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政治理论复习要点及题型分析.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923531 上传时间:2018-12-03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政治理论复习要点及题型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政治理论复习要点及题型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政治理论复习要点及题型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政治理论复习要点及题型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政治理论复习要点及题型分析.doc(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政治理论复习要点及题型分析修订版(共计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马克思列宁主义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辨析、选择)马克思主义概念: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组成的科学体系(多选)。(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多选):首先是社会化大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其次是资本主义弊病的暴露和经济危机的发生。再次是工人运动的兴起。总之,大工业的发展,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任务的提出。工人运动的兴起,迫切要求一个崭新的思想理论的诞生和指导。在这样的历史条件面前,马克思

2、主义应运而生。(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选择):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恩格斯把上述优秀成果加以吸收和改造,在这个基础上创造了他们的新理论。(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选择、判断)孕育和准备阶段(1844-1847):1845年,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正式形成阶段(1848-1871):1847年,起草共产党宣言,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1867,发表资本论1,创立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和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18

3、71年,法国巴黎公社革命爆发,这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第一次伟大尝试。理论体系完成阶段(1871-1883)1875格达纲领批判,阐述共产主义发展两阶段。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捍卫和发展阶段(1883-1895)马克思于1883年3月14日与世长辞。资本论第二三卷,1886年又发表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9年建立第二国际。2、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和伟大变革(选择、判断)(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多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2)三个伟大变革:1、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辨析)从哲学对象上看,马

4、克思主义科学地确认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是哲学研究的对象;从哲学的内容上看,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2(选择)、在政治经济学领域,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实质,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在社会理论上,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3)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第一,空想社会主义只是从道德上谴责资本主义制度,科学社会主义通过分析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革命结论。第二,空想社会主义仅仅把无产阶级看做是一个受苦受难、值得同情的阶级,科学社会主义把无产阶级看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和新社会制度的创

5、造者;第三,空想社会主义把实现新的社会理想寄托在统治阶级的善心上,科学社会主义认为必须要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喝无产阶级专政,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社会主义。二、马克思恩格斯对哲学的根本变革和唯物史观的创立1、科学的实践观的唯物的历史观(选择、辨析)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总结人类实践经验特别是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科学总结和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史积极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了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实现了哲学的根本变革。(1)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揭示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地位

6、和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基本特征),人类实践活动的首要和基本形式是物质生产活动,物资生产在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有着决定性的地位和意义。(2)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形成(唯物观的创立):“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辨析)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化(选择、辨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化:(选择)19世纪70年代以后,马恩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发。(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系统化:世界是物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物质运动时空三者不可分割。恩格斯驳斥了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观点,认为“世界的真正的

7、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辨析: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性仍然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是折衷主义,没有指明世界究竟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2)唯物辩证法的系统化:辩证法学说主要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第一种形态是以古希腊哲学为代表的朴素的古代辩证法。第二种形容态是以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第三种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恩格斯称为“合理的辩证法”。(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系统化:人的认识必须遵循一般唯物主义的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发展(选择、辨析)(1)政治经济学研究与唯物史观的经典阐述:在政

8、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序言中,马克思明确地把社会形态区分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层面。同时,又把上层建筑区分为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与社会意识形式即观念的上层建筑两部分。(2)政治经济学研究与人的本质的揭示: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大社会形态或三大历史阶段:第一个历史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这是指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前资本主义阶段。第二个历史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这是指商品交换普遍发展的资本主义阶段。第三个历史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这是指未来实行产品经济的共产主义阶

9、段。(3)政治经济学研究与辩证学的拓展: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选择)三、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1、商品生产和劳动价值理论:(选择)(1)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定性: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的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不同所有者的关系。商品生产从产生到资本主义时期,经历了简单商品生产、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它们的共性是:商品生产者通过交换追求各自的经济利益;遵循等价原则;进行平等竞争;以货币为媒介;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和起点。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形式,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高度社会化的商品生产。(

10、2)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商品概念)商品是用来进行等价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和根本特征。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二重性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其内容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一定支出,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对立统一关系:马克思认为,统一是指: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并且两者的实质是互为条件的。二者的矛盾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对同一个商

11、品所有者来说是不可能兼得的,而只能是买者得到使用价值,卖者得到价值;商品生产往往会出现使用价值不符合社会需要,或者价值量超过社会购买力的现象。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现实的商品交换来解决。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反映了简单商品生产中存在的一个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辨析)答:简单商品生产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是私人劳动。而社会分工又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社会劳动。这样一来,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就构成了一个矛盾。这一原理适用于一切商品生产。劳动二重性的意义:科学地解决了资产阶级经

12、济学家没有解决的一系列问题,马克思揭示了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这就是人类的抽象运动,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习乃至整个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基础理论。如何理解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答:一是财富和价值的区别。财富的源泉不仅是劳动,还有其他生产要素。商品的价值则是抽象劳动即人类体力和脑力的凝结。所以,创造价值的源泉只能是投入的活劳动(抽象劳动);二是创造价值的惟一源泉包括一切生产劳动。这样的劳动,包括科学技术工作、经营管理以及生产性服务劳动等重要形式,它们在今天的社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货币及其职能:货币就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的五个职能,

13、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4)价值规律及其作用:(辨析)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其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交换。作用:推动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形成优胜略汰的机制,推动技术的进步,效率的提高和生产的扩大,同一部门的社会资源也必然不断向优势企业流动。调节社会劳动在不同部门的分配。价格与价值的关系(辨析):题:价格经常与价值不一致,说明价值不全不是价格的基础。答:错误。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是,第一,商品的价格是以价值为中心波动的;第二,商品的供求不断变

14、化,但从长期看供求是趋于平衡的,因而价格与价值是趋向一致的;第三,在商品交换中,一种商品按高于价值的价格出卖,同时就意味着购买者的价值损失。就是说,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只是改变既有价值量的分配,从全社会看,商品的总价格与总价值是一致的。2、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1)绝对规律: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剥削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2)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商品流通的公式(商品货币商品,即WGW),资本流通公式是:(货币商品更多货币),收回的货币在量上增值了,这个增值额就是剩余价值。这时候货币就成了资本。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

15、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就是剩余价值生产即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所在。(3)关于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通过工作日的延长或提高劳动强度而增加剩余价值,都属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一般在不发达阶段占主导地位),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增加的剩余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资本主义发达阶段占主导)(4)关于资本的特殊性质,一是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二是资本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马克思指出,资本不是物,而是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资本的特殊社会本质是通过物体现着的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三是资本是一个运动过程。(5)资本的基本构成:根据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资本可以

16、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那部分资本(不发生价值增殖),可变资本是由劳动力构成的那部分资本。这部分资本的可以创造剩余价值,因此说明,剩余价值来源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6)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辨析) 答:正确,其内容包括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本质就是获取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无限性。剩余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基本经济规律。3、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1)资本积累的过程: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一般而言,资本总额的扩大是通过资本集聚和资本集中两种方式实现。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通过自身积累(剩余价值

17、的资本化)而增大。资本集中是指分散的单个资本联合成一个大资本。资本积累的过程:两个基本条件:大量的货币资金和大批的雇佣劳动力。资本集中的两个途径:一是在竞争中通过强制的道路进行吞并;二是通过建立股份公司这一比较平滑的办法把许多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资本融合起来。实践证明,资本集中特别是通过股份制进行的资本集中,是扩大资本最迅速、最有效的办法。(2)资本积累的后果:资产积累的增长特别是资本集中的加剧,两方面结果:一方面,生产日益社会化,生产资料的社会化,生产成果的社会化,另一方面,生产资料私有制日益发展,形成垄断资本的统治。以上两个方面,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必然构成对抗性的矛盾,主

18、要表现:一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贫富两极分化的趋势,二是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的要求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对立。导致经济危机。(3)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及其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深刻地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也体现出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生产社会化的本性要求(生产社会化意味着生产资料使用方式、生产过程以及生产成果的社会化。)阶级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原因分析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可生产足够多的商品来满足人全面发展的需求时,阶级存在的理由完全消失)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变化趋势分析(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的趋势,意味着消灭私有制,建立新的公有制)。四、马恩对空想主义的批判和科学社会

19、主义的创立1、空想社会主义三个发展阶段:16-17世纪以英国的莫尔和意大利的康帕内拉为代表;18世纪以法国的摩莱里、马布利;19世纪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为代表。2、空想社会主义的贡献和缺陷:19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继承了以往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果,深刻的揭露了,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合理的设想,探讨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为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也存在这明显的理论缺陷,他们只是从道德上揭露和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不能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他们对未来社会的预见还局限于价值判断上,不能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他们以

20、为通过宣传,呼吁,试验就可以实现理想社会,因为没有找到变革旧社会,创建新社会的社会力量和正确道路。3、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经济基础:产业革命在欧洲的迅速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阶级基础:产业革命促进了现代无产阶级的形成和壮大4、共产党宣言与科学社会主义观的关系: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第一次比较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之作。5、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辨证关系: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

21、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同“两个必然”是思想是统一的。 “两个必然”论证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两个决不会”强调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实现所必需的条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6、巴黎公社革命历史公绩: 1871年3月18日爆发的巴黎公社革命,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7、未来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谓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能力全面提高,人的社会关系日益丰富和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人的多样性需要得到

22、满足,人的自由个性充分发展等。(多选)五、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1、(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答: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书中具体分析了黑格尔哲学的实质和特点,黑格尔哲学的解体过程,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功绩与局限性;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如何从黑格尔哲学出发,中间经过费尔巴哈,最后又与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想脱离,从而达到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崭新境界。它指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但是二者又有本质的区别,它是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变革。第一次明确概括并阐述了哲学基本问题。近

23、代哲学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论述了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确立了反对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原则和标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人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作了系统的比较详尽的阐述。特别是在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性,指明研究和发现社会历史规律的途径和原则,指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恩格斯晚年论及未来社会的问题,提出了一些重要理论观点?(论述可用)答:关于未

24、来社会的设想包括: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依据)未来社会主义制度同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单个国家实行)的基础上组织生产”。 未来社会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分配方式,因此,合理的想法只能是:设法发现将来由以开始的分配方式,尽力找出进一步的发展将巡以进行的总趋向工人阶级的解放需要自己的知识分子队伍。 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新认识,包括对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通过经济的道路,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的思想,拒绝实行暴力剥夺,通过示范和提供社会帮助,建议把各个农户联

25、合为合作社)以及建党学说(坚持民主和集中相结合,敢于接受批评监督,置身于群众之中,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等)、未来社会等重要思想观点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极具指导意义。六、列宁关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1、(论)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和历史地位?(P33-P36)列宁指出,所谓帝国主义,它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是垄断的资本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它有五个基本经济特征: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造成了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资本主义垄断组织,是指那些掌握了一个或几个部门大部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资本主义大企业或联合企业,其根本目的是获取高额垄断利润。金融资

26、本的形成和金融寡头的统治。随着工业资本的集中,银行通过竞争也加快了资本的集中。结果少数大银行在金融业占据了垄断地位。银行巨头和工业巨头的联合形成了新型的资本即金融资本,帝国主义时代就是金融资本统治的时代。金融寡头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真正统治者。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垄断资本获取了高额利润,积累了大量资本,垄断资本的统治,加剧了劳动人民的贫困,同时也加剧了资本的竞争,从而限制了在国内的投资。资本输出(两种形式:借贷资本的输出和生产资本的输出)的后果,加强了帝国主义对落后国家的掠夺,同时也加速了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发展。国际垄断资本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金融资本的扩张,资本输出以及商品输出的迅速

27、增长,必然引起各国垄断资本在世界市场的尖锐斗争,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保证获取高额利润,他们往往达成暂时妥协,结成瓜分世界市场的国际垄断资本同盟。最大资本主义列强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国际垄断资本从经济上瓜分世界,是同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领土、争夺殖民地的斗争密切联系的。(瓜分抢占殖民地是为了占领殖民地作为原料产地、资本和商品输出场所,转嫁帝国主义国家内部的危机和转移国内人民斗争的矛头)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1)寄生性和腐朽性的主要表现:生产和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停滞的趋势。食利者阶层的增长。反映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加剧社会生活的

28、各种腐朽现象。政治上趋向反动。在国内加强对劳动人民的镇压,在国外,垄断资产阶级瓜分世界领土,争夺世界霸权,必然大搞军国主义,成为帝国主义时代战争的主要发动者。工人贵族的形成和机会主义思想的滋生。(2)腐朽的趋势不排除“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第一,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第二帝国主义没有也不可能彻底消灭竞争。第三,垄断资本的形成,对促进科技进步、扩大资本规模发挥巨大作用。但是,积极的历史作用不能消除它固有的寄生和腐朽的趋势。(3)帝国主义垂死性的主要表现:资本主义各种矛盾达到尖锐化的程度,出现严重经济危机和连续不断的帝国主义战争的趋势。帝国主义是资

29、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进一步加剧,会使其世界体系出现矛盾的焦点和薄弱环节,这就使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少数甚至单独一国获得胜利帝国主义时代,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进行的民族战争不可避免。需要注意的是,当代资本主义通过自我调整,借鉴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做法,缓和了资本主义矛盾,表现出了相当生命力,但是,从根本上没有改变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这种变化未消除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没有改变他的剥削本质,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寄生性,腐朽性,掠夺性和侵略性。2、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列宁认为,垄断资本主义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归根到

30、底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发展到一个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范围内的阶段性质变。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本质: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一般垄断资本主义的直接继续和更高的发展阶段,是资本阶级国家与垄断资本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它的实质是垄断资本控制国家机构,利用国家权力来保证最大限度地获取高额利润,并且巩固和扩大金融寡头的统治。产生原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有其客观必然性,从垄断资本的本性上看,它必然竭力和国家机构相结合,控制国家政权,以便于维护垄断资本的统治和谋取高额垄断利润,一般垄断向国家垄断的转变,也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加强国家的干预,实现国家

31、与垄断资本的融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国家垄断资本国有和私有联合的垄断资本国家实行有利于垄断资产阶级的社会调节。4、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和实践理论依据: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正由于这一规律,导致了帝国主义体系薄弱环节的形成,俄国实现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实践。5、列宁主义的哲学基础(1)列宁关于从哲学高度提出了物质的定义(辨析):“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应。”同旧唯物主义、一切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揭示了物质的

32、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揭示了物质可以被人通过感觉所感知)(2)列宁关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三个基本结论(选择)认识对象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从而划清了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界限。世界上绝对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只有已被认识的东西和未被认识的东西之分,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今天没有认识的东西在明天是可以认识的,从而划清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同不可知论的界限。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从而划清了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的机械反映论的界限。(3)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阐述(论述可用):列宁认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把实践作为检验

33、真理的标准也就是把实践作为认识论的基础,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承认知识对象的客观实在性,就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列宁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实践标准又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即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判断任何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只能靠实践,实践是区别真理和谬误的唯一标准,从根本上说是确定不移的,因而是绝对的。但是,每一个具体历史阶段上的实践总是有局限性,不可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即使已为实践所证实的理论,和客观实际的符合也只是具有近似的性质,因此,实践的标准又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性的一面。(4)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

34、法的实质和核心(辨析):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第三,对立统一规律区分了两种对立的发展观。第四,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诡辩论的试金石。第五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方法论的基本原则。由此列宁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P43)(5)列宁揭示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选择):直线型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6)运用唯物辩证法应当注意的原则(多选):坚持考察的客观性,客观地运用概念的灵活性。坚持联系的全面性,把握事

35、物全部关系的总和。坚持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把握事物联系中主要和次要、主流和支流之间的区别。坚持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正确处理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七、列宁晚年对新型民主建设的思考(多选)注重党内生活的民主化强化人民监督权改造国家机构,反对官僚主义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民主素质。八、列宁关于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选择)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党是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马克思主义只有同实际相结合才有生命力)党是一个有组织的高度集中统一的整体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体现为:少数服从多数,部分服从整体,党的下级机关服从上级机关;党员必须参加党

36、的一个组织,服从党的决议;党内所有负责人员和机构都由选举产生,党的负责人可以随时撤换;党的代表大会是最高机关,有最后决议权;党内实行讨论自由和行动一致的纪律;加强党内监督等。)党是无产阶级联合的最高形式。九、新经济政策和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构想1、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主要内容(1)实行工业国有化,剥夺剥夺者。(2)从粮食垄断,禁止私人买卖粮食到余粮征集制,国家以低价购买农民的“余粮”,以保证城市居民和红军有饭吃。(3)限制市场和私人贸易,实行商业国有化。(4)推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生活差距。(5)实行劳动义务制和劳动军事化,贯彻不劳动不得食的原则

37、。(为战争胜利起了重大作用,但违背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新经济政策内容(1)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2)工业企业停止推行国有化(3)大力发展商业,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4)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同资本主义交往的最主要形式就是实行租让制国家将自己暂时无法恢复生产的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 实质:就是从俄国小农占优势的客观实际出发,实行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的政策。列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1)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过程(2)要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摆在首位(3)应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利用和发展商品、货币和市场。(4)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利用国家资

38、本主义国家能够控制和监督的资本主义,形式包括租让制、租借制、合作制和代销代购制,这里关键是“国家”变了,它不是资产阶级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的国家,这种国家控制和监督的资本主义就能为社会主义服务。其次吸收和借鉴世界上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文明成果和一切有益的东西,充分发挥资产阶级专家们的作用。)(5)及时地把改革提到日程上来。(革命与改革的界定革命是自上而下的,疾风暴雨式的,最彻底、最根本地摧毁旧事物;改革则是由上而下的,审慎地、逐渐地改造旧事物,力求可能少地加以破坏。)2、列宁晚年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论述可用)十月革命具有历史的合理性(社会历史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但这不排除“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形势或

39、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进行农业合作化(合作社这种组织是在农民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把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的最好形式,是吸引小农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好形式)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大工业是社会主义赖以建立的物质基础)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执政党建设(为保卫社会主义制度,列宁采取了许多加强苏维埃政权建设的重大举措,首先,加强国家的专政职能,镇压,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和反抗,以巩固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其次,发扬民主,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列宁指出“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为此必须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再次,改革国家机关,精简机构,反对官僚主义。与加强政权建

40、设相联系的是加强执政党的建设,他清醒的看到,由于执政以后地位的变化,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过去增大了。列宁强调执政党要重视党员质量,使党成为名符其实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增强党的团结,尤其是党中央的团结,防止党内分裂。)开展文化建设和文化革命(最重要的是发展国民教育)。这些构想反映出列宁从俄罗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情出发,力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鲜明特点。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1、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何处?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作了比较全面的回答: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

41、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革命领导权不同(区别新旧民主革命的主要标志),不再由资产阶级领导,而是由无产阶级领导。革命的前途不同,它不造成资产阶级专政,而造成各革命阶级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大目标,我们主张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方向去,因此,两个革命阶段必须衔接,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犹如一篇文章的上篇和下篇,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

42、资本主义的革命。2、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基础工农割据武装思想:所谓工农武装割据,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基地,三者密切配合。其中武装斗争是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最强有力工具。土地革命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根据地则是进行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的基地和依托。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3、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P65):1940年1月,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基本形成。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

43、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政治:要建立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共和国,即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新民主主义经济: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明确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他说“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用,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党在过渡时间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44、辨析):是要在10年到15年或者更过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改造存在的问题(选择):在生产关系的变革方面盲目求纯,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误以为社会主义经济就是计划经济,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方面,盲目追求集中和统一经营(苏联集体农庄经验),忽视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导致过分集中和平均主义问题突出,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毛泽东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

45、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为,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所谓“相适应”,就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较旧时代生产关系更能够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因而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于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劳动组织的建立起了积累和推动作用。所谓“相矛盾”,就是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还有积累和消费、生产和需要等矛盾存在,还需要不断解决;就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存在,国家

46、机构中某些官僚主义作风的存在,国家制度中某些环节上缺陷的存在,又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必须看到,“相适应”和“相矛盾”,前者是基本的,主要的。但也不能忽视后者,因为不断改变这种“相矛盾”的状况,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基本方针和方法: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因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同。简单地说起来,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敌我矛盾用专政的方法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3、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

47、道路的探索(论述可用):1953年12月,初步提出四个现代化思想:即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要求(64年第三届全国人大修正为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实现目标的大概时间和战略步骤,1963年9月,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独立比较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提出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同时,毛泽东还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和方针。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并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的思想(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

48、政治建设,阐述了民主集中制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关于文化建设,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知识分子政策,是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紧密相关的重要问题。三、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另外一个是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不包括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这是革命对象)和其他非劳动人民的联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农联盟: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这个时间的工农联盟是建立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础上的。民族资产阶级的二重性:是革命的力量之一,同时没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勇气。二重性,决定了同资产阶级联合又斗争的政治路线。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的根本目的:争取和保障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2、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的统一战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即使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又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