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反思(4).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203977 上传时间:2021-02-0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潮》教学反思(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观潮》教学反思(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观潮》教学反思(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观潮》教学反思(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潮》教学反思(4).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观潮教学反思 南 楠观潮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8课,作者周密绘声、绘色、绘形地描写了浙江之潮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笔墨经济,短小精悍。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雄伟壮丽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的环节里,我

2、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小组合作为载体,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有疑惑再一起讨论。 二、指导学生朗读,感受雄奇壮美的景象,深化感情。 为了协助学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感情,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们自由朗读,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然后我来读,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协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三、抓住文章重点,整体感知教学,体会感情。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以导学案为依托,引导学生整体

3、感知课文。因为导入新课时,已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通过读、思、议,明白了“仅如银线”是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插图之后,再回到文中细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四、赏析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表达。 教学中设计品文析句的环节,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所以,在教学第一段时,我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海潮的雄伟壮观,然后分析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样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进一步学习了作者按一定顺

4、序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总来说之,从整堂课的教学能够看到,学生通过充分读,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学生不但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但也有一些不足:1、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个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一词多义等的训练就稍显不足了。2、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平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升。3、小组发言总是那么几个人,其他同学发言不多。学习小组建设还有待加强。4、导学案编写还有待提升。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通过这次教学,我有满意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弥补我的不足,尽全力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