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17《猫》教学课件新人教版.pptx

上传人:苏美尔 文档编号:921273 上传时间:2018-12-03 格式:PPTX 页数:41 大小:4.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17《猫》教学课件新人教版.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17《猫》教学课件新人教版.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17《猫》教学课件新人教版.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17《猫》教学课件新人教版.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17《猫》教学课件新人教版.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17《猫》教学课件新人教版.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17《猫》教学课件新人教版.pptx(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朗读课文,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重点) 2.揣摩对动物的细节描写和直抒胸臆的文字,体会作者细腻的情感;学习本文中对比的写作手法。(难点) 3.理解作者同情弱小、勇于自省的精神,感受爱心所带来的和谐境界;学会关爱动物,珍视生命。(重点),新课导入,钱钟书帮猫打架,为猫写诗;季羡林的猫亦步亦趋随他散步;宗璞看着猫冢暗自神伤;海明威的著名小说战地钟声就是在猫的陪伴下完成的古往今来,多少人有着爱猫情结并与猫为友。今天就让我们去看看著名作家郑振铎养猫时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从他养猫的过程中,又领悟到哪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作者名片,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

2、谛,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著有短篇小说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等。另有郑振铎文集。,背景链接,本文选自郑振铎选集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受五四运动前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的影响,郑振铎很早就树立了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人生态度。猫这篇作品,正是他这种人生态度的真实反映。,字词学习,生难字,郑振铎( ) 污涩( ) 红绫( ) 乞丐( ) 诅骂( ) 屋脊( ) 懒惰( ) 怅然( ) 蜷伏( )

3、 虐待( ) 郁闷( ) 惩戒( ) 妄下断语( ) 怂恿( ),du,s,ln,i,z,j,du,chn,qun,n,y,chn,wn,sn yn,多音字,( )对称( )称号,( )提高 ( )提防,称,提,chn,chn,t,d,词语集注,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懒惰:不爱劳动和工作;不勤快。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安详:从容不迫;稳重。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也说悬心吊胆。 预警:指事先觉察可能发生某种情况的感觉。,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蜷伏:弯着身体卧着。 畏罪潜逃:犯了罪怕受到制裁而偷偷地逃跑。 悲楚:悲伤凄楚;悲苦。 惩戒:通过处罚来警戒。 妄下断语:随便地下结

4、论。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整体感知,朗读课文,从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几个方面,说说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的区别。,从隔壁 要来的,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很活泼,招人喜爱,病死,一缕 酸辛,从舅舅家要来的,浑身黄色,活泼、会爬树、捉鼠,全家人都喜爱它,被一个 过路人 捉去了,怅然 愤恨 诅咒 路人,遭人遗 弃,拾 来的,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烧脱了好几块毛之后,样子更难看了。,忧郁 懒惰,若有若无,大家不喜欢,不大注意它。,被冤枉、误打、流浪而死,更难过得多。 永不养猫。,课文解读,1、文章生动的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其中,前两只猫活泼、有趣,找出相关句

5、子作分析。,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将第一只猫刚来的时候的形态比喻成“带着泥土的白雪球”,生动形象,突出了小猫的可爱。,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抒情:直接抒发愉悦之情,对小猫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第二次:,动作描写:具体写第二只猫的性情和本领“乱跑”“爬树”“捉蝴蝶”,突出猫的“活泼”,为下文猫的丢失埋下了伏笔。,饭后的娱乐,是

6、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捕捉什么似的。,有一次,居然捉到了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声了。,富有情趣 可爱活泼,本领之大 令人意外,2、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长。然而,这种平静的生活很快消失,不幸随之而来,猫的遭遇是什么?(读第 17-29段)。,被主人误认为偷吃了芙蓉鸟。,芙蓉鸟被害案,一、案发现场情况: 1、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2、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二、犯罪嫌疑人:,丑猫,三、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1、案发前的表现: 那只花白猫对

7、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2、案发后的表现: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四、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 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五、案件真凶: 六、案件定性:,一只黑猫,冤案,七、案件反思:,1、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品读),30、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31、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

8、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心理描写,32、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33、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34、自此,我家永不养猫。,“难过”一词表达了“我”的痛苦心情,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达的痛苦要强烈得多。,首尾呼应: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在结构上与文章开头相呼应。,2、在这个冤案中,作者错在哪里?从这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深入探究,1、作者为何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前两只

9、猫的受宠,反衬了第三只猫遭冷遇,而第三只猫遭冷遇的地位,是酿成它的悲剧的直接原因。,2、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作者想借此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哲理?,我的歧视、误解、冤枉、追打,漠视,造成猫的死亡。 平等地对待生命,对人对事不能存有偏见,做事不能主观臆断。,结构梳理,第一只 可爱小猫因病亡 难过、心酸(首次养) 第二只 活泼有趣却亡失 愤恨、诅咒(久不养) 第三只 平白无故蒙冤死 自责、愧疚(永不养),猫,善待生命 同情弱小,艺术特色,1.情节曲折,层层推进。 养猫是本文记叙的中心,作品围绕这个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与“亡失”为线索展开,都有

10、发生、发展和结局,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按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亡失复得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2.首尾呼应,巧设伏笔。 作品首尾的呼应和文中伏笔的设置,使情节环环相扣,结构完整而严谨。衔接呼应的手法是,开头先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尾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篇首。三个故事之间都安排有过渡段,承上启下,贯通弥合。伏笔设置更加巧妙,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乱跑至街上,预示其被路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所有的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

11、事和单个故事之间的相关情节连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浑然一体,天衣无缝。,3.抓住特征,描写逼真。 作者写三只猫,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性格。对于三只猫的描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几只猫不同的神态状貌,突出了各自的特点,历历如在眼前,正是因为作者观察细致,善于比较,通过观察和比较抓住特征,捕捉住了每只猫的独特的细节。,拓展迁移,假如养第二只猫时也养了鸟,鸟也被咬死,“我”将怎样想?怎样做?,第二只猫是全家心爱的宠物,如果它咬死芙蓉鸟,当然也觉心疼,但会把责任归咎于张婶不小心,至于猫呢,还会觉得它越来越能了。,课后作业,在生活中,你是不是也曾经错怪别人或被别人误解呢?把事情的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并和同

12、学们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略 二、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参考答案:第一句语气轻微,主要出于对三妹的“安慰”,而对于猫的死并不太在意。第二句说明“我”对第二只猫的丢失很难过,在内容上是对前文的总结。“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负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

13、层递性很强。,三、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但它亡失之后,“我”却“更难过得多”。你觉得原因是什么?仅仅是因为“我”冤枉了它吗?,参考答案:第三只猫虽然在外形、性情和家中地位上都不如前两只猫,但由于“我”的“妄下断语”和错误判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我”的心中万分愧疚和悔恨,而第三只猫的死,更加深了“我”的懊悔之情。因此,作者“更难过得多”。,我对自己冤枉了猫很自责,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达的痛苦要强烈得多。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我”深感内疚和自责。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显然,“我”的难过并不仅仅是因为“我”冤枉了猫。,四、品味下列语句,说说各句的

14、表达效果。 1.(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2.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 3.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4.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参考答案:1.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小猫毛色的漂亮和它的活泼、可爱,进而表现出“我”对它的喜爱之情。 2.比喻。“亲爱的同伴”说明小猫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之高,大家和猫的关系亲密无间。 3.拟人。这是作者的主观判断,突出了对猫的厌恶之情,为下文发现冤枉它而感到后悔自责埋下了伏笔。 4.比喻。一想到猫的弱小和它遭受的冤屈,“我”就感受到自己的偏见、粗暴,并为此而感到无比的痛苦与内疚。,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