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河中石兽》.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245742 上传时间:2021-02-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5《河中石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5《河中石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5《河中石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5《河中石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5《河中石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5《河中石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5《河中石兽》.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课题25河中石兽课型新授课主备审核班级姓名时间学习目标1、了解纪昀与阅微草堂笔记的相关知识。2、 学会使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以诵读为主,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4、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难点掌握各类文言字词的应用。学习过程学(教)记录第一课时【学前准备】1、搜集资料,了解作者纪昀以及阅微草堂笔记。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

2、,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2、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圮( ) 募( )棹( ) 柿( ) 湮( )啮( )溯( )欤( )曳( )3、解释字词。沧州: 临: 河: 干: 山门: 圮: 阅: 岁: 棹: 曳: 钯: 木柿: 湮: 颠: 河兵: 啮: 坎穴: 臆断: 【疑难摘录】 【学习过程】一、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

3、,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教师范读并对学生朗读提出要求。2、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两遍,做到朗读无障碍。3、再次朗读,读出句中停顿。(如: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4、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疑难词语。5、尝试在理解疑难词语的基础上翻译文章。6、将不能解决的词或

4、句标注出来,小组合作探究。【课堂小结】【课堂达标】一、用/划分朗读节奏。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二、根据要求解释下列字词。1、古今异义:井:古: 今:阅:古: 今:是:古: 今:盖:古: 今:但:古: 今:2一词多义: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 ( )西蜀之去南海 (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必于石下迎水外

5、啮沙为坎穴 ( )橘生于淮南则为橘 ( )为其来也 ( )3词性活用:棹( )4通假字: 【板书设计】学(教)反思课题25河中石兽课型新授课主备徐姣姣审核吕荣利班级姓名时间学习目标1、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能力。2、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每层大意。3、逐步养成注重实际调查得出结论的习惯,防止主观臆断的不良倾向出现。重点找出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学习过程学(教)记录第二课时【学前准备】一、读课文,完成下表。寻找经过人物寻找地点结果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第四种【疑难摘录】 【学习过程】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2、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

6、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3、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二、合作探究1、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并讨论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2、你从这篇文章能学到什么,结合实际谈一谈。【课堂小结】 【课堂达标】揠苗助长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藁矣。1、解释下列加线的字。谓其人曰()其子趋而往视之()2、说说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之: 之: )其子趋而往视之 (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苗则藁矣。4、读完这段文字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板书设计】学(教)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