敌、疾病等其它种生物的影响,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质量的环境条件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3种群的增长模型 种群在无限环境中的增长“J”

6、形增长模型 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增长“S”形增长模型,4种群的数量变动与相对稳定性 根据生物种群稳定性的动态类型,可以把生物分成两种类型:一种生物的种群密度比较稳定,经常处于环境容纳量K值周围,称为K-选择的生物。另一类生物的种群密度很不稳定,很少达到K值,大部分时间保持在逻辑斯谛曲线的上升阶段,称为r-选择的生物。,三、种间关系 1种间竞争 高斯假说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由于竞争的结果,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在进化过程中,由于激烈的竞争,可能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一个物种完全排斥另一物种;二是两个物种之间必须出现栖息地、食性、活动时间或其它特征上的生态位分化。 生态位是指生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

7、中的地位和作用。 2捕食 3互利,第三节 群落生态学,一、群落的概念和特征 1群落的概念 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具有一定外貌、结构和功能的生物集合体。,2群落的特征 具有一定的物种组成 具有一定的外貌 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 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群落的边界特征,二、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物种组成 优势种是指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 亚优势种是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 伴生种是指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的植物种。 偶见种是指由于种群本身数量稀少,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

8、的生物种。,2群落的垂直格局 群落的垂直格局是指生物在空间的垂直分布上的分化,即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 它既包括不同类型群落的垂直分化,也指同一群落的垂直分层。前者主要是指陆生群落不同海拔高度,水体群落不同水域深度上分布的物种和数量不同,其群落的类型也不同,后者是指不同的物种及其数量构成了群落内部的不同层次。,3群落的水平格局 群落的水平格局是指群落沿水平方向的配置状况,它是群落空间分布的另一格局。 群落水平格局的形成取决于一系列内外因素的综合。,4群落的时间格局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随时间序列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就是群落的时间格局。 群落的时间格局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由自然环境因素的时间节律所

9、引起的群落各物种在时间结构上相应的周期变化;二是群落在长期历史演进中,由一种类型转变成另一种类型的顺序过程,即群落的演替与进化。,三、群落的演替 1群落演替的概念、分类和特征 群落演替是指群落经过一定历史发展时期,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逐步向稳定群落发展的顺序过程。,演替的类型划分: 按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划分,可以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按基质的性质划分,可以分为水生演替和旱生演替; 按引起演替的原因划分,可以分为内因性演替和外因性演替; 按演替过程时间的长短划分,可以分为地质演替和生态演替; 按群落代谢特征划分,可以分为自养性演替和异养性演替。,群落的演替的特征: 演替方向 演替速度

10、 演替效应,2群落演替的一般过程 裸地的形成 物种的扩散和定居 环境的变化 物种竞争,3顶极群落 顶极群落的概念和特征 顶极群落理论 单元顶极学说 多元顶极学说 顶极群落格局学说,第四节 生态系统生态学,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特征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该整体具有一定的大小和结构,各成员借助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并形成具有自组织和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2生态系统的特征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的功能 生态系统中营养级是有限的 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

11、3生态系统的类型 根据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生态系统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三类 。 根据生态系统的环境性质和形态特征来划分,可把生态系统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两大类。,二、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1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非生物,2生态系统的结构 形态结构 食物链和食物网 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 生态效率,三、生态系统的功能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能量流动与热力学定律 生态系统的生产 生态系统能流模型,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 水循环 气体型循环 沉积型循环,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物理信息 化学信息 行为信息 营养信息,第五节 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

12、态平衡,一、生态系统稳定性 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系统在一定时间过程中维持物种间相互组合及各物种数量关系的能力,以及在受到来自外部或内部扰动的情况下恢复到原来平衡状态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能力:抵抗力和恢复力。抵抗力是指生态系统抵抗扰动和维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其原状的能力;恢复力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受到扰动以后恢复到原初状态的能力。,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节机制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属于反馈调节。 所谓反馈,就是构成系统的某一成份的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 反馈有两种类型,即负反馈和正反馈。,二、生态平衡 1生态平衡的概念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2生态平衡的特征 是动态的平衡而不是静态的平衡 是一种相对平衡而不是绝对平衡,3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 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可概括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人类对于生态平衡的破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环境因素发生改变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生物种类发生改变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信息系统发生改变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4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 改造自然,兴建大的工程项目,必须考虑生态效益 大力开展综合利用,实现自然生态平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