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核心素养案例征集).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243579 上传时间:2021-02-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核心素养案例征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核心素养案例征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核心素养案例征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核心素养案例征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核心素养案例征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核心素养案例征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核心素养案例征集).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黄陂七中 余晓涵1、 教材分析本节位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主要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律两个内容。通过分析周期表中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第三周期元素的化学性质的递变规律,归纳总结同周期主族元素“构”和“性”之间的普遍关系。在前一节中,通过对碱金属和卤素的介绍,学生已经认识了同族元素之间的相似性和递变性,本节进一步介绍同周期元素,使学生对元素周期表及周期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加深对周期表的理解和应用。2、 学情分析必修一金属及其化合物、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元素周期律做下了很好的铺垫,结合初中所学,学生对于第三周期金属、非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并不陌

2、生,这是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知识基础。上一节中通过对比分析碱金属、卤素的原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生加深了对“结构决定性质”的理解,也认识到同主族元素之间的递变规律,能够利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推测不熟悉的元素的性质,为本节的学习打好了能力基础。教材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第三周期元素作为研究对象,他们能够克服对陌生物质的恐惧,情感态度上更易于接受和发掘周期表中的变化规律。我校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学生整体上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必修二是学生在寒假返校后使用的教材,对于之前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性质部分,学生遗忘较多。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多方面引导、回顾,注意循序渐进。3、 教学目标【知识

3、与技能】1、 认识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及电子排布规律2、 掌握第三周期典型金属、非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及递变规律3、 了解元素周期律包含的具体内容【过程与方法】1、 通过对前20号元素原子结构的对比观察,认识核外电子排布的特征2、 通过对第三周期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性质的学习,培养发现和分析物质相似性的能力3、 通过对比、归纳,认识元素周期表的规律性,培养类比迁移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对学生熟悉的前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分析,结合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使学生认识到“位置”与“结构”的关系2、 通过对Na、Mg、Al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相关对比,引导学生探索第三周期元素性质的相

4、似性与递变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及逻辑思维3、 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提高他们的化学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科学求真精神4、 教学重难点重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含化合价)、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原子半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难点:元素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比较及应用5、 教学过程设计第1课时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略)第2课时 元素周期律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课5min【讲述】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同主族元素在物理、化学性质上是有相似性和递变性的,那么同周期元素之间是否也如此呢?【演示实验】Na、Mg、Al分别与水反应、与盐酸反应【PPT】展示答案观察三种金属与水、酸反应的剧烈程度,完成

5、课本15-16页表格(现象、方程式)选取第三周期的三种金属元素,学生会感觉比较熟悉,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回顾三种金属的性质,便于后面归纳同周期金属元素的相似性与递变性新课20min【讲述】我们已经知道,元素的金属性可以通过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的难易来比较,因此钠、镁、铝三种金属的金属性强弱顺序是?除此之外,金属性还有其他两种比较方法,我们也可以用它们得到相同的结论。【过渡】相信很多同学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感觉: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金属性_【设问】同周期元素金属性一定一定减弱吗?我们结论的得出是否有什么问题?【视频播放】K、Ca与水反应【小结】同周期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

6、增强【PPT】给出三句话,和学生一起分析对错【回答】NaMgAl回忆,整理: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回答】减弱【讨论】1、 只讨论了第三周期,没有考虑其他周期2、 只讨论了金属,还没讨论非金属【阅读课本】了解第三周期非金属的相关性质,认识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练习】同桌之间互相陈述三句话,由对方判断对错通过设问,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观看视频和阅读书本,完成对分析漏洞的补充,让学生对结论有更深刻的印象通过应用举例,加深学生对于金属性、非金属性递变规律的认识新课10min【过渡】物质的性质取决于它的结构,我们已经认识到第三周期元素的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

7、强,那么它与结构有什么关系呢?【引导】金属Na稳不稳定?为什么Na容易跟水发生反应?【陈述】为了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失电子越来越难,得电子越来越容易。【设问】小明同学学完本节内容后,他产生这样一个疑问:Na的最外层就1个电子,Mg最外层2个,Al最外层3个,数目不同,本来失去电子的情况就不一样,它们的失电子能力有可比性吗?【解答】1、 最外层2或8电子才是稳定结构,Mg、Al只丢失一个电子时剩余部分是不稳定的,难于存在。有研究表明,丢失同一层的电子所需要能量之间差别不大。【板书】金属性非金属性的比较考虑的是得失电子的能力,不是得失电子的数目2、 第三周

8、期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增加,半径变化关系如图。【归纳】电子之间互相排斥,会使原子半径变大,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会使半径变小,我们看到,最终结果是依次减小,故主要决定权还是在原子核上。【画图】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回答】Na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容易失去,因而体现出较强金属性同老师一起归纳【讨论】1、 不能直接比较,应该都比较失去1个电子的情况2、 原子核与电子之间有吸引力,失电子是不是和原子核也有关系呢?思考,理解原子半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从微观的视角去解决宏观的问题,培养其“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通过设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与科学

9、求真精神,为教师的进一步讲解做铺垫给学生提供相关事实材料,拓宽学生知识面结课5min【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第三周期金属、非金属的部分化学性质,并通过这些性质认识到同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通过分析与探究,我们还学会了如何用原子结构去解释这些变化规律。【PPT】展示重点内容,学生填空【练习巩固】短周期元素X、Y、Z、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已知Y、W的原子序数之和是Z的3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YZXWA、原子半径:XYZ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XZ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YWD、Y、Z可形成化合物YZ2【归纳】1、 同周期元素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2、 同周期元

10、素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核电荷数主体上决定了得失电子能力,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得失电子数目无关。学会分析题目,完成课后作业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所学,梳理同周期元素性质(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在练习中穿插同周期、同主族两个维度的递变性练习,为后一节整理周期表与周期律、原子离子半径大小比较埋下伏笔6、 板书设计元素周期律1、 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性原子半径逐渐增大(电子层数增多)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二、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性1、Na、Mg、Al金属性增强2、Si到Cl非金属性增强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同周期元素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3、注意事项金属性、非金属性的比较考虑的是得失电子的能力,不是得失电子的数目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取决于核电荷数(主)、电子数(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