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历史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924788 上传时间:2018-12-03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历史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七年级上历史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七年级上历史复习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历史复习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历史复习提纲.doc(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国家朝代发展线索: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朝西汉东汉三国(魏、蜀、吴并立)两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一、(识记)了解元谋人、北京人的文化遗存:元谋人(七上P2)(距今约170万年、云南元谋) 我国已知最早 的人类。北京人(七上P3)(距今约70万20万年、北京周口店) 主要特征:直立行走(上肢与现代人接近, 劳动 在从猿到人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制造和使用 石制 工具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使用 天然火 ;过 群居 生活。 火的使用对原始人类的生存和进化有什么作用?答:火的使用,可

2、以用来烧烤食物、照明、御寒,还可以用来驱逐野兽;火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进化。 图片掌握:P3“北京人头部复原图”二、(识记)了解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的基本情况地理位置时代房屋结构农业、畜牧业使用工具社会生活方式半坡聚落(七上P7)黄河流域(陕西)新石器半地穴式粟白菜、芥菜狗、猪磨制工具陶器(彩陶)农业生产与定居生活河姆渡聚落(七上P9)长江流域(浙江)新石器干栏式水稻狗、猪磨制、捆绑工具陶器(黑陶)农业生产与定居生活、掘井 附:半坡、河姆渡过着定居生活,是由他们从事农业生产决定的。他们都是农耕文化的代表。 图片掌握:七上P8“半地穴式房屋图”、P9“鱼纹

3、彩陶盆”;补充:“干栏式房屋图”。三、(识记)了解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炎帝与黄帝(七上P12)形成 华夏族 是主体,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1、 贡献: 炎帝 :改造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陶器,开辟市集。 炎帝 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号称神农氏。 黄帝:造宫室、车船、兵器、衣裳,发明文字、历法、音乐;其妻子嫘祖 还发明 养蚕抽丝技术,号称轩辕氏。2、战争:炎帝与黄帝蚩尤 尧舜禹“禅让”(七上P15):原始社会时期通过 推举 产生 部落联盟首领 的办法。 大禹治水(七上P15)方法: 筑堤堵水,疏通河道 学习精神:从其治水方法学习其创新精神,从其三过家门而不入,学习其

4、坚持不懈,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在对待自然环境方面,学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古史传说与史实的区别(七上P16):古史传说是一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但有一定的历史事实;而史实是客观的、真实的历史。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一、(识记)记住夏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七上P22)夏朝的建立(公元前2070年、 大禹 、阳城)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我国从此进入文明时代;禹传子( 启 ),“ 家 天下”世袭制代替了 禅让制 。 夏商西周的更迭:夏(禹)商(汤)西周(武王)二、(识记)了解西周的 分封制 (七上P28)目的:加强对周边

5、的统治 原则: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确定权位和财产的继承权的宗法制进行分封。内容:周王把土地和臣民授予亲戚、功臣等,称为“授民授疆土”,即分封诸侯,并规定:1、权利:诸侯管理受封当地的事务; 2、义务: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必须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并保持与其它诸侯联系,共同抵御“蛮”、“夷”、“戎”、“狄”等。作用:通过分封制,西周把政权和族权结合起来,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确定权位和财产的继承权,建立起严格的等级从属关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经过逐步分封,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巩固了周王的统治,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的联系,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少

6、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与文化发展。 分封制直接导致了“诸侯”混战、“列国”等历史现象的产生。春秋五霸(七上P34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七雄(七上P37)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 三、(理解)通过商鞅变法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七上P43)历史背景:A、 铁器、牛耕的使用 (春秋时期)(七上P41)促进生产力发展,导致了个体农耕,新兴地主出现, 新兴地主 想建立他们的封建统治,引发了社会变革。 B、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压力,为了在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目的:变法图强,富国强兵主要内容(问答1):(1)利于经济发展的富国措施:承认土地私有

7、、奖励生产、统一度量衡。强兵措施:奖励军功。 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 县制 ;统一度量衡。改变了社会性质的措施:承认土地私有。作用(问答2):通过 商鞅变法 ,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战国时期引起社会变革的最根本因素是铁器牛耕的普遍使用,为什么?答:因为铁器牛耕在农业上使用,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很大提高,经济发展,工作效率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为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就必须改变过去那种束缚劳动者积极性的旧制度、旧秩序,建立新制度。 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但是他最后却被处以极刑,这告诉我: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改革者往往要付出血的代价来

8、换取社会的进步。在今天的改革中,我们也会遇到同样的阻力,但是我们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坚持下来,直到成功。1、商鞅变法的性质:地主阶级的改革(或封建性质的改革);2、哪一改革措施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奖励军功。)为什么? (立了军功的人,按照功劳大小封爵。没有军功的贵族子弟,就没有爵位。)3、哪一改革措施最能使秦国长期富强?(承认土地私有。)4、哪一改革措施最能体现变法的性质?(承认土地私有。)5、哪一改革措施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最深远?(推行县制。)我国的“县制”作为行政建制最早开始于什么时候?(战国时期。)为了更好地推行商鞅变法,人们流传着秦王将派一名能干的县令到你所在的地区。这种说法可能吗

9、?为什么?(可能。理由:商鞅变法时推行县制,设县令进行管理,县令由国君任命。)为了更好地推行商鞅变法,人们流传着商鞅将派一名能干的县令到你所在的地区。这种说法可能吗?为什么?(不可能。理由:商鞅变法时推行县制,设县令进行管理,县令是由国君任命的,商鞅无权任命。)6、商鞅变法为什么会成功?(1)商鞅变法上有国君支持,下有百姓的欢迎;(2)商鞅本人的创新献身精神;(3)改革的措施符合时代的要求,顺应了历史潮流。7、商鞅变法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成功了。理由:成功了。变法前,秦国还比较落后。经过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国力大增,为秦兼并六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211年

10、,秦兼并六国,完成了国家统一。8、商鞅变法为什么影响最大?(答题说明:理由同“7问”一样,是其问题的变式。或另外如下组织语言回答,但意思相同,只是紧扣“影响最大”多加一句话,与其他各国比较。) 商鞅变法是各国改革中最为彻底的一次。经过变法,废除了秦国的旧制度,发展了封建经济,使秦国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秦兼并六国、结束战国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221年,秦兼并了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9、商鞅遭“车裂而死”,有人据此说变法失败了,你的看法呢?为什么?(答题说明:仍然是“7”问的变式。只是题目多加了“商鞅之死”,因此,回答时要多

11、加一部分文字,紧紧围绕“商鞅之死”进行分析作答。) 成功了。经过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国力大增,为秦兼并六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商鞅虽死,但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使变法能够彻底进行下去,最终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虽死尤生。10、你从商鞅变法得到了什么启示?(商鞅变法说明了什么?) 商鞅变法的成功表明,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是强国之路。成功的改革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我们要有勇于改革的意识和创新精神;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者要有不怕挫折和牺牲的精神。11、你如何看待商鞅之死?(答题说明:是“10问”的变式。答题时要紧扣“商鞅之死”进行分析。) 商鞅变法顺应

12、了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了社会进步,最终实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虽死尤生。我们要有勇于改革的意识和创新精神,改革是强国之路,但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者要有不怕挫折和牺牲的精神。 图片掌握:七上P43“商鞅方升、戟”;“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P45/材料阅读四、(识记)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的字体1、甲骨文(七上46)商朝时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出土地点河南安阳(殷墟); 意义:记录了商王的活动与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与今天的汉字有着渊源关系。2、金文(七上49)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也称铭文;

13、3、小篆、隶书(七上71)秦始皇统一文字先后使用的标准样式。 图片掌握:七上P46“商朝龟甲卜辞”;P71“秦统一文字表”五、(识记)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七上47)1、青铜工艺概况: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灿烂时期,工艺十分精湛。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2、司母戊鼎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出土地点河南安阳(殷墟);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华丽,工艺高超,体现了庄严凝重的风格; 意义: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与协同精神。折射出商朝的强盛国力。 图片掌握:七上P47“四羊方尊”;P48“司母戊铜方鼎”六、(识记)知道孔子(七上50)孔子, 春秋末年

14、 鲁国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 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和贡献:1、思想方面:主要是“仁”和“礼”两个部分,提倡“为政以德”,以“礼”治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教育方面:开始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采取“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要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当仁不让于师”;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死后,弟子们把他的言论整理成论语一书。 图片掌握:七上P50“孔子”七、(识记)“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出现原因(七上51):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引起社会的大变革;2、生产力和经济的发

15、展冲击了传统的社会政治秩序,加速了奴隶制度的崩溃;3、一批士人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4、私人办学盛行,为各派学说的传播提供了阵地。诸子百家及思想(七上52):学派代表人物代表作主要思想进步思想墨家墨子墨子“兼爱”、“非攻”互助互爱、正义战争儒家孟子(孟轲)孟子“施仁政于民”、“民贵君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按时令捕捞、伐树,资源持续使用荀子荀子制天命而用之认识运用自然规律道家庄子(庄周)庄子“道法自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法家韩非子(韩非)韩非实行“法”治、加强中央集权、用严酷的刑罚镇压反抗巩固国家的统治/兵家孙子(孙武)孙子兵法“知彼知已,

16、百战不殆”/作用(七上52):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想一想:哪一家思想学说最适合当时时代的发展需要?为什么? 答:法家。因为它的严厉刑法,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建立封建统治和强大的中央政权。“乱扔垃圾”“破坏公物”等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用各派观点分析及解决办法。(1)产生原因儒家:品德问题。法家:违纪行为。道家:无意识的。(2)解决办法儒家:主张思想教育。法家:主张严格惩罚。道家:主张顺应自然,等他自我觉悟。八、(理解)以都江堰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七上54)目的:为了排涝防旱。概况:都江堰 是 战国 时期 秦国 蜀郡太守 李冰父子 在岷江流域(属于长江水系)主持修建的大

17、型防洪灌溉的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采用中流分堰的方法,把岷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防洪。结果:都江堰的建成,使 成都平原 变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作用、意义(为什么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防洪、灌溉并举,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于2000年与青城山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工程的修建重在疏导,维护了生态平衡,保护了自然环境; (3)具有科学性,代表了当时世界先进的水利工程水平; (4)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勇敢,是人类征服自然、协调与自然关系的成功典范。都江堰水利工程

18、给我们有何启示?(要因地制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要有创新精神等。)都江堰是我国古代“效益最好、历时最久”的水利工程?效益最好:(1)防洪、灌溉并举;(2)重在疏导,设计科学,效用持久;(3)维护了生态平衡,保护了自然环境。历时最久:(1)设计科学;(2)历代多次修缮和改进;(3)至今仍发挥作用。)李冰值得我们纪念的是什么?(答题说明:问题变式,只是要紧扣问题“纪念什么”回答。) 他巧妙的设计最值得我们纪念。防洪、灌溉并举,消除了水患,灌溉了农田,至今仍发挥着作用。 他“绿色环保”的治水特点最值得我们纪念。重在疏导,维护了生态平衡,保护了自然环境。 他治水的经验最值得我们

19、纪念。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治水和管水的方法,代表了当时世界先进的水利工程水平。 他所体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值得我们纪念。表现出了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反映了改造大自然的雄伟气魄,是人类征服自然、协调与自然关系的成功典范。 图片掌握:七上P54“汉代李冰石人水尺”、“李冰父子二王庙”;P55“都江堰示意图” 战国青铜曾侯乙编钟(七上P56)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一、(运用)通过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说明秦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一)秦兼并六国(七上P64)1、历史条件(为什么能兼并六国?): 政治: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经济:商鞅变法 比较彻底,秦国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20、为兼并六国奠定物质基础; 军事:长平之战 (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纸上谈兵”来源于此)后,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 秦王嬴政 雄才大略和正确决策2、过程: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 前221年 ,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3、历史意义(七上P65):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朝 ,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符合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将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对历史起了促进作用。 图片掌握:七上P64“秦始皇”、李白诗名;七上P65“秦朝疆域图”(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七上P69)1、政治方面:“废分封,立郡县

21、”: 采用“ 皇帝 ”称号,皇帝的地位至高无上; 中央设丞相 (协管全国政事)、 太尉 (掌管军事)、御史大夫 (负责监察百官); 地方废除 分封制 ,建立直接由中央管辖的 郡、县 二级地方行政机构(影响:国家通过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管理人民,征收赋税,个体家庭成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这种“中央集权制度 ”被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之一)。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郡县制是在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的。分封制的诸侯王是世袭的,有封地,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其官吏由朝廷直接任免,只 有俸禄没有封地,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秦始皇派遣

22、你回到自己的家乡出任县令。这种事可能发生吗?为什么?可能。因为秦统一后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县的长官称县令,并由朝廷直接任免。2、 经济方面:“车同轨”,修驰道,统一车辆形制,车辆两轮之间一律为“六尺”; 影响:有利于政令的畅通和经济的交流发展,巩固了中央集权。统一货币,以秦国货币 圆形方孔钱 为标准样式;影响: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发展,巩固了中央集权。奠定了后世各朝代铜钱的基本形制。 统一度量衡。影响: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发展,巩固了中央集权。基本的计量单位名称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3、 文化方面:“书同文”,先后以 小篆 、 隶书 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 影响:有利于政令的统一和文化的交流发展,巩固了中央

23、集权。4、思想方面:为了加强思想统治, 焚书坑儒 。5、民族关系方面:防匈奴、筑长城修缮了西起 临洮 ,东到 辽东 ,全长一万余里,号称“万里长城”; 征越族凿 灵渠 。你对秦始皇采取的措施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项?为什么?(提示:任何一项都可以,“为什么”就用这一项的影响来回答。) 如何评价秦始皇(有人说他是千古一帝,有人说他是暴君,你的看法呢?) 答:方法:作为(史实)+结论+总结。综其一生,秦始皇完成了国家统一,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开创了封建专制制度,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其统治过于残暴。因此,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而又功过分明的地主阶级杰

24、出的政治家。秦统一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课文第13课P65(1)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课文第14课(2)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增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合”和“分”这两种社会状态对人类进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示:“合”就用“统一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答案中的结论来回答, 如:“合”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民族的融合,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分”阻碍了历史潮流的发展,阻碍经济的发展,给人民带来灾难;战争客观

25、上促进人口迁徙;等。十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结合所学秦兼并六国和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说明其现实意义。(3)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利于人民在安定的环境中从事生产,又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增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开创了新的统一格局。这些措施沿袭了两千多年,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我国的反分裂国家法从法律上有效地维护我们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的进步。(该题重在以史为鉴,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从统一国家的意义分析, 最后要紧扣题目要求“反分裂国家法”,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也可) 图片掌握:七上P69“秦朝行政系统简表”、

26、“秦官印”;P70史记语;P71“秦统一文字表”、“秦统一 货币示意图”;P72“秦长城示意图”;P73/材料阅读、自我测评二、(识记)知道 陈胜吴广起义 (七上66)1、根本原因:秦朝的暴政2、经过:公元 前209年 ,在大泽乡遇雨误期续而“揭竿而起”,建立张楚政权,结束失败。3、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地打击了秦的残暴统治。 巨鹿之战项羽与秦军主力之战(成语典故“破釡沉舟”的来源) 楚汉战争刘邦与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四面楚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三、(运用)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一)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史实(七上7476):1、思

27、想文化方面:采纳儒家代表人物 董仲舒 的建议,推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政策,排斥和抑制其他学说,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影响: 儒家学说 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并大力推行 儒家教育 ,在长安设立太学,地方设立官学,教授儒家经典。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封建社会思想文化产生什么影响?(1) 当时思想上的大一统适应了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巩固。从此,儒家学说被确定为专制制度的正统思想,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2)但是,儒家思想独尊的局面,禁锢了人们的头脑,这实际上是文化专制主义的一种表现。李斯、董仲舒的建议

28、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焚书坑儒”加强了秦朝思想上的统治,巩固了中央集权,但也使中国的古代文化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从此,儒家学说被确定为专制制度的正统思想,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有人认为“李斯和董仲舒所奏的内容是相反的,所以其目的也是相反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不同意。两人对儒学思想的态度虽然是相反的,但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巩固封建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2、 政治方面:削弱封国势力:采纳 主父偃 的建议,颁布“ 推恩令 ”,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皇帝封这些子弟

29、为侯,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作用: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实力大大减弱,无力和中央抗衡,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自然对 皇帝感恩戴德,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 司隶校尉 ,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在地方,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部派 刺史 一人,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3、 民族关系方面:击败匈奴,两次派 张骞 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同西域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打通了中西交通要道丝绸之路。4、总结性论述: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30、。 如何评价汉武帝?答:方法:作为(史实) +结论+总结“秦皇汉武”,你更赞赏哪一位?(提示:任何一位都可以。理由就用“评价秦始皇”或“评价汉武帝”的答案回答)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应遵循哪些主要标准和方法?答案提示: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主观目的和客观作用分别评价。 具体事件具体分析。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方法。 图片掌握:七上P74“董仲舒”;P76“汉司隶校尉印文”;P78/材料阅读、活动建议四、(识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七上P81)第一次:目的:为了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 时间:公元前138年

31、; 结果:没有达到联合大月氏的目的,但使汉朝对西域诸国的情况有了初步了解。第二次:目的:联系西域各国,加强汉朝同西域的联系; 时间:公元前119年(汉已经击败匈奴); 结果: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从此,汉朝与西域诸国互派使节,互通商旅。意义:1、开启了西域各国和汉朝频繁交往的时代,沟通了西域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 2、促进了汉朝同中、西亚及欧洲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张骞通西域后开通的丝绸之路,成为亚欧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3、张骞通西域奠定了我国对西域(今新疆地区)管辖和开发的基础,公元 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新疆地区 开始正

32、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张骞的感人事迹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何启示?体现了张骞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矢志不渝的坚强意志和爱国精神。这些精神对我们今天来说仍是十分需要的。古代丝绸之路的遗址现在已经逐渐被开辟为旅游线路,为了感受张骞的伟大精神,从中选取一个最有代表性的游览地点,并说明你选择这一地点的理由。(开放性问题,任选一地点都可以,关键在于说理由,如:(1) 玉门关。理由:玉门关是丝绸之路上北道的关隘,四处都是戈壁滩,环境比较恶劣,古代诗人就曾说“春风不度玉门关”。(2) 大宛、康居等,理由:西域大部分小国当时受匈奴控制,而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一起夹击匈奴,因而张骞此行有被匈奴杀害的危险

33、。(3) 葱岭。理由:当时通往西域的道路还未开通,张骞出使西域承受了大自然恶劣环境对他的挑战,只有坚强的毅力,才能完成历史使命。五、(理解)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七上P83)1、畅通原因:张骞通西域以后,汉朝在通往中亚、西亚的路线上修道路、设驿站、筑长城,为来往使团、商旅提供食宿、交通和安全保护。2、双方的交流:西传:丝绸、凿井、冶铁技术、造纸术等。 东来:西方的毛皮、汗血马、佛教、魔术、音乐、雕塑、石榴、葡萄、核桃、胡萝卜等3、路线:北线:长安玉门关与阳关楼兰西域都护府大宛奄蔡 南线:长安(起点)玉门关与阳关葱岭安息大秦(最远点)4、作用:成为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2002年

3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中国西安举行,呼吁将“丝绸之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加以保护。谈谈“丝绸之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提示:丝绸之路对中西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5、丝绸之路上的名胜文物、物产、民族分布名胜古迹:酒泉、鸣沙山、阳关、玉门关、新疆的吐鲁番、火焰山、;文物有马踏飞燕、莫高窟的壁画、楼兰古城等。省份物产:陕西的石榴、核桃,甘肃的甘草、百合、枸杞、冬虫夏草,新疆的葡萄、哈密瓜、和田玉、胡杨林。民族分布:回族、维吾尔族、藏族、土族、满族。6、现在价值: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同时对旅游、观光、考古等有重要价值。 图片掌握:七上P

35、83“丝绸之路示意图”;P85/材料阅读六、(理解)了解“造纸术”,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七上86、)最早的纸:目前世界已知最早的纸是西汉前期用麻做的纸。蔡伦 改进 造纸术:东汉 时期,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做造纸原料,我们把改进后的纸称为“蔡侯纸”。蔡伦被排在世界最有影响100位名人之首的理由。史实+影响:蔡伦改进造纸术,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又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使纸的使用在我国普及。中国的造纸术外传后,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图片掌握:七上P86“西汉早期麻纸”;P87“蔡伦”、“造纸术外传时间表”

36、七、(识记)知道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华佗(七上88):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研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医术高明,具有救死扶伤的精神,被誉为“神医”。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七上87):张仲景 是东汉医学家,著有 伤寒杂病论 ,在书中全面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被后世称为“医圣”。 图片掌握:七上P87“河南南阳医圣祠”;P88“华佗”八、(识记)佛教的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佛教的传入(七上91):佛教起源:古代印度。 传入时间:西汉末年。 传入路线:丝绸之路。 东汉汉明帝修洛阳白马寺(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 教义:宣扬生死

37、轮回、因果报应、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只有忍耐眼前一切痛苦,努力修行,才能得到来世的幸福。影响:佛教的传入为中国文化注入背后的因素,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道教兴起(七上92):兴起时间:东汉后期。 思想来源:神仙方术与道家思想相结合。 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重现世的特点。东汉以后,中国思想领域逐渐形成了以儒家为主,儒、佛、道三家并立互补的局面。 图片掌握:七上P92“三教共栖图”九、(识记)知道 史记 的作者和体例(七上93)作者: 西汉 史学家 司马迁 ;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 纪传体通史 (体例),完备的体例、翔实的史料、简洁的叙事、生动的文笔使它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记

38、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历史 图片掌握:七上P93“司马迁”、“史记书影”、司马迁语;“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评价史记)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一、(识记)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七上101105)官渡之战(七上101):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的战役,为曹操统一黄河中下游地区奠定基础。(曹操取胜的原因:政治上:“挟天子汉献帝以令诸侯”,取得有利的政治地位;招贤纳士,唯才是举; 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解决军粮问题。)赤壁之战(七上103):208年,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的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最后形成奠定基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七上104):220年,

39、曹操病死(注意:曹操是 东汉末年 人),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称帝,国号 汉 ,定都成都,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 图片掌握:七上P101“曹操”;P102“诸葛亮”、杜甫诗二、(识记)知道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七上课本P107)(一)人口南迁(始于 东汉末年 )闻鸡起舞、中流砥柱1、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为了躲避战乱2、分布: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部分到达岭南一带。(二)江南经济的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或魏晋南北朝时期)1、主要的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不但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力,而且带来了中原地区先

40、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2、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3、江南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发展农业。4、南方一些统治者实行了有利于生产的政策,在各地陆续兴建了许多水利设施。5、南北劳动人民的共同开发。三、(理解)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七上115):背景:1、根本原因:在北方民族汇聚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流; 2、直接原因(改革的目的):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内容:1、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洛阳 ; 2、实行汉化政策: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同汉人通婚。意义: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

41、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时,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了解。 图片掌握:七上P105“北魏孝文帝”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条,并说明理由。(开放性问题,任何一条都可以,理由要用改革的历史意义来回答。 改革给我们的启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而要发展则必须改革,只有适时的进改革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中应该勇于创新、善于学习别人先进的文化。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顺应了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有作为的封建皇帝,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北魏孝文帝身上有何精神?坚定不移的改革创新精神。问题的变式:对

42、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人认为是不可取的,它放弃了本民族的特色,你如何看待这问题?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提示:评价历史事件应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当时的中原汉族经济发展、文化先进,孝文帝能冲破守旧势力的反对,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力地推动了鲜卑族及北方社会的进步,应予肯定。四、识记: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等重要著作。知道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1、祖冲之圆周率P117 南朝时期 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的人,比欧洲早约1000年。1967年,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是纪念他在天文学方面的贡献。 2、贾思勰齐民要术

43、P117-118 北朝(北魏和东魏)(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3、郦道元水经注P118 北魏时期 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同时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图片掌握:七上P117“祖冲之”, 七上P118“齐民要术书影”、“水经注书影”五、(识记)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等方面的成就。1、“书圣”王羲之(P121)东晋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兰亭序2、顾恺之(P122)东晋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人物画 点睛传神 3、石窟艺术(P12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随佛教传播而发展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图片掌握:P121“王羲之”“兰亭序摹本” P122“女史箴图”P123标记说明:“七上P2”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页; “劳动 ”指要掌握的名词;“”指注意方法和重点提问;“”指掌握相关图片;“”指事件的作用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