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城乡划分.ppt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194607 上传时间:2021-02-07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7.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城乡划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第二章城乡划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二章城乡划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二章城乡划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二章城乡划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城乡划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城乡划分.ppt(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第一节 城市的概念及标准,一、城市的概念及组成 (一)、城市: 1、城、市、镇,城,“城”最早是一种大规模永久性的防御设施,主要用于防御野兽侵袭,后来演化为防御敌方侵袭。,“内之为城,外之为郭”。早时的城不具备宗庙、宫室、商业市场、手工业工场等一般城市应具备的物质要素。,中国最早的城起源于传说的三皇五帝之都。考古发掘最早的古城为4000多年前夏代所筑。,有人认为,原始的只有防御功能而没有商品交换为目的的商业市场的城不能作为城市。有的认为应将其作为城市的雏形。,“城”最早有一种大规模永久性防御设施,主要用于防御野兽侵袭,后演变为防御敌人侵袭。,市,商品交易的场所,随商

2、品经济发展,市逐渐被吸引到人口比较集中,又是奴隶主居住的城中,并有固定位置。城市始产生。,最早“市”并没有固定位置。后在居民点的井旁,故有“市井”之称。,后来在特定的时间交易,形成“集市”。,到近现代,“市”引申为一级城镇聚落性质的行政建制单元。,镇,镇与市原本有严格的区别: “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防者谓之镇”,到宋代,镇才摆脱军事色彩,以贸易市镇出现于经济领域,近现代,引申为一级政区单元,联系城乡经济,概念区分:城?镇?城市?城镇?,(1)相对于乡村而言,(2)只有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才称城市,(3)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镇,(4)市镇城镇 / 市镇,(5)广义的城市城镇,定义城镇

3、的标准,中外的居民点系列:小村村庄镇城市大城市,农业活动,非农活动,产业构成 (非农),人口规模,密度指标,景观,物质构成,职能,价值观念,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1)单纯用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如埃及规定省的首府和地区首府为城镇;蒙古的首都和地区中心为城镇;,(2)单纯以城镇特征为标准:如智利规定有一定公共和市政服务设施的具有明显城镇特征的人口中心为城镇。马耳他小岛国,没有农业用地的建成区即为城镇。,(3)单纯以居民点下限人口数量为标准: 如伊朗5000人以上的市、镇、村均为城镇;肯尼亚2000人以上居民点;墨西哥2500人。,目前各国没有统一的定义城镇的标准,各国根据实际制定了不同

4、标准:,(4)用居民点的下限人口数量和密度指标为标准:瑞典只要在200人以上,房屋间距不大于200米的建成区即为城镇;加拿大1000人以上设有建制的市镇村以及1000人以上、人口密度至少390人/平方千米的未设建制的居民点。,(5)用人口规模和城镇特征两个指标为标准:如巴拿马1500人,具有街道、供水系统和电力系统的居民点; (6)用人口规模和从业构成作为标准:如荷兰以2000人以上的市或不到2000人,但男子从事农业不超过20%, . .,第二节、城乡界线的划分和大都市带的出现,城乡界线的划分,城乡界线的划分,美国的处理方法比较完整,它对城市实体范围的划定使用详细的规定。,大都市区与大都市带

5、 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 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中心县+外围县 大都市带(megalopolis): 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相互作用密切,是一个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为何要构建大都市区?构建大都市区的意义何在? 大都市带的形成条件或特征有哪些?形成原因是什么? 我国都市区和城市带的研究和发展状况如何?,2、大都市区 (1)大都市区的性质与城市区域化现象 大都市区的性质:功能地域。 以非农业活动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之间劳动力联系的规模和联系的

6、密切程度,更多地反映了就业机会集中(需要劳动力)和人口集中(供应劳动力)的县的组合。,(2)大都市带的特点 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中纬地带,平原地带 门户位置:沿海、沿大江大河、重要铁路线 国际性大都市或国际港口城市 枢纽功能:在本国经济中的中枢作用 在国际经济中的重要影响 带状的空间结构和密集的网络结构 沿长轴呈带状发展,产业和城市密集分布的走廊 发达的交通通信网络 大规模、高密度人口指标 人口2500万人以上,人口密度250人/km2 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第三节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统计口径,一、中国市、镇建制标准 二、中国的城乡划分和统计口径 三、市带县 四、中国城市统计口径的

7、讨论 中国城市地域的复杂性? 中国城市地域和城市统计口径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1998年底,全国有设市城市668个,城市人口37338.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824.1万人。镇共有18000多个。,一、中国市、镇建制标准,1955年 市:聚居人口10万的城镇 镇:县级或以上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或 常住人口2000,非农业人口50%的居民区 1963年 镇:聚居人口3000,非农业人口70%,或 聚居人口2500-3000,非农业人口 85% 市:标准未变,但标准从严掌握,农业人口20%,1984年 镇:乡人口20000,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2000, 乡人口20000,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

8、口10% 1986年 市:非农业人口6万、年GNP 2亿元的地方中心镇 总人口50万的县,县政府驻地所在镇非农业人10万,农业人口40%,年GNP 3亿元 总人口50万的县,县政府所在镇非农业人口 12万,年GNP 4亿元 1993年 采取了分类指导的原则和调加了考察的指标,二、中国的城乡划分和统计口径,1、两种城市地域的回顾:城市辖区与城市实体 城市地域与城乡界线 城市辖区行政区 城市实体建成区 城乡界线不一致 城市辖区范围比实体范围大,城市人口偏大 城市辖区范围比实体范围小,城市人口偏小 解决城市实体与城市行政界线不一致的途径: 城市化地区:中心地方 + 外围密集居住区,2、城乡划分和统计

9、口径 1955年 城镇人口:设有建制的市和镇辖区的总人口,包含 15%左右的农业人口 1963-1981年 城镇人口:设有建制的市和镇辖区内的非农业人口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 城镇人口:1955年的标准,即市镇总人口 但之后随市镇标准的混乱城镇人口统计失真,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城镇人口: 市人口:设区市总人口、不设区市的街道人口 镇人口:不设区市的镇居委会人口、县辖镇居委会人口 设区市的总人口 + 不设区市和镇的非农业人口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 城镇人口: 市人口 :设区市市区人口 不设区市区的街道人口 镇人口:县及县以上政府所在建制镇镇区居委会人口 其他建制镇镇区居

10、委会人口 设区市的市区人口 + 不设区市和镇的非农业人口,三、市带县,1、市领导县的体制的背景 改革开放初期,发挥城市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1990年底,全国168个市领导了700个县 2、市带县地域解析 市带县市域范围是行政地域概念,不是城市地域概念 城市因所带县的数目不同而缺乏可比性 市带县市域范围不等同于大都市区,四、中国城市统计口径的讨论,1、城镇地域和城镇统计口径存在的问题 1)没有一个保持稳定的城镇和城镇人口的定义 2)用现在的市镇行政区为基础的各种城镇统计指标难以反映中国城镇的实际状况 3)虽然城镇非农业人口的数量比较接近城镇发展的实际状况,但仍不理想 4)不同空间尺度的城镇辖区没有相互区别的专用名词,造成概念和城镇统计口径上的人为混乱,2、中国城市地域概念的建议,1)城镇实体范围(城镇的基本统计单元) 城镇的建成区 城镇的近郊区(农业人口20%) 2)不同空间尺度的城市地域 市中心 旧城区 建成区 城市实体范围 城市直接辖区(行政上不含辖县的城市市区) 城市经济统计区(中心城市与周围县的组合) 都市连绵区(城市经济统计区首尾相连组合而成),第四节 城市环境及组成(不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