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汇总.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924047 上传时间:2018-12-0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汇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汇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汇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汇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汇总.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哲学1、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1、 唯物主义(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认为金木水火土等是世界的本原。例:“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范缜“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2)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例:“天不变,道亦不变。”(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2、 唯心主义(1)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

2、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例:“存在就是被感知”、“心外无物”、“物是观念的集合”“我思故我在”、“万物皆备于我”“宇宙便是吾心”、“万物是我们的表象”(2)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例:“理生万物”、“未有这事,先有这理”、“理在事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二、(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本质(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

3、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 人类世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 认识运动(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

4、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2)运动和静止关系(1)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2)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方法论】:(1)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2)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例:“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形而上学,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

5、死”形而上学,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竟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3、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1)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2)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1)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

6、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例:“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4、意识原理(1)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b.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

7、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成,不仅离不开人脑,还必须有被反映的客观存在。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因此,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总之,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技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物

8、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例:“心之官则思”即人脑是思维的器官,唯物主义(2) 意识的作用 第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还要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第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

9、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动物没有自觉的意识,不懂得自己活动的意义,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因而,它们既不能认识世界,也不能改造世界。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5、物质和意识(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

10、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1)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2)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6、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1) 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是隐藏在事物之中的本质的东西,人们不能直接感觉到它,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调查研究,并认真思索,才能了解和掌握规律,并利用规律去改造世界。(2)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是否尊重客观

11、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3)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物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三、(唯物)辩证法1、联系的观点(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12、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知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做起,最后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目标,反映了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内在联系。(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联系是客观的

13、。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

14、条件为转移。(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第一,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第二,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为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

15、会影响到部分。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方法论】: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5)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方法论】: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

16、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发展的观点。 例:宋代冯湛曾奉命打造战船。接受任务后,他不是照现有的大船依样画葫芦,而是仔细分析多种船只的特点。他发现,湖船的底可以涉浅,战船的盖可以迎敌,海船的头尾则可以破浪。于是,他把各种船只的优点集中在一起,造出了多桨船。这种新型的多桨船性能极佳,江河湖海无往而不可,且能载甲士二百人,往来却极为轻便,称得上是那个时代的新式水军武器。2、发展的观点 发展具有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

17、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自然界是发展的。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中。例: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在很久之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海水从北向南逐步退却,同时又受到印度大陆板块向北推移的巨大力量的挤压而逐步升高,才逐渐演化为高原地带。人类社会是发展的。纵观历史的进程,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有些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人类还将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而共产主义社会仍将继续发展。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是发展的。认识没有终点,科学没有顶峰,任何理论都在不断发展。每个人的知识积累都经

18、历着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例:“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3、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

19、程。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4、量变和质变(事物发展状态原理)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

20、的必然结果;(2)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方法论】: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控制量变,坚持适度原则。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5、内因

21、和外因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6、矛盾的观点(全面的观点)(1)对立统一原理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既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

22、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比如机械运动中的吸引与排斥,物理运动中的阴电和阳电,化学运动中的分解与化合,社会生活中的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人民内部不同利益和意见的分歧,思想领域中正确观点与错误观点的对立等。【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的对立又要看到统一,在统一中注意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要善于创造和利用条件,促使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向转化。例:“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知其雄,守其雌。”“兵强则灭,

23、木强则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乱生于治,怯生于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2)矛盾普遍性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件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3)矛盾特殊性原理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24、,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它构成这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方法论】: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世界上一切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因为各种事物内部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殊本质。只有从实际出发,

25、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如果离开了对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就无法区分事物,就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我们认识矛盾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解决矛盾。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决定了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同。只有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例:“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的砂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只相同的手掌。”“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

26、别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二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方法论】:有助于我们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有助于我们掌握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学方法。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

27、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即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要把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结合起来。(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坚持两

28、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反对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和忽视次要矛盾的“单打一”。(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

29、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我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不可忽视矛盾次要方面即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7)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原理)【原理内容】: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矛盾有主次之分,同一矛盾又有主次方面,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方法论】: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均衡论和一点论。四、(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实践和认识(1) 实践的特点: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三个特点: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对象是

30、客观的。实践的过程及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下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2)实践是

31、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不论是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而获得的直接经验,还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提供更完备的认识工具,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即正确的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如实反映,只有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检验主观是否符合客观。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32、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2、真理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33、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 认识具有反复性。 人的认识要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变化性,使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从实践到

34、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 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方法论】: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1)人的认识运动不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螺旋式的前进或上升。因此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2)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五、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

35、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方法论】:尊重社会实际,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

36、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2)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方法论】: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唯

37、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3、群众的观点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们群众

38、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例:格萨尔王传是在藏族古老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等民间文学作品的基础上于11世纪集体创作而成的,反映了藏民族发展的重大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方法论】:树立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

39、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4、人生的价值(1)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个人对社会做出了贡献,推动了社会发展,就为个人索取打下了基础;个人从社会那里得到了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又会激发起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2)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是因为: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一切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就在于他们对社会

40、的贡献。(3)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既要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方法论】:(1)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处理人生价值两个方面的关系时,就要讲贡献,也不能否认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应把二者结合起来。(2)这一原理还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有利的客观条件,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实现人生价值。6、价值观导向作用 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

41、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在生活中,我们都要面对如何选择自己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的问题。选择正确,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选择失败,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思想意识的支配下发生的。一个人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是在一定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人们在面对公义与私利、生与死的冲突时所做出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幸福观、家庭观和恋爱观,也决定着

42、人们在面对这些问题时的基本态度、思维方式和行动结果。【方法论】:我们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例:“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不畏义死,不荣幸生。”韩愈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价值选择。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例:“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

43、阴咽管弦。”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估也会不同。面对同一问题,人们的不同表现体现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差异,产生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冲突。这就要求我们明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分辨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我们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要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这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44、。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8、我们应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人只有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创造价值。 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地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意志和情感,从而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2)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例:即使我们是一支蜡烛,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 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 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烧。光的赞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