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243307 上传时间:2021-02-11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6.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蒹葭》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蒹葭》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蒹葭》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蒹葭》教案设计.docx(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蒹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2. 学习蒹葭,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3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4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分析 蒹葭 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 把握 蒹葭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邓丽君歌曲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德国诗人歌德说过:“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你们觉得说的好吗?今天我们一起看看2600年前我国古代人的爱情。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长满芦苇的河畔,发生

2、了一个凄美的故事。一位男子面对伊人唱出一首缠绵悱恻的情歌。你听二、整体感知:(一)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节奏、韵脚。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师问:在我们朗读时,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诗中“叠词”的运用?明确:苍苍,萋萋,采采(师生一同总结这首诗中的叠词特点。)(二)再读,感受诗的绘画美1.导语: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现在一起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再读诗歌,想象诗歌的绘画美。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2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

3、,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3分析比兴手法,明确:比兴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三)三读,感受结构美(重章叠句的作用)下面再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诗歌,请注意各章之间的特点。然后说说这幅画中写出了哪些人物?哪些景物?哪些情节?明确: 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的章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表示层层递进。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目的是在反复中深化意境。为了把这首诗读得更好

4、,就要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或句子来表达诗人追求伊人时的不同心情。第一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的情感。第二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的情感。第三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的情感。明确:憧憬、焦急、失望。3、 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讨论:诗的主人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他苦苦追寻的“伊人”又是怎样的形象?4、 扩展延伸:谈谈你学完这首诗的感受。5、 布置作业:将蒹葭这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6、 课堂小结: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我相信我们都可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