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科技示范户”事迹.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919905 上传时间:2018-12-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科技示范户”事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乡“科技示范户”事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乡“科技示范户”事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乡“科技示范户”事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科技示范户”事迹.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范文最新推荐- 乡“科技示范户”事迹 在XX乡XX村委会,有一个被一层层山峦阻隔,一座座青山包围的村子叫XX村,村里住着一位朴实的彝族妇女XXX,她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她凭着一个农村妇女不怕失败,不怕输的精神,依靠科技,引导全村农民改变了生活面貌。 在短短的几年间,田烟种植由原来的几亩变成了几百亩,完全实现了漂苗移栽,90%的实现大田标准化栽种,目前,XX村委会的种烟技术外于全乡的领先水平,紧跟全县的步伐。 XX是一个勇于实践的人,她敢干承担风险,不断的进行新科技试验,2002年自己先搞水稻旱育秧并种植成功,用事实来引导群众,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改变了以前大春种粮,小春不种观念。把种烟田块用

2、来种萝卜,从而使支那村的科技措施上了一个台阶。 作为支那村致富的带头人,她利用劳余时间把妇女同胞们聚在一起,学文化,学技术,动员妇女养猪,养鸡,种菜,种果树发展家庭经济,千方百计增加收入,对此有人赞许,有人观望,有人说风凉话:“一个女人,能干什么?”确实,做女人难,女人做事更难,但她一致认为,别人能干的事自己也能干,决心要为带动一方经济出份力。 如今的XX村变了,村民生活走向富裕了,人们学科技用科技的意识示断增强,人民知道这其中凝集着XXX多少心血和汗水。每年种烟这段时间里XXX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白天她忙碌在地里,一身汗水一身泥,晚上回家还要做饭,喂猪,忙完家务又忙学习,还发动村民为发展经

3、济献计出力。 今年36岁的XXX,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用自己朴实的行动体现了自身价值,成为远近闻名的科技示范户,为“半边天”撑起了一面旗帜。 贡江中央红军长征的光辉起点,当年的风萧马鸣、炮火硝烟早已一去不返,而那惊天地、泣鬼神的长征精神却永载史册,永远激励着后人。而今,贡江河畔,一位从小喝着贡水长大的中年汉子传承了这种精神,正用自己的方式回报着这片曾经养育过他的红土地。他,就是共产党员,于都县人民医院院长曾渊平同志。 20xx年3月,曾渊平赴任县人民医院院长。众所周知,那是一段“非常时期”,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肆虐全国,一时举国上下人人自危、谈“非”色变。于都,有着近90万人口的大县,外

4、出务工人员近20万,大量的流动人口极大的增加了“非典”病毒在该县传染的机率,县人民医院是全县唯一收治“非典”患者的定点医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而对于临危受命、上任伊始的曾渊平院长来说,这也是他职业生涯以来遭遇的最严峻的一次考验,全县人民都在注视着他。 “我将尽我的一切能力维护医务职业的荣誉和崇高传统”,希波克拉提斯的誓言在曾渊平的脑中反复回响,面对危难,他没有退缩。疫情就是战斗无声的号角。 曾渊平院长立即组织成立了“非典”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专家门诊小组、发烧门诊,抽调48名精兵强将组成预备队,迅速启动危机处理和全院动员机制。从领导体制、医疗救治、科技攻关到群防群控、物资保障、市场供应

5、等各方面做到全面整合、高效运行。为了确保医治水平,全院进行了8次“非典”知识培训,平均每名职工参加了两次以上考试。为了为了提高实战能力,曾渊平还亲自指挥了4次救治“非典病人”的模拟演练。为了解除少数人的工作顾虑,曾渊平首先承诺:只要有险情,他将带头上阵。在他的感召下,全院职工积极报名参战,仅三天时间就有280多名职工递交了请战书,工作热情空前高涨。 最棘手的还是筹建新的传染病隔离区,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隔离区的整体搬迁,不仅需要寻找合适的地址、资金的到位,还必须确保工程的质量,在这样一个高难度的复杂系统工程面前,曾渊平再一次展示了他高超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强烈的事业责任心。为了工程能如期完工,他天天

6、守在工地,渴了喝口矿泉水,饿了吃盒饭。凌晨摸黑上班,晚上挨黑下班,经常熬夜加班眼圈发黑,因此被同事们称为“三黑”院长。他家在四楼,由于劳累过度,平时健壮的他是多次晕着被扶上楼的。 天道酬勤,新传染病隔离区实现了一个星期完工,一天内搬迁完毕,一天内按“非典”防治要求和标准布置好相关设备的“三个一”要求。这被誉为“于都的小汤山速度”。同时还投入100多万元购置了“非典”防治设备和药品。省、市的督查领导对医院务实高效的工作做出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该院的隔离病区建设在县级医院中是一流水平的。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鏖战,防治“非典”工作终于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曾渊平既表现出了运筹帷幄的

7、将者风范,又显示了他身先士卒的勇者胆魄。在疫情面前,他义无返顾、挺身而出,舍小家,顾大家,放弃休息,夜以继日地忙碌在防控疫情第一线。以生命为代价,以知识为武器,创造着奇迹,坚守着使命,他和他的白衣战友们用自己的激情谱写了一曲曲壮丽之歌,为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经历过“非典”的洗礼,曾渊平院长更加意识到一家医院的实力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的重要性。而医院的实力就是要在市场的竞争中壮大。利润的追求不是目的,而是最大限度的让利于病人,造福于社会。 他组织领导班子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医疗市场进行理性分析,形成了医院发展的共识:医院在市场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以特色取胜,又特色才有竞

8、争力,才能持续发展。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人精我特”。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曾渊平首先着手调整医院收入结构,提高医疗性收入所占比例,降低药品费用。从20xx年7月开始,医院果断将147个价格高且有普药可替代的新药清出药架,并对120种常用药实行讲价,平超市价格。这样医院的医疗性收入比例由20xx年的40上升到20xx年的43,有效的控制了门诊处方外流,增加了医疗设备的使用率,极大的增强了医院发展的活力。 其次是着力抓好人才梯队建设,做好科技兴院文章。一所好的医院首先要有一批技术过硬和医德高尚的医生,曾院长深谙此理,所以他十分重视全院干部职工业务素质的提高,重点培养专科人才和学科带

9、头人。医院先后选送了14位青年医生到上级医院进修,选派了30位医务人员到外地参加短期学习,为医院人才结构的完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医院只有人才还不行,还必须有一流的设备。20xx年一年间医院就投入了230多万元购买设备230余台/件,如电脑自动洗片机、荧光定量PCR检测系统、血气分析系统、光疗婴儿培养箱、多参数监护仪、显微镜遥控自动对比造影灌肠器等。使医院的科技含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要驾驭风云变幻的市场,决策者不仅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也要有战略的眼光和开拓创新的能力。曾渊平就是一个不墨守成规,敢于改革,善于创新的人。他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创新思路,在全县首创了集医保

10、、社区服务、健康体检三位一体的社区中心。把医疗服务延伸到社区,以社区为基础,家庭为单位,居民个人为中心,以促进健康为目标,向社区提供一体化服务。形成了社区为医院发掘病人,住院病人康复期转到社区中心的新型医疗模式,走出了一条既能满足社会健康需求,又能节约医疗资源的发展道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深得群众的好评。 于都县人民医院作为县里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医院,每年采购的药品设备都达千余万元。有很多企业和个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或“明修栈道”,或“暗度陈仓”。但曾渊平院长对此早就定下了一条铁规矩:公事只在办公室谈,大的项目必须有三位以上院领导班子成员在场,决不搞“暗箱操作”。有一次,医院要购置一批昂贵

11、的医疗设备,先后有来自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有关公司到医院洽谈,有的私下许诺给办加拿大移民或国外旅游,有的则许诺给予高额回扣,但他都不为所动。经过医院班子的反复对比论证,报请主管局批准,选择了一家实力雄厚、信誉度高的公司,并对公司进行了艰苦的考察,住廉价的旅馆,吃便宜的快餐,从而没有让对方“捆住手脚”,终于以相对其它医院一半的价格购买到了同等质量的设备。曾渊平廉洁奉公的事迹还很多,有人对此不解,甚至认为他离现实太远。但他深知“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的道理。他总是说:“一把手是单位最大的软环境,自身不洁,说话就不硬气,你要拿单位一根针,职工就敢搬回一块砖”。 也正是曾渊平院长的

12、清廉为公,说话办事才有了号召力,职工在他的这种无私奉献精神的感染下,才能走出小我,一心工作为医院谋发展。一个带头人的高尚品德所折射的人格魅力是无穷的,没有高尚的品格便不会有高尚的事业。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积极性的调动才是医院发展的基础”,曾渊平常这样说道。虽然曾院长“当家”很重要的一招就是“从严治院”,不过与众不同的是他一再强调:严管不是目的,管理的过程应该是育人的过程。了解他的人都知道,曾渊平也是一个人情味很浓的男人。上任后,他改造装修了病房,绿化了庭院,改善了职工的工作环境。逢年过节,他给职工置办各种福利。职工生病住院,他都要亲自探望。职工结婚,他也要登门祝贺。曾院长也当过普

13、通职工,对职工的难处深有体会。因此事事想在职工前面,职工的就餐问题,职工孩子的升学就业问题,卫生健康问题,文化生活问题,他都要一一过问,对职工的各种问题他总是善于做换位思考,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他的心中装满了别人,惟独没有他自己,至今他还住着极普通旧套房。曾渊平院长对职工的关怀备至却换来了全院干部职工对他的支持与信任,换来了医院强大的凝聚力与战斗力,换来了医院的空前繁荣与发展。 一座不垮的大厦,必定有挺拔的栋梁;一个不倒的巨人必定有刚直的脊梁。压力与磨难催生伟大的精神,考验与挑战锤炼坚强的品格。曾渊平院长用自己的行动、智慧、意志实践着党旗下的誓言,坚守着一名医务工作者的崇高信念。在他的领导

14、下,于都县人民医院效益连年增加,医疗服务水平不断完善提高,医院的各项工作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医院也先后被评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文明单位”、“防非工作先进党组织”。曾渊平院长也获得了“优秀共产党员”、“优秀院长”、“工会积极分子”、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市、县“十佳医务人员”、市“防非工作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 面对医院取得的巨大成绩和接踵而来的个人荣誉,曾渊平院长却平静地说:“成绩都是全院干部职工努力的结果,自己只不过在自己的岗位上尽了自己应尽的职责,比我做得好的人还大有人在”。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官话套话,听来却似潺潺流水,润人心田。一番如沐春风的朴实话语让人读出了他的宽大无私、虚怀

15、若谷、一心为公,读出了他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深挚的爱。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曾渊平院长没有沉醉在耀眼的光环之下,他依然在漫漫征途中跋涉,向着那片更加宽广的天地。 在赛装节的发源地xx,人们的生活十分困难,可有一位中年妇女,靠自已勤劳的双手,打开了幸福之门,引领着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受到群众的普遍赞誉,她就是今年43岁的xxx。1980年,xxx刚和丈夫结婚时,家里一贫如洗,一家三代就住在两间低矮的小屋里,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一年里有一半的时间要靠杂粮充饥,再加上山高、水冷、箐深,群众的生活水平较为低下。刚开始,xxx和丈夫除了种好田地外,组织部分村民把洋芋、荞子、大豆等杂粮驼到xx、yy

16、等地换米,这样吃杂粮的时间有所减少,但单靠传统种植粮食难以增产,要改变生活实在太难了,只有增加科技含量,才能实现增产增收。1985年,乡农科员在xx试种水稻新品种云二天0二,可没人敢种,xx成了第一个试种户,当时到了村民的不少非义,可她坚信干部是不会骗群众的,就这样,在她的精心管理下,水稻单产增加80公斤,当年自家的吃粮问题基本解决。群众纷纷奔走相告,一时间,该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后来她又试种了地膜包谷,而丈夫到外地做小生意,在夫妻二人的共同努力下,生活变好了,再也不用为吃粮问题而担忧了,而且还盖起了新房。她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虽然生活好了,可还在不断的奋起。90年以后,xxx结合xx的自然

17、、气侯条件,再加上丈夫做生意对市场较为了解,认为核桃是市场前景较好的项目,于是就到自家的山上种植核桃,她还动员村里的姐妹也跟着种植,一时间就兴起了种植核桃的高潮。到目前为止,她种植核桃50亩,已挂果的有10亩,每年可实现收入5000余元。现在核桃已成为xx最主要的增收项目。 xxx不但勤劳能干,而且也善于经营。随着群众生活的好转,人们对生活品的需求越来越多,而xx离乡政府较远,人们为了一件生活品而跑到xx买实在太不方便了。她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大的商机。于是贷款做为成本,开起了小商店,专卖群众的日用品,有时邻居没钱,她就把东西赊给群众,生意比她意料的要好得多,这样既增加了家庭收入,双给群

18、众提供了方便。XX年以来,由于开小卖铺的家数增多,生意相对冷淡,她又瞄准了松茸和核桃市场,在当地收购松茸和核桃,成了名副其实的小老板。在做生意的过程中,由于她诚信度较高,从不短斤少两,对困难群众的松茸和核桃给予高价收购,所以当地群众对她都很信任,都愿意把东西卖给她。在xx,彝族妇女个个都会刺绣,当地的民族服饰吸引了不少赛装节上的游客,她把邻居的刺绣品收购来,自已加工成衣服买给游客,这给妇女们寻找了一条增收致富之路。xxx和丈夫结婚至今,从没有和丈夫吵过一次架,红过一次脸,夫妻两相互支持。从1995年丈夫到村公所当xx到目前当村支部书记以来,她从来没有拖过丈夫的后腿,自己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所

19、以丈夫的工作干得十分出色,她对老小更是体贴入微,自己不管多苦多累,她都抢着做家务,在婆婆心里她是一位孝顺的好媳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xx敢于和本地的民族风俗作斗争,她在八十年代就提倡只生一个孩子,而且办了独生子女证。别人家的孩子初中都没有毕业就回家了,可她说我们由于没有文化才落后,所以我们不能苦了孩子,她把女儿供到中专毕业,现在已成亲迁往xx。她家现在生活富裕了,家里实现了电视、电话,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都羡慕不已。但她善良的心没有变,只要谁家有困难,她都会热心帮助,有时还会把自家的大米送些给姐妹们救济,在这多年的生活中,许多妇女姐妹她都帮助过。xxx这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在xx她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彝山妇女发家致富带了头。 9 /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