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学 碳水化合物.ppt

上传人:大张伟 文档编号:9228963 上传时间:2021-02-09 格式:PPT 页数:151 大小:13.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品化学 碳水化合物.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1页
食品化学 碳水化合物.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1页
食品化学 碳水化合物.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1页
食品化学 碳水化合物.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1页
食品化学 碳水化合物.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食品化学 碳水化合物.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化学 碳水化合物.ppt(1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碳水化合物,重 点,食品中单糖、低聚糖、多糖等物理化学性质; 食品在储藏加工条件下糖类化合物的美拉德褐变 反应及其对食品营养、感观性状和安全的影响; 3.淀粉的糊化和老化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难 点,糖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功能间的关系,本 章 主 要 内 容,第二节 单糖及低聚糖,第三节 多糖,第一节 概述,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4,碳水化合物,单糖的数量 单糖的种类,单糖、寡糖和多糖 多糖可分为均多糖或 杂多糖 多糖可分为植物多糖、,动物多糖和微生物多 糖 多糖可分为结构多糖、 贮藏多糖和功能多糖 多糖复合物,多糖的来源 体内

2、的功能 多糖衍生物,分类,土豆淀粉,玉米淀粉,高梁淀粉,二、食品中的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在植物中含量占干重的80%以上 如:玉米,蔬菜,水果等 单糖及低聚糖主要存在于蔬菜和水果中。 多糖主要存在于玉米,种子,根,茎植物。,水果及蔬菜中游离糖含量(%鲜重计),常见部分谷物食品原料中碳水化合物含量(按每100g可食部分计),9,普通食品中的糖含量 上表说明,目前加工的食品中水溶性糖含量比其相应 的原料要多得多。这是为满足食品的风味和色泽需要 而人为加入的。,返回,从上图表中可以看出: 天然食物中游离糖的含量很少;加工的食品中则较多。,如何将植物源食物中的贮存多糖和结构多糖转化为可溶性多糖? 目前

3、可采取的方法有: 适时采收; 采后处理; 加工中添加水解酶等,玉米-在蔗糖转化为淀粉前采摘,加热破坏转化酶系,玉米很甜。成熟后采摘或未及时破坏酶系,玉米失去甜味,而且变硬变老,水果成熟前采摘,后熟过程中酶促反应使淀粉转变为糖,水果变软,变熟,变甜,10,碳水化合物是营养的基本物质之一。 形成一定色泽和风味。 游离糖本身有甜度,对食品口感有重要作用。 食品的粘弹性也是与碳水化合物有很大关系,如果胶、卡拉胶等。 食品中纤维素、果胶等不易被人体吸收,除对食品的质构有重要作用外,还 是膳食纤维的构成成分。 某些多糖或寡糖具有特定的生理功能,是保健食品的主要活性成分。,三、碳水化合物与食品质量,11,第

4、二节 碳水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食品功能性 一、碳水化合物的结构 (一) 单糖 食品中的单糖多以D-构型存在。 单糖中部分基团发生变化,形成单糖衍生物。 食品中主要的单糖衍生物有:单糖的磷酸酯、脱氧单糖、氨基糖、糖酸、 糖醛酸、糖二酸、抗坏血酸、糖醇、肌醇、糖苷等。 (二) 糖醇与糖苷 1、糖醇 糖醇指由糖经氢化还原后的多元醇(Polyols),按其结构可分为单糖醇和 双糖醇。目前所知,除海藻中有丰富的甘露糖醇外,在自然界糖醇存在较少。 糖醇的商品名称均以相应糖加上“醇”来称呼。糖醇大都是白色结晶, 具有甜味,易溶于水,是低甜度、低热值物质。作为糖类重要的氢化产物, 不具备糖类典型的鉴定性反应,具

5、有对酸碱热稳定,具备醇类的通性,不发 生美拉德褐变反应。 文献,12,2、肌醇 肌醇是环已六醇,结构上可以排出九个立体异构体。肌醇异构体中 具有生物活性的只有肌-肌醇,一般就称它为肌醇。在动物的肌肉、心脏、 肝、肺等组织中多与磷酸结合形成磷酸肌醇,在高等植物中,肌醇的六 个羟基都成磷酸酯,即肌醇六磷酸;磷酸肌醇还易与体内的钙、镁结合, 形成糖醇六磷酸的钙镁盐。 肌-肌醇结构,13,3、糖苷 糖苷是单糖的半缩醛上羟基与非糖物质缩合形成的化合 物。糖苷的非糖部分称为配基或非糖体,连接糖基与配基的 键称苷键。根据苷键的不同,糖苷可分为含氧糖苷、含氮糖 苷和含硫糖苷等。 糖苷通常包含一个呋喃糖环或一个

6、吡喃糖环,新形成 的手性中心有或型两种。一般在自然界中存在的糖苷 多为-糖苷。,是由单糖或低聚糖的半缩醛羟基和另一个分子中的-OH、-NH2、-SH(巯基)等发生缩合反应,失去水后形成的化合物。 组成:糖、配基(非糖部分 ),糖苷的基本概念,配基部分,O-糖苷,S-糖苷,N-糖苷,14,(三) 低聚糖 1、概述 低聚糖又称为寡糖,它是由210个糖单位以糖苷键结合而构成的 碳水化合物,可溶于水。 自然界中以游离状态存在的低聚糖的聚合度一般不超过6个糖单位, 其中主要是二糖和三糖。 如果组成低聚糖的糖基是相同种的为均低聚糖,不同为杂低聚糖。 2、环状糊精 环状糊精是由68个D-吡喃葡萄糖通过-1,

7、4糖苷键连接 而成的D-吡喃葡萄糖基低聚物。由6个糖单位组成的称为-环 状糊精,由7个糖单位组成的称为-环状糊精,由8个糖单位组 成的称为-环状糊精。,15,-环状糊精的结构示意图 、及-环状糊精除分子量不同外,水中溶解度、空穴内径等也有不同。 环状糊精的结构具有高度的对称性,是一个中间为空穴的圆柱体,内壁被C-H所覆盖,与外侧相比有较强的疏水性。因此,环状糊精能稳定的将一些非极性的化合物截留在环状空穴内,从而起到稳定食品香味的作用。,保持食品香味的稳定 食用香精和稠味剂用CD包接,用于烤焙食品,速溶食品,速食食品,肉食及罐头食品,可使之留香持久,风味稳定。 保持天然食用色素的稳定 如:虾黄素

8、经CD的包接,提高对光和氧的稳定性。 食品保鲜 将CD和其它生物多糖制成保鲜剂涂于面包、糕点表面可起保水保形作用 除去食品的异味 鱼品的腥味,大豆的豆腥味和羊肉的膻味,用CD包接可除去,环状糊精的应用, 文献,16,(四) 多糖 多糖的结构 多糖的分子量较大; 形状:直链和支链 均多糖(homoglycans),杂多糖(heteroglycans)。 多糖的结构与活性有密切的关系. 多糖的聚合度不均一,分子量没有固定值,多呈高斯分布。 多糖分子的不均一性主要受体内代谢状态有较大关系。 此外,某些多糖以糖复合物或混合物形式存在,例如糖蛋白、 糖肽、糖脂、糖缀合物等糖复合物,它们的分子量大小受影响

9、 因素更多。 文献,17,二、碳水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1、溶解性 单糖、糖醇、糖苷、低聚糖等一般是可溶于水的。 糖醇在水中溶解时吸收的热量要比蔗糖高得多,适宜制备 具有清凉感的食品。 糖苷的溶解性能与配体有很大关系。, 与多糖的羟基通过氢键结合的水被称为水 合水或结合水,这部分水由于使多糖分子 溶剂化而自身运动受到限制,通常这种水 不会结冰,也称为塑化水,它使多糖分子 溶剂化。 在凝胶和新鲜组织食品的总含水分中,这 种水合水所占的比例较小。 粘稠性,多数情况下多糖分子 链中每个单糖单位能 够完全被溶剂化,使 之具有较强的持水能 力和亲水性,易于水 化和溶解。,20,2、水解反应 (1)、糖苷的水

10、解 A、糖苷水解的意义 食品中糖苷的含量虽然不高,但具有重要的生理效应和食品 功能性 类黄酮苷使食品具有苦味和其他的风味和颜色。 毛地黄苷是一种强心剂 皂角苷(淄类糖苷)是起泡剂和稳定剂 甜菊苷是一种强甜味剂。 糖苷一般在碱性条件下稳定,在温或热的酸性水溶液中通过水解产生还 原糖。 苷元的溶解度降低、苦涩味减轻、对食品的色泽及口感都产生重要 影响。 糖苷的某些功能消失,有害性的产生或消除。 糖苷酶水解,23,+,H,HO,H,H OH,O CH2,CH2OH O OH H,H HO,O OH OH H H H OH,CHO+HCN,OH CH C N,H,O C CN,H HO,H,H,OH,

11、O OH H,H2O,O CH2,OH,H,H,CH2OH,H HO,O OH H,苦杏仁苷酸水解或酶水解示意图,苯甲醛,氢氰酸,龙胆二糖,苦杏仁苷的 功能性消失,产生有 害成分,食物中主要的硫代糖苷及其水解产生物,糖苷 苦杏仁苷和野黑 樱苷 亚麻苦苷 巢菜糖苷,食物原料 苦扁桃和干艳山姜的芯 亚麻籽种子及种子粕 豆类(乌豌豆和巢菜),水解后的分解物 葡萄糖 + 氢氰酸+ 苯甲醛 D-葡萄糖 + 氢氰酸 + 丙酮 巢菜糖 + 氢氰酸 +苯甲醛,里那苷,金甲豆(黑豆)和鹰嘴豆、 D-葡萄糖 +氢氰酸+ 丙酮(产物还 蚕豆 未完全确定),百脉根苷 蜀黍氰苷 黑芥子苷 葡萄糖苷,牛角花属的Arabi

12、cus 高梁及玉米 黑芥末(同种的Juncea) 各种油菜科植物,D-葡萄糖 +氢氰酸 + 牛角花黄素 D-葡萄糖 +氢氰酸+ 水杨醛 D-葡萄糖 + 异硫氰酸盐丙酯 + KHSO4 D-葡萄糖 + 5-乙烯-2-硫代恶唑烷, 或是致甲状腺肿物 + KHSO4,芸台葡萄糖硫苷,各种油菜科植物,各种硫化氢化合物 + H2S + KHSO4 24,28,(2)、低聚糖及多糖的水解 低聚糖容易被酸和酶水解,但对碱较稳定。 蔗糖水解称为转化,生成等摩尔葡萄糖和果糖的混合物称为转化糖 (invert suger)。 多糖在酸或酶的催化下也易发生水解,并伴随粘度降低、甜度增加。 在果汁、果葡糖浆等生产过程

13、中常利用酶作催化剂水解多糖。 用淀粉生产玉米糖浆就是应用了低聚糖及多糖在酸和酶作用下易水解 的原理进行的。 正如糖苷的水解速度,除了受它的结构有关外,还受pH、时间、温 度和酶的活力等因素的影响。低聚糖和多糖的水解速度也受它的结构、 pH、时间、温度和酶活性等因素的影响。,29,3、 氧化反应, 含有游离醛基的醛糖或能产生醛基的酮糖都是还原糖 在碱性条件下,有弱的氧化剂存在时可被氧化成醛糖酸(aldonicacid); 有强氧化剂存在时,醛糖的醛基和伯醇基均被氧化成羧基,形成醛糖二酸(aldaric acid) 醛糖在酶作用下也可发生氧化。如某些醛糖特定的脱氢酶作用下其伯醇被氧化,而醛基被保留

14、,生成糖醛酸(uronic acid)。 D-葡萄糖在葡萄糖氧化酶的作用下可被氧化成D-葡萄糖酸,并形成内酯。 D-葡萄糖酸-内酯(GDL):在室温下的水中完全水解需要3小时,pH随之下降。 温和的酸化剂,30,4、 还原反应 单糖的羰基在一定压力与催化剂存在下可加氢被还原成 对应的糖醇(polyol),酮糖还原由于形成了一个新的手性碳 原子,因此能得到两种相应的糖醇。下图是葡萄糖及果糖还原 产生的糖醇。,32,蔗糖酯,乳化剂,多糖磷酸一酯,例如,马铃薯淀粉中含有少量磷酸酯基。 其它重要的酯淀粉:乙酸酯、琥珀酸酯、琥珀酸酯以及二淀 粉己二酸酯。 卡拉胶含有硫酸酯基(硫酸一酯R-OSO3- )

15、文献,5、 酯化与醚化反应 酯化反应 糖分子中的羟基能与有机酸和一些无机酸形成酯。 糖磷酸酯 通常是代谢的中间物。,33,l l l l,甲基纤维素 羧甲基纤维素钠(-O-CH2-COONa+) 羟丙基(-O-CH2-CHOH-CH3)纤维素醚 羟丙基酯淀粉,都己获批准用于食品。 在红藻多糖特别是琼脂胶、-卡拉胶和-卡拉胶中存在脱水 形成的内醚。,醚化反应 糖中羟基如醇羟基,除能形成酯外还可生成醚。 多糖通过醚化可以改善它们的性质使它们具有较广的用途, 例如,34,三、碳水化合物的食品功能性 (一)、 亲水功能 碳水化合物含有许多亲水性羟基,它们靠氢键键合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形成 了碳水化合物,

16、对水有较强的亲和力。例如,将不同结构的单糖或低聚糖放置在 不同的湿度(RH)若干时间后就能结合一定的空气中水分(下表) 糖吸收潮湿空气中水分的百分含量(%) 20、不同相对湿度(RH)和时间,糖 D-葡萄糖 D-果糖 蔗糖 麦芽糖(无水) 含结晶水麦芽糖 无水乳糖 含结晶水乳糖,60%,1h 0.07 0.28 0.04 0.80 5.05 0.54 5.05,60%,9d 0.07 0.63 0.03 7.0 5.1 1.2 5.1,100%,25d 14.5 73.4 18.4 18.4 未测 1.4 未测,35,糖醇除了甘露醇、异麦芽酮糖醇,均有一定吸湿性 糖醇的吸湿性和其自身的纯度有关

17、,一般纯度低其吸湿性也高 多糖在放置在不同的湿度(RH)若干时间后也能结合一定的空气 中水分并有较好的持水性 碳水化合物结合水的能力称为保湿性 茶多糖的吸湿性(左图RH=81%,中图RH=43%)与保湿性(右RH=43%),38,(二)、粘度与凝胶作用 1、粘度的概念 粘度(viscosity)是表征流体流动时所受内摩擦阻力大小的物理量, 是流体在受剪切应力作用时表现出的特性。 测定方法:毛细管粘度计、旋转粘度计、落球式粘度计和振动式粘 度计 影响碳水化合物的粘度的主要因素: 内在因素(如分子量大小、分子链形状等) 外界因素(如碳水化合物的浓度、温度等) 2、多糖溶液的粘度 多糖溶液的粘度与其

18、相应食品的增稠性及胶凝性都有重要关系, 是食品的主要功能性; 通过控制多糖溶液的粘度可控制液体食品及饮料的流动性与质地, 改变半固体食品的形态及O/W乳浊液的稳定性。,39,多糖溶液的粘度同分子的大小、形状、所带净电荷及 其所在溶液中的构象有关。 多糖分子在溶液中的形状是围绕糖基连接键振动的结 果,一般呈无序的无规线团状态(下图)。大多数多糖在 溶液中所呈现的无规线团状性质与多糖的组成及连接方式 有密切关系。 糖分子的无规线团状,40,溶液中线性高聚物分子旋转和伸屈时占有很大的空间,分子 间彼此碰撞的频率高,产生磨擦,消耗能量,因而产生粘度。 线性多糖甚至在浓度很低时形成粘度很高的溶液。链长增

19、加, 高聚物占有的体积增加,溶液的粘度增加。 线性分子,高粘度 支链分子,体积小,低粘度 相同分子质量的线性多糖和高度支链多糖在溶液中占有的相对体积,41,带电多糖,粘度增高 仅带一种类型电荷(一般带负电荷,它由羧基或硫酸一酯 基电离而得)的直链多糖由于相同电荷的斥力呈伸展构型, 增加了从一端到另一端的链长,高聚物占有体积增大,因而 溶液的粘度大大提高。 不带电荷的直链均多糖,因其分子链中仅具有一种中性 单糖的结构单元和一种键型,分子链间倾向于缔合和形成部 分结晶,这些结晶区不溶于水,而且非常稳定。 通过加热,多糖分子溶于水并形成不稳定的分散体系,随 后分子链间又相互作用形成有序排列,快速形成

20、沉淀或胶凝 现象。 直链淀粉通过加热溶于水,接着将溶液冷却,分子经聚集 而沉淀,此过程称为老化。伴随老化,水被排除,则称之为 “脱水收缩”。 面包和其它烘焙食品冷却时,直链淀粉分子缔合而变硬。 长时间贮存后,支链淀粉分子也会缔合产生老化。,42,3、胶凝作用 在食品加工中,多糖或蛋白质等大分子,可通过氢键、疏水相互作用、范 德华引力、离子桥接(ionic cross bridges)、缠结或共价键等相互作用,能形 成海绵状的三维网状凝胶结构。 网孔中充满着液相,液相是由较小分子质量的溶质和部分高聚物组成的水 溶液。 典型的三维网络凝胶结构示意图,43,支链分子或杂聚糖分子间不能很好地结合,因此

21、不能 形成足够大的连结区和一定强度的凝胶。这类多糖分子只 形成粘稠、稳定的溶胶。 带电荷基团的分子,例如含羧基的多糖,链段之间的 负电荷可产生库仑斥力,因而阻止连结区的形成。 凝胶的选择取决于所期望的粘度、凝胶强度、流变性 质、体系的pH值、加工时的温度、与其他配料的相互作用、 质构等。 多糖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增稠剂、絮凝剂、泡沫稳定 剂、吸水膨胀剂、乳状液稳定剂等。,44,(三)、风味结合功能 碳水化合物是一类很好的风味固定剂,能有效地保留挥 发性风味成分,如醛类、酮类及酯类。 环状糊精由于内部呈非极性环境,能有效地截留非极性 的风味成分和其他小分子化合物。 阿拉伯树胶在风味物颗粒的周围形

22、成一层厚膜,从而可 以防止水分的吸收、挥发和化学氧化造成的损失。 碳水化合物在食品脱水过程中对保持挥发性风味成分起 着重要作用,随着脱水的进行,使糖-水的相互作用转变成糖- 风味剂的相互作用。,45,(四)、 碳水化合物褐变产物与食品风味 碳水化合物在非酶褐变过程中除了产生深颜色类黑精色素外,还产 成了多种挥发性物质,使加工食品产生特殊的风味,例如花生、咖啡豆 在焙烤过程中产生的褐变风味。 褐变产物除了能使食品产生风味外,它本身可能具有特殊的风味或 者能增强其他的风味,具有这种双重作用的焦糖化产物是麦芽酚和乙基 麦芽酚。 糖的热分解产物有吡喃酮、呋喃、呋喃酮、内酯、羰基化合物、酸 和酯类等。这

23、些化合物总的风味和香味特征使某些食品产生特有的香味。,46,(五)、 甜度 所有糖、糖醇及低聚糖均有一定甜度,某些糖苷、多糖复合物也有很 好的甜度,这是赋予食品甜味的主要原因。人所能感觉到的甜味因糖的组 成、构型和物理形态不同而异(下表)。 糖的相对甜度(W/W,%),糖 蔗糖 -D-果糖 -D-葡萄糖 -D-葡萄糖 -D-半乳糖 -D-半乳糖 -D-甘露糖 -D-甘露糖 -D-乳糖 -D-乳糖,-D-麦芽糖 棉子糖 水苏四糖,溶液的相对甜度 100 100175 4079 异头体 27 - 59 苦味 1638 48,4652 23 -,结晶的相对甜度 100 180 74 82 32 21

24、 32 苦味 16 32,- 1 10,糖醇的甜度除了 木糖醇的甜度和蔗糖 相近外,其他糖醇的 甜度均比蔗糖低。由 于糖醇能被人体小肠 吸收进入血液代谢, 产有一定热量,是一 种营养性甜味剂,但 由于其热值均比葡萄 糖要低些,因此,糖 醇是很好的低热量食,品甜味剂。,褐变反应,Browning reaction,生活中食品的颜色改变,举例 焙烤 烹调 生食,食品可能在生长、采摘、加工或烹调、贮藏过程中,因非食品色素成分发生化学变化,伴随着食品色泽的转褐变深,这种现象被称为食品的褐变,把这些反应通称为食品的褐变反应。,褐变反应的概念,分类 按照有无酶的参与 酶促褐变 非酶褐变,主要是酚类物质的酶

25、促褐变,美拉德反应,焦糖化反应,抗坏血酸氧化褐变,1 反应条件 2 反应机理 3 酶促褐变的抑制,酶促褐变(Enzymatic browning),某些果蔬组织被碰伤、切开、削皮,就很易发生褐变。 以下水果会褐变吗?,反应条件,酶促褐变发生的三个条件 土豆、苹果、梨、香蕉等果蔬易发生褐变。 有些瓜果如柠檬、桔子及西瓜等由于不含多酚氧化酶,故不会发生酶促褐变。,反应条件,适宜的酚类底物,酚酶(Polyphenol oxidase,EC 1.10.3.1,简称PPO),氧气,反应机理,以土豆中酪氨酸为例,图9-1a 土豆中酪氨酸的酶促反应,热处理 7090 加热约7 s,可使大部分酚酶失活;在80

26、 时1020 min或沸水中2 min,可使酚酶完全失活。 调节pH值 PPO的最适pH值在67之间,pH值在3.0以下,PPO几乎完全失去活性。 用化学药品抑制酚酶活性 亚硫酸盐是食品工业中预防酶促褐变最常用的物质。,酶促褐变的抑制,减少和金属离子的接触 金属(如铁、铜、锡、铝等)离子是酚酶的激活剂。 隔绝氧 改变底物的结构 其他方法,酶促褐变的抑制,1 美拉德反应 2 焦糖化反应 3 抗坏血酸褐变,非酶褐变,47,非酶褐变 的类型,美拉德反应 焦糖化褐变 抗坏血酸褐变,非挥发性成分,有色成分 无色成分 挥发性成分,食品质量 与安全,四、非酶褐变反应 (一)、非酶褐变的类型及历程 非酶褐变反

27、应主要是指碳水化合物在热的作用下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 产生了大量的有色成分和无色成分、挥发性和非挥发性成分 1、非酶褐变反应的类型,以法国化学家L. C. Maillard的名字命名。 又称羰氨反应,指食品体系中含有氨基的化合物与含有羰基的化合物之间发生反应而使食品颜色加深的反应。,(1) 美拉德反应(Maillard browning),美拉德反应的概念,包括胺、氨基酸、肽、蛋白质,包括还原糖、醛和酮(来源广泛,包括油脂氧化酸败产物、焦糖化中间产物、维生素C氧化降解产物等),48,醛醇类及脱氮聚合,物类 醛亚胺类和酮亚胺类,HMF或糠醛,类黑素类(含氮褐色聚合物或共聚物类),醛糖,N-葡萄

28、糖基胺,2、美拉德反应及其反应历程 含自由氨基化合物,Amadori重排 Amadori重排产品(ARP)(1-氨基-1-脱氧-2-酮糖),pH7 羟甲基糠醛(HMF)或糠醛的 Schiffs碱,pH7 还原酮类,pH7(温度较高) 裂解产物(丙酮醇、二乙酰基、 丙酮醛等),醛类,Strecker 降解,+ 氨基化合物 + 氨基化合物, 氨基化合物 脱氢还原酮类,+ 氨基化合物,+ 氨基化合物,+ 氨基化合物,H2O,50,开始阶段: 还原糖如葡萄糖和氨基酸或蛋白质中的自由氨基失水缩合生成N- 葡萄糖基胺,葡萄基胺经Amadori重排反应生成1-氨基-1-脱氧-2-酮糖:,CH2OH,HC O

29、 HCOH HOCH HCOH HCOH CH2OH,+RNH2,NHR C(H)(OH) HCOH HOCH HCOH HCOH CH2OH,HC NR HCOH HOCH HCOH HCOH CH2OH,HCOH CH2OH,HOCH HCOH,C O,CH2NHR,O,OH,HO,NHR,OH 1-氨基-1-脱氧-D-果糖,1-氨基-1-脱氧-2-酮糖,N-葡萄糖基胺,51,1,2-烯胺醇,3-脱氧已糖醛酮,中间阶段: 1-氨基-1-脱氧-2-酮糖根据pH 值的不同发生降解,当pH 值等于或小于 7 时,Amadori 产物主要发生1,2-烯醇化而形成糠醛(当糖是戊糖时) 或羟 甲基糠醛

30、(当糖为己糖时): 羟甲基呋喃醛(HMF),Amadori 产物,52,当pH 值大于7温度较低时 1-氨基-1-脱氧-2-酮糖较易发生2,3-烯醇化而形成还原酮类, 还原酮较不稳定,既有较强的还原作用,也可异构成脱氢还原 酮(二羰基化合物类):,53,当pH 值大于7温度较高时 1-氨基-1-脱氧-2-酮糖较易裂解,产生1-羟基-2-丙酮、丙 酮醛、二乙酰基等很多高活性的中间体。这些中间体还可继续 参与反应,如脱氢还原酮易使氨基酸发生脱羧、脱氨反应形成 醛类和-氨基酮类,这个反应又称为Strecker 降解反应:,54,终期阶段: 反应过程中形成的醛类、酮类都不稳定,它们可发生聚合反应产生醛

31、 醇类及脱氮聚合物类: -H2O -H2O 在美拉德反应过程中有氨基存在时,反应的中间产物 都能与氨基发生缩合、脱氢、重排、异构化等一系列反应, 最终形成含氮的棕色聚合物或共聚物,统称为类黑素 (Mlanoidin)。,55,类黑素 类黑素是棕黑色的固体,一般含氮3 4,结构不明,且组成与原料和 生成方式有很大关系。 目前已知类黑素分子结构中含有不饱 和的咪唑、吡咯、吡啶、吡嗪之类的 杂环,以及一些完整的氨基酸残基等。,又称卡拉蜜尔作用 将不含氨基化合物的糖类物质加热到熔点以上温度,会发焦变黑生成黑褐色物质(焦糖),此即为焦糖化作用。 高温下糖类形成两类物质:,3 焦糖化反应(Carameli

32、zation),焦糖化反应的概念,一类是糖分子之间的脱水聚合产物焦糖或酱色(caramel),一类是糖的裂解产物,如一些挥发性醛、酮、酚类物质,而这些裂解产物会进行复杂的缩合、聚合反应后形成深色物质,这两类物质共同形成了焦糖这一复杂产物,一、 焦糖的生成 二、 热降解产物的生成,焦糖化反应(Caramelization),57,蔗糖,熔融,起泡,异蔗糖酐,加热,加热,加热,-H2O,焦糖酐 (Caramelan),焦糖素 (Caramelin),焦糖烯,起泡、脱水,-H2O,-H2O 加热,从该图可知焦糖化作用是以连续的加热失水、聚合作用为主线的反应, 所产生的焦糖是一类结构不明的大分子物质。

33、催化剂可加速这类反应的 发生。 如蔗糖是用于生产焦糖色素和食用色素香料的物质,在酸或酸性铵盐 存在的溶液中加热可制备出焦糖色素,并广泛应用于酱油、食醋、 料酒、 酱卤、腌制制品 、烘制食品、糖果、药品、碳酸饮料及非碳酸饮料等, 并能有效提高产品品质。,焦糖的形成 -H2O,58,由蔗糖形成焦糖素的反应历程可分三阶段: 第一阶段:由蔗糖熔融开始,经一段时间起泡,蔗糖脱去一分子水, 生成无甜味而具温和苦味的异蔗糖酐(1,3,2,2-双脱水- -D-吡喃 葡萄糖苷基- -D-呋喃果糖)。这是焦糖化的开始反应,起泡暂时停止。 第二阶段:是持续较长时间的失水阶段,在此阶段异蔗糖酐缩合为焦 糖酐。焦糖酐是

34、一种平均分子式为C24H36O18的浅褐色色素,焦糖酐的 熔点为138,可溶于水及乙醇,味苦。 第三阶段:是焦糖酐进一步脱水形成焦糖烯,焦糖烯继续加热失水, 生成高分子量的难溶性焦糖素。焦糖烯的熔点为154,可溶于水,味 苦,分子式为C36H50O25。焦糖素的分子式为C125H188O80,难溶于水, 外观为深褐色。,、热降解产物的产生 A.酸性条件下醛类形成:在酸性条件下加热,醛糖或酮糖进行烯醇化,生 成1,2-烯醇式己糖,1,2-烯醇式己糖,葡萄糖,3-脱氧葡萄糖醛酮 59,60,C,C,C,CH2OH 3-脱氧葡萄糖醛酮,H,OH,H,OH,C,CHO,O,H,H,C,C,C,CH2O

35、H,H,H,OH,C,CHO,O,H,O,HOH2C,CHO,-H2O,-H2O,环构化,羟甲基糠醛,B、碱性条件醛类的形成 还原糖在碱性条件下发生互变异构作用,形成中间产物1,2-烯醇式己 糖,1,2-烯醇式己糖形成后,在强热下裂解生成醛类。,61,三种商品化焦糖色素,蔗糖通常被用来制造焦糖色素和风味物 耐酸焦糖色素:水溶液pH为pH2-4.5 亚硫酸氢铵催化产生 应用于可乐饮料、酸性饮料,生产量最大 焙烤食品用色素:水溶液pH为4.2-4.8 糖与胺盐加热,产生棕红色 啤酒用焦糖色素:水溶液的pH为3-4 蔗糖直接热解产生棕红色 应用于啤酒和其它含醇饮料,62,4、抗坏血酸褐变及其反应历程

36、 抗坏血酸不仅具有酸性还具有还 原性,因此,常作为天然抗氧化 剂 但抗坏血酸褐变是果汁在储藏过 程中变色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 质在于其形成的酮、醛等物质和 氨基化合物反应后进一步缩合、 聚合形成的褐色物质。,63,即抗坏血酸在对其它成分抗氧化的同时它自身也 极易氧化。其氧化有两种途径: 有氧时抗坏血酸被氧化形成脱氢抗坏血酸, 再脱 水形成DKG (2 , 3 - 二酮古洛糖酸)后,脱羧产生 酮木糖,, 最终产生还原酮。 还原酮极易参与美拉 德反应的中间及最终阶段。此时抗坏血酸主要是 受溶解氧及上部气体的影响,分解反应相当迅速。,64,当食品中存在有比抗坏血酸氧化还原电位高的成分时,无 氧时抗坏

37、血酸也因失氢而被氧化,生成脱氢抗坏血酸或抗 坏血酸酮式环状结构,在水参与下抗坏血酸酮式环状结构 开环成2,3-二酮古洛糖酸;2,3-二酮古洛糖酸进一步脱 羧、脱水生成呋喃醛或脱羧生成还原酮。呋喃醛、还原酮 等都会参与美拉德反应,生成含氮的褐色的聚合物或共聚 物类。抗坏血酸在pH5.0的酸性溶液中氧化生成脱氢抗 坏血酸,速度缓慢,反应可逆。 影响抗坏血酸氧化褐变的因素:抗坏血酸浓度、pH、金属 离子、抗坏血酸氧化酶等。就pH来说,在中性或碱性条 件下,其褐变速度大大加快,66,(二)、非酶褐变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1、非酶褐变对食品色泽的影响 非酶褐变反应中产生两大类对食品色泽有影响的成分: 其一是

38、一类分子量低于1 000的水可溶的小分子有色成分; 其二是一类分子量达到10万的水不可溶的大分子高聚物质。 非酶褐变反应中呈色成分较多且复杂,到目前为止,人们根据不同的模拟反应 结果,得到水可溶的小分子呈色成分主要有下列几种: 水不可溶的大分子呈色成分: 关于水不可溶的大分子高聚物质的结构还不是很清楚。 正如水可溶的小分子生色成分受起始原料、反应条件的不同,其结构也有很大不 同一样,大分子高聚物质的结构也受起始原料、反应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67,2、非酶褐变对食品风味的影响 在高温条件下,糖类脱水后,碳链裂解、异构及氧化还原 可产生一些化学物质,如乙酰丙酸、甲酸、丙酮醇(1-羟- 2-丙

39、酮)、3-羟基丁酮、二乙酰、乳酸、丙酮酸和醋酸等; 非酶褐变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二羰基化合物,可促进很多成 分的变化,如氨基酸在二羰基化合物作用下脱氨脱羧,产 生大量的醛类。 非酶褐变反应可产生需要或不需要的风味 麦芽酚(3-羟基-2-甲基吡喃-4-酮)和异麦芽酚(3-羟基-2-乙酰呋 喃)使焙烤的面包产生香味, 2-H-4-羟基-5-甲基-呋喃-3-酮有烤肉的焦香味,可作为风味增强剂; 非酶褐变反应产生的吡嗪类及某些醛类等是食品高火味及焦糊味 的主要成分。,68,氨基酸与葡萄糖(1:1)混合加热后的香型变化,69,3、非酶褐变产物的抗氧化作用 随褐变反应生成醛、酮等还原性物质,它们对食品有一定抗

40、氧化能力, 尤其是防止食品中油脂的氧化较为显著。 Elizalde等报道葡萄糖甘氨酸反应系统加热褐变程度对抗氧化性影响, 结果发现在加热1218小时下MRPs抗氧化活性最佳。葡萄糖甘氨酸的 MRPs对大豆油氧化诱导时间较未添加MRPs的样品增长3倍,将链传播的速 度降低一半,且还能减少已醛形成。 Bedingbaus和Ockerman研究不同氨基酸与糖类的MRPs对冷藏的加工 牛排脂类氧化抑制作用,结果发现,不同来源MRPs具有良好抑制脂类氧化 作用 。 Yamaguchi等将由木糖甘氨酸的MRPs经sephadex G-l5分离出低分 子量的类黑精,再进一步用sephadex G-50和G-

41、l00分离,其中一部分类黑 精的抗氧化能力在亚油酸中超过BHA、没食子酸丙酯等。 Yoshimura等通过电子自旋共振研究葡萄糖甘氨酸系统MRPs对活性 氧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此模式下的MRPs可抑制90以上以OH形式存在的 活性氧。,70,A图:从上至下分别是:葡萄糖 +丙氨酸,葡萄糖 + 甘氨酸,葡萄糖 + 赖氨酸 B图:从上至下分别是:乳糖 + 丙氨酸,乳糖 + 甘氨酸,乳糖+ 赖氨酸 虽然MRPs的抗氧化研究已经很全面,但将其作为有效 的抗氧化剂应用于其他食品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缺少 对有抗氧化活性的MRPs的特殊结构和其抗氧化机理的研究。,71,4、非酶褐变降低了食品的营养性,其中

42、以含有游离-氨基的赖氨酸、碱性L-精 氨酸和L-组氨酸对美拉德降解反应很敏感 可溶性糖及Vc有大量损失 蛋白质上氨基如果参与了非酶褐变反应, 其溶解度也会降低。,a)、氨基酸的损失 b)、糖及Vc等损失 c)、蛋白质营养性降低,D、矿质元素的生物有效性也有下降,72,5、非酶褐变产生有害成分 非酶褐变反应历程较为复杂,产生了大量的中间体 或终产物,其中一些成分对食品风味的形成有重要的 作用,但一些成分对食品的安全构成隐患。 推测食物中氨基酸和蛋白质生成了能引起突变和致畸的 杂环胺物质; 美拉德反应产生的典型产物D-糖胺可以损伤DNA; 美拉德反应对胶原蛋白的结构有负面的作用,将影响到 人体的衰

43、老和糖尿病的形成。 目前对非酶褐变产生的有害成分研究较为清楚只有丙 烯 酰胺,已知的致癌物,能引起神经损伤 文献 文献,73,1、影响因素,(三)、影响非酶褐变反应的因素及控制方法 糖类与氨基酸的结构 温度和时间,食品体系中的pH值 食品中水分含量及金属离子 高压的影响,74,控制,降温 亚硫酸处理 改变pH值 2、非酶褐变的,降低产品浓度 使用不易褐变的糖类 发酵法和生物化学法 钙盐,75,第三节 食品中重要的低聚糖和多糖简介 一、食品中重要的低聚糖 在一些天然食物中还存在一些不被消化吸收的并具有某些特殊功能的 低聚糖,如低聚果糖、低聚木糖等,它们又称功能性低聚糖。功能性低 聚糖一般具有以下

44、特点:不被人体消化吸收,提供的热量很低;能促进 肠道双歧杆菌的增殖;可预防牙齿龋变、结肠癌等。 1、大豆低聚糖(soyben oligosaccharide) 2、低聚果糖(fructo-oligosaccharide) 3、低聚木糖(xylo-oligosaccharide) 4、甲壳低聚糖,1、大豆低聚糖,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中,主要成分是水苏糖、棉籽糖等 成人每天服用3-5g低聚糖即可起到增殖双歧杆菌的作用。 双歧杆菌 文献,2、低聚果糖,低聚果糖是在蔗糖分子上结合1-3个果糖的寡糖,存在于果蔬中,天然的和微生物法得到的低聚果糖几乎都是直链结构。 有试验表明,如果成人每天服用5-8g低聚果

45、糖,2周后粪便中双歧杆菌可增加10-100倍。 低聚果糖还可作为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症患者的甜味剂。,3、低聚木糖,低聚木糖热稳定性很好,在酸性条件下加热也基本不分解 低聚木糖在肠道内难以消化,是极好的双歧杆菌生长因子,每天仅摄入0.7g即有明显效果,4、甲壳低聚糖,甲壳低聚糖是一类由N-乙酰-D-氨基葡萄糖和D-氨基葡萄糖通过-1,4糖苷键连接起来的低聚合度的水溶性氨基葡聚糖 有很多生理活性,如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抗肿瘤和促进双歧杆菌增值等,76,二、淀粉和糖原 植物中主要的贮藏物是淀粉,为人类提供7080%的热量。 淀粉和改性淀粉在食品中有广泛的应用:粘着剂、粘合剂、混 浊剂、喷粉剂、成膜剂

46、、稳泡剂、保鲜剂、胶凝剂、上光剂、 持 水剂、稳定剂、质构剂以及增稠剂等,还被大量用作布丁、 汤汁、沙司、粉丝、婴儿食品、馅饼、蛋黄酱等原料。,79,一些淀粉中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比例,80,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性质,77,1.淀粉的化学结构 直链淀粉Amylose 由-D-吡喃葡萄糖残基以-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线性聚合物。相对分 子质量约为106左右;聚合度约为100-6,000之间,一般为几百。分子 内的氢键作用成右手螺旋状,每个环含有6个葡萄糖残基。,78,支链淀粉Amylopectin 支链淀粉是一种高度分支的大分子;葡萄糖通过-1,4糖苷键连接构成 主链,支链通过 -1,6糖苷键与

47、主链连接,分子量很大,107 (5108), DP 6,000以上。,81,2. 淀粉的糊化 (1)淀粉粒的特性 淀粉在植物细胞内以颗粒状态存在,故称淀粉粒。 形状:圆形、椭圆形、多角形等。 大小:0.0010.15毫米之间,马铃薯淀粉粒最大,谷物淀粉粒最小。 晶体结构:用偏振光显微镜观察及X-射线研究,能产生双折射及 X衍射现象。 淀粉颗粒具有结晶区与无定形区交替层的结构,结晶区主要 为支链淀粉,无定形区主要为直链淀粉,D, 甘薯淀粉(平均粒径:0.017mm)。 C, 普通玉米淀粉(平均粒径:0.013mm);,82,A, 绿豆淀粉(平均粒径:0.016mm);B, 马铃薯淀粉(平均粒径:

48、0.049mm);,小麦淀粉颗粒,83,84,(2)淀粉的糊化 淀粉粒在适当温度下,在水中溶胀,分裂,形成均匀的糊状溶液,双折 射和结晶结构也完全消失的过程称为糊化。其本质是淀粉微观结构从有序 转变成无序。 糊化温度: 指双折射消失时的温度。糊化温度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段温度范围。 几种粮食淀粉的糊化温度( ),淀粉来源 大米 小麦 玉米 马铃薯,糊化温度 53.758.761.2 506067.5 505562.5 53.758.761.2,85,淀粉糊化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水温未达到糊化温度时,水分只是由淀粉粒的孔隙进入粒 内,与许多无定形部分的极性基相结合,或简单的吸附,此时若取出脱水, 淀粉粒仍可以恢复。 第二阶段:加热至糊化温度,这时大量的水渗入到淀粉粒内,粘度发 生变化,淀粉糊的粘度与温度曲线(下图)。此阶段水分子进入微晶束结 构,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