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诗眼题答题技巧例说.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921227 上传时间:2018-12-0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古诗词诗眼题答题技巧例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古诗词诗眼题答题技巧例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古诗词诗眼题答题技巧例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古诗词诗眼题答题技巧例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古诗词诗眼题答题技巧例说.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考古诗词诗常见的几种答题模式第三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4.答题步骤: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

2、物的特点和情调。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答题示例2: 游月陂 宋程颢 月

3、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4、。 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等。抒情手法: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第二种模式情感、主旨型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答题步骤:()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抒发什么情感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南柯子王炎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

5、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注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再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答: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

6、(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第一种模式:1、诗眼型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整首诗或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或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或某句的字词,表现为句中诗眼和全篇诗眼两种形式。从历年的高考古诗词鉴赏题来看,诗眼分析题因其命题角度小巧、难度适中而成了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下面从句中诗眼和全篇诗眼两个方面对这类题型的答题技巧进行例说。一、句中诗眼1.概念解说所谓“句中诗眼”,是就诗歌某句而言的最精练传神的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它具有增强诗歌的形

7、象性、丰富读者的想象性、翻出诗句的新意性、关乎诗意的准确性等作用。2.提问方式(1)本诗某某句的“诗眼”是某某字,试作简要赏析。(2)这首诗某某句的“诗眼”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作简要赏析。3.答题技巧这类题虽然说考查的是句中诗眼,但实际上考查的是炼字。这类炼字型的诗眼往往是为写景状物叙事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突出意象特点、烘托意境氛围、抒发思想情感的。因此,分析其表达效果时要从这些方面着手,品味其妙处。注意答题时不能把该诗眼孤立起来谈,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如果题目没有给出诗眼,则需要先寻找辨析出诗眼是什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辨析诗眼:一、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词;二、抓

8、描写事物准确、生动、形象的字词;三、抓巧妙运用修辞手法的字词;四、抓具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词;五、抓富有表现力的数词虚词。具体来说,这种句中诗眼往往落在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这三类词语上。从表达效果上来看,动词类诗眼具有赋予画面动态感、使意境更加鲜明的效果;形容词类诗眼具有生动形象展现意象特点、色彩鲜明、渲染氛围、营造意境的效果;副词类诗眼具有突出意境、强化情感的效果。4.答题步骤(1)找出诗眼。如果题目中已经给出了诗眼,则此步骤可以省略。(2)解释含义。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3)描述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绘景象,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注意看看这个字词有没有构成特殊的语法现象,或有没有运

9、用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表达技巧。如果有这些方面的内容,分析时需要点出来。(4)点出效果。点出该字词的表达效果,即突出了怎样的意象特点,构成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5.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蜂。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解析】这一题没有明确诗眼是什么,首先需要作出判断

10、。根据题目所给信息“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再结合炼字特点和诗意,可以看出第三联的两句诗中动词“咽”和形容词“冷”最富有表现力。因此,可以认为第三联的诗眼分别是“咽”字和“冷”字。【答案】(步骤一)诗眼是“咽”和“冷”。(步骤二)“咽”字在句中是“呜咽”之意,“冷”字在句中是“阴冷”之意。(步骤三)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阴暗,似乎显得阴冷。(步骤四)“咽”和“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了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二、全篇诗眼1.概念解说所谓“全篇诗眼”,是就诗歌全篇而言的具有统摄或贯穿全篇、揭示主旨等作用的字词。2.

11、提问方式(1)全诗的诗眼是某某字,请作简要分析。(2)有人说,本诗诗眼是某某字,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找出全诗的诗眼,请简要分析其妙处。(4)本诗是怎样以某某字词统摄全篇或贯穿全篇的?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赏析。(5)本诗是怎样紧扣某某字词来写的?请作简要分析。(6)结合诗句,说说这首诗是如何围绕某某字词来表情达意的?(7)诗题为某某字词,通篇虽无某某字词,但句句紧扣某某字词。请作简要分析。(8)这首诗是如何突出某某字词的?试作简要分析。注意:第(4)至(8)种提问方式属于变式提问,碰见此类提问,要注意辨析答题角度。3.答题技巧全篇诗眼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是为突出主旨服务的。因此,在答题时要结合主旨,点面结合,重点分析这个“诗眼”是如何统摄或贯穿全篇的,或者说全诗是如何紧扣或围绕这个“诗眼”来写的。组织答案时,可以依照原诗的顺序,采用逐句、逐联、逐层的方式叙说,即每一句、每一联、每一层写什么内容,这个内容怎样体现诗眼的。对于绝句,可以逐句分析;对于律诗,可以逐联分析;对词曲,可以逐层分析。4.答题步骤(1)找出诗眼。如果题目中已经给出了诗眼,则此步骤可以省略。(2)分析叙说。说明诗句内容是如何贯穿这一诗眼的,即逐句、逐联、逐层叙说。注意要扣住诗眼来叙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