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_整理通史版考纲顺序.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920583 上传时间:2018-12-03 格式:DOC 页数:68 大小:483.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知识点_整理通史版考纲顺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高考历史知识点_整理通史版考纲顺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高考历史知识点_整理通史版考纲顺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知识点_整理通史版考纲顺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知识点_整理通史版考纲顺序.doc(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古代中国的政治的制度考点1:必修1第1课 夏商的制度与西周封建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1.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第一个国家政权,依据 :出现公共权力2.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1)内服外服:A.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B.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 C.商王实权,但是控制有限.(2)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二.封邦建国-西周政治制度(前1046-前771)(一)分封制1、概念: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地方制度。又称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国的封国制度。目的:巩固国家政权。“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2、内容: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姻亲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3、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按血缘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二)宗法制1、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4、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

3、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考点2:必修1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从群雄割据到大一统 (前221年)条件:A.春秋开始,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大宗频繁取代小宗,周王失去共主地位。兼并战争使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B.战国时,新兴地主夺权,诸候竞争,各国变法。 C.经商鞅变法后秦国先后消灭韩.赵.魏.楚.燕.齐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内容: 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专制特点:皇位终身和世袭;皇权至高无上;皇帝独尊)。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 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九卿:

4、中央政府中三公之下的许多重要官职。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制是秦代设置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制的特点:郡县的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2、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的原因(必然性): 经济根源:封建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 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借助政权维护自己的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思想根源:法家思想;考点3:必修1第3课 古

5、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 隋唐:三省六部制(1)运行机制: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2)影响:A.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效率 B.相权分割,利于加强皇权2.宋朝:分相权:“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军事、“度支、盐铁、户部”-财政3. 元朝:一省制既中书省,宰相权势过重二.选官制度1、汉朝选官制度:察举制2、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制: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3、隋唐宋元科举制度: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政府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继承并完

6、善了科举制积极作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作用:内容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4、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时期夏商周战国西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清方式世袭制(世官制)军功爵制度察举制、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依据血缘军功品德门第才学演变趋势(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才方式由推选举荐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选拔(2)人才选拔逐步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开、公平、客观的原则(3)科举制度实行早期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后期随着考试内

7、容和方式的僵化,其消极作用日益明显三、监察与谏议1.秦朝“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掌管监察2.汉武帝:A.中央由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和弹劾百官 B.地方上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3. 隋唐时期正是形成谏议制度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4. .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5. .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但专门的谏议机构已经没有啦,在中央,既设有都察院,设立监察御史,分道对地方官员实行监督。又设有六科给事中,与六部相对应,进行业务监督,合称“科道”。在地方省级机构还设有专门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4. 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我国古代

8、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考点4:必修1第4课 君主专制的加强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1、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一)西汉:刘邦建立,于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 汉高祖:铲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出现郡国并立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汉武帝): 建立中朝(尚书令、侍郎),削弱相权 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监察 颁布推恩令(主父偃建议),解决王国问题;酎金制度,剥夺爵位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二)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收精兵。(1)“杯酒释兵权”;(2)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3)枢密院(发兵权)“三

9、衙” (统兵权)(4)强干弱枝 削实权。(宰相、节度使、州郡长官、武将) 措施:宰相权:1.军 权枢密院 2.财政权 “三司”“计相” 盐 铁,户部,度 3. 行政权中书门下设立通判,监督州郡长官;派文臣任州郡长官。制钱谷。设立转运使,消除割据的物质基础 弊端:“三冗”:“冗官”、“冗兵”、“冗费” 意义:宋代以后,中央在与地方分权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皇权与相权矛盾突出。二.皇权的不断加强1.明朝:(一)丞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明朝初期,沿袭元制,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教训,控制相权,加强皇权。2)概况: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亲自掌管六部。3)影响:1600年丞相制度被

10、废除,专制发展到新高度。(二)内阁的演变1)殿阁大学士:明太祖因废除丞相后,事务繁多而设。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协助章奏,不参与决策。2)设立内阁:明成祖正式设立。“票拟”、“批红”2.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1)背景:清朝建立, 承袭明制,设立内阁。军国大事,由满州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2)概况: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职权不断扩大,本身品级不高,不得私自交往,日夜轮流值班,只能跪受笔录。3)影响:A.简化政务手续,提高行政效率。 B.完全听命皇帝,大事一人裁决。C.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3、明清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君主专制,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容易出

11、现暴政;官吏惟上是从,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造成个人自然权利的流失,近代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缺乏社会基础,妨碍社会进步等。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5:必修2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必修2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 农业的起源 1起源:从采集向种植发展而来2:农耕经济的地域差别:北方:黄河流域,代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粟和炭化菜子。南方:长江流域,代表:长江下游河姆渡遗址,稻谷和家畜遗骸。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育水稻和粟的国家3. 产业结构:以种植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五谷” ,“六畜” 五 谷:粟.、稻、麦、稷、豆 六 畜:猪、马、牛、羊、鸡、

12、狗二、 从耒耜到曲辕犁1.生产工具的改进A.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工具:耒耜和石器B.商周时期:耒耜和石器,出现少量的青铜器C.春秋战国:铁农具的广泛使用(赵、燕遗址出土的大量铁器农具)2. 牛耕和犁的使用 A.春 秋后 期:牛耕出现 B.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 C.西 汉时 期:发明犁壁,牛耕得到广泛推广 D.唐 朝时 期:长江下游出现曲辕犁,又名江东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3.灌溉工具:翻车(三国曹魏)、筒车(唐代不用人力)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大禹治水2.古代水利工程A.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B.西汉:漕渠、白渠C.西域:坎儿井(起源于西汉,因地制宜)3.治黄(汉代,

13、王景治黄)四从千耦其耕到个体农耕1.原始耕作方式: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2.小农经济(1)产生时间:春秋 (2)产生原因:铁农具、牛耕私有土地出现 (3)特点: 以家庭为单位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脆弱性:自然灾害和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压迫容易导致自耕农破产。五、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产业结构) 2.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3. “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4.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生产规模)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井田制1.商周:井田制的

14、出现2.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3.实质:奴隶主贵族的土地私有制4.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确立A.春秋时期:铁器牛耕应用,私田大量出现。B.春秋时期的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了私田的合法化C.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法律上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二、各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1.古代土地私有制主要形式: A.君主私有土地:由宫廷掌管,收入用于君主开支 B自耕农私有土地 C.地主私有土地: 原来公卿贵族占有的“公田”转化为“私田” (1)地主来源:军功受田者 ;通过土地买卖获得的田地汉代:通过土地买卖强占土地 (2)土地兼并 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3)明清:商品货币繁荣,占田土普遍,土地

15、私有进一步发展2.土地兼并影响:影响国家赋税收入,社会动荡不安3.抑制措施:均田、限田”保护自耕农经济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隋唐沿用三、租佃关系的日趋完善 战国产生;宋代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主要形式四、古代中国主要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经济思想:以农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认识: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考点6:必修2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经济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官府统一管理;规模大,分工细,水平最高;资金雄厚;明前期一直占据手工业主导地位。私营手工业:春秋战

16、国:私营工商业兴起,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明代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并产生雇佣劳动关系。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作为农户的副业,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二、发展概况(1)冶金技术冶铜技术:原始社会晚期已掌握;商周时代进入繁荣时期。冶铁技术:西周时期已有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两汉有高炉炼铁;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于水力鼓风冶铁;炼钢技术:两汉有炒钢技术;南北朝有灌钢法;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2)制瓷技术商代:出现原始的瓷器; 东汉:青瓷; 北朝:白瓷; 唐朝: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陶瓷之路 宋朝:景德镇

17、 元代:彩瓷时代(3)丝织技术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发展历程:原始社会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商代织机出现,可织多种丝织品 西周斜纹提花织物 唐朝缂丝技术,吸取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三、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特征(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2)生产部门不断增多,技术不断进步,分工日益细化 (3)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 (4)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 (5)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 考点7:必修2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1、经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水平 2、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3、中外交往、民族交往 4、交通

18、发达、统一通用的货币等 5、人民的辛勤劳动一、商业的发展1.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产生原始商业;2.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产生;3.周朝时期:“工商食官”,政府统一管理,为政府服务;4.春秋战国: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黄金、白银开始使用,出现都会;5.隋唐时期:长安洛阳,扬州成为大都会,西域及外国商人来华经商;6.宋朝时期:世界最早的纸币出现,集镇、夜市兴盛;7.元朝时期: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进入新的高峰期;8.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性商人集团出现。二、城市的繁荣 宋朝以前:特定的位置设市,市坊(居民住宅区)分开。官

19、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宋朝时期:突破传统商业时间、空间的限制;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坊市的界限被打破, “草市”也更加普遍。三、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商业起源早,商业活动逐步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宋元明清时期商业日益繁荣。与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相联系、相辅相成,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发展艰难而曲折,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从整体看,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朝贡贸易,明清时期逐渐由盛而衰。考点8:必修2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一、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背景:1318世纪明清鼎盛时期,社会经济全面高涨1

20、.农业生产的发展: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录30多种工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于世界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 双季稻大面积推广,产量增加。玉米、番薯引进和推广,广泛 植棉。2.私营手工业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主导地位3.商品经济发展 :商品流通,货币的使用,商业资本工商业市镇兴起和兴旺4.综合国力强大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GDP在世界总值中比重高(17201820年间高于整个欧洲地区)大城市数量多(19C初,10个拥有50万居民的城市,中国占6个)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心地区之一(明中后期至清前期,世界白银产量一半流入中国)综合国力强大二、资本主义萌芽 (1)明朝产生 产生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1、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必要条件,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出现部门:私营手工业中的纺织业、陶瓷业等。 出现标志:手工工场的出现(即当时“机房”的出现)。 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和机工之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目的:是为了增殖利润、扩大再生产。 (2)清朝发展 到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表现在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分工更细,部门和地区增多。 (3)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趋势; 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

22、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4)阻碍因素 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一方面是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促进统治者实行一系列抑制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 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国内市场狭小;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资金。 清政府固守“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打击压制工商业者; 清政府长期闭关锁国,实行海禁政策; 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陈旧落后的经济观念,使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在其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剥削体系中互相转化,很少投资于手工

23、业。三、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1、产生原因:保护小农经济(直接原因);维护封建统治(根本原因)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的需要。3、目的:直接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维护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根本目的: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4、特点:贬低商人地位;限制经营范围;赋税(重税);禁止对外贸易。5、表现:1)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2)汉初:民生凋敝,商人却囤积牟利。汉高祖严禁商人“衣丝乘车”和购置土地,并“重租税以困辱之”。汉武帝时: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经济措施,全面控制工商业。私营工

24、商业者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法与国家抗衡。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4)明清时期:朝廷对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大势,依然坚持抑商政策并实行闭关,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6、评价:积极作用:封建社会初期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消极作用: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发展,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是中国在近代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导致经济结构过于单一。四、“海禁”与“闭关锁国”1、含义:海禁政策:指明清两代严禁人民出海贸易, 对外贸易

25、在官方主持下进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2、原因:(1)明初统治者担心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2)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3)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4)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决定的 3、目的:维护封建统治4、影响: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5、评价: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民族自卫的作用.消极作用:(1)占主流地位。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2)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资本主义萌

26、芽的滋长;(3)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伍。五、近代前夜的危机不利于新的生产方式发展因素:重农抑商和闭关自守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和殖民掠夺: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殖民地盛世中的危机:闭关自守;打击工商业;文化专制;摧残近代化萌芽;鸦片的输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9:必修3第1课孔子与老子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历史背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3、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4、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5、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

27、鸣”局面。二、“百家争鸣”的概况1、儒家 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伦理思想:中庸之道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

28、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评价:“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伦理观:“人性本善”说。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评价:“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29、。“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哲学思想: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论) “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政治主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思想特点:杂取百家,但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 评 价: 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2、道家 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哲学思想: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

30、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 价 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庄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消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3、墨家 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 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俭” 评价: 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

31、战国时期的显学;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4、法家 韩非(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 思想主张: 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法家思想适应战国后期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为新兴地主阶级所接受。三、历史意义(评价):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考点10:必修3第3课 汉代的思想

32、大一统一、汉初的黄老之学1、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2、主要内容: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4、作用:成为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背景: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社会形势发展需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汉武帝“举贤良对策”。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主张:A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B提出“天人合一”“天

33、人感应”,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C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目的: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3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影响: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开始处于独尊地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考点11:必修3第4课宋明理学一、兴起的社会背景1、魏晋南北

34、朝: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巨大的冲击。2、隋唐:“三教合一”,各家思想互相渗透。3、宋朝: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理学。二、宋明理学1、程朱理学(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著作二程遗书)和南宋的朱熹(著作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1)内 容:“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当人的私欲与天理发生冲突时,“存天理,灭人欲”(实质是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2)历史地位:程朱理学,特别是朱熹的学术思想

35、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还远及日本、朝鲜和欧洲,形成“朱子学”学派。2、陆王心学吸取佛教禅宗思想,把理学发展到新阶段陆九渊:南宋,认为“心即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提出“发明本心”是求理的方法,反对“格物致知”王阳明(王守仁):明朝,他把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宣扬“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的思想。3、心学与理学的关系(1)心学是理学的新发展,心学是明朝时期的理学。(2)相同之处:思想上:都属于唯心主义;目的上:都要求克服私欲,维护封建统治的

36、社会秩序。(3)不同之处:把握“理”的方法。三、评价: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考点12:必修3第5课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一、历史背景: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兴起。政治上:专制主义统治进一步强化,封建制度日趋衰落。思想上:思想界(理学)因循守旧,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二、异端思想家李贽(明后期)主 张:破除孔子的迷信,批判孔孟学说的标准;批判男尊女卑封建礼教,倡男女平等;万物皆源于俩评 价:他的

37、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我国反封建专制思想的先驱。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1、代表人物及主张(1)黄宗羲著作:明夷待访录主张:抨击君主专制,“君主乃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建立监督机构主张“工商皆本”(2)顾炎武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主张:主张限制君权,扩大地方权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主张“经世致用”,反对文化专制及心学的空谈理论。(3)王夫之思想:唯物主义主张:反对“天下王土”,主张耕者有其田。哲学上,物质是第一性,万物是由物质性的“气”构成,理在气中。2、三人的共同主张 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言论自由,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学术上:主张“经世

38、致用”。 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3、评价: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局限性: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不能引起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考点13:必修3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一、科技发展的前提条件1、中国古代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经济保障;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3、政府对科技的重视与支持;4、中外民族融合和民族交往促进科技发展;5、中国古代

39、教育的发展,为科技发展奠定人才基础;6、古代人民和科学家们的勤劳创新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具有较强的经验性,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 未能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三、概况(一)四大发明造纸术: 纸出现以前的书写材料甲骨、青铜、竹木简、帛。 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不适于书写。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人称“蔡侯纸”。 纸的发明,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印刷术:唐朝: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13世纪后传入朝鲜、欧洲。 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还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火药

40、:唐: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记载,唐末用于军事战争。 五代、宋:广泛应用。如火炮、火箭、突火枪等。14C: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起了重要作用。 指南针: 战国:司南。北宋:发明指南针,并用于航海。13世纪:传入欧洲,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意义: 对中国: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对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二)天文学 战国:甘石星经中石氏星表为世界最早的星表两汉:西汉留下世界最早对太阳黑子的记录;东汉张衡:发明水运浑象仪,地动仪早欧洲170

41、0多年。唐朝:僧一行:创制黄道游仪;世界首次实测子午线长度。元朝:郭守敬制成简仪,比欧洲早300多年;编制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早欧洲300多年。(三)数学 春秋:九九乘法表。算筹计数法 东汉:九章算术标志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南朝:祖冲之圆周率点后第七位,比世界早1000年。(四)农学著作: 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元代王祯的农书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其中的农器图谱占全书篇幅4/5,附有306幅插图。明代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不仅达到传统农学顶峰,还吸收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五)医学 中医学: 黄帝内径编撰于战

42、国,成书西汉,提出病理学说,该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临床学)的基础。华佗除创制五禽戏外,还发明了麻沸散,开创世界医学史上全身麻醉之先河。中药学: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创立世界最先进分类法,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四.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做出的贡献 中国古代在科技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长期领先于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考点14:必修3第7课 汉字与书法 第8课 笔墨丹青一、汉字 起源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 成熟商代甲骨

43、文 西周“金文”、“籀文” 秦朝-秦始皇统一文字:小篆;后出现“隶书”。 先后顺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二、书法 魏晋以前的自发阶段:秦小篆汉 隶。 魏晋南北朝自觉阶段:条件:士人群体形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数量庞大单体汉字代表:“书圣”王羲之的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所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隋唐达到新高峰:背景:隋唐一统,盛世气象。成就:既有张旭、怀素狂放不羁的草书,也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书法理论日益成熟。 宋代书法艺术市民化:背景:宋代重文,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特点:书法艺术出现各具情态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他们追求个性,有意无法。 明代书法艺术市民化加强:明代书法随着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个性化的创造。三、绘画 起源:新石器时代 从萌芽走向成熟: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代表:“以形写神”,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隋唐:代表:唐代:“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吴带当风”。从宋代到明清:宋代:时代背景: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 题材: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种。 特色:更加注重意境(如“马一角”“下半边”)明清:特点:个性更加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