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生理参考PPT.ppt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264852 上传时间:2021-02-12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1.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生理参考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动物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生理参考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动物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生理参考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动物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生理参考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动物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生理参考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物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生理参考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生理参考PPT.ppt(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第 九章 神经生理,2,第一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神经元分为胞体和突起,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 一、神经纤维 (一)神经纤维的传导机能 1.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 (1)生理的完整性,3,4,5,6,(2)传导的绝缘性 (3)两向传导 (4)不衰减性传导 (5)相对不疲劳性 2.神经纤维传导的速度 直径越大,传导速度越快,有髓的快于无髓的。,7,3.神经冲动传导的原理 (1)无髓纤维的传导 局部电流 (2)有髓纤维的传导 郎飞氏结处形成局部电流,8,9,(二)神经纤维的分类(三)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10,二、突触 (一)突触的分类和基本结构 1.突触的分类 (1)根据突触的接触部位不同 轴

2、-树突触 轴-胞突触 轴-轴突触,11,12,(2)根据突触对下一个神经元的影响不同 一类是兴奋性突触,另一类为抑制性突触 (3)根据突触工作的方式不同,分为电突触和化学突触 2.突触的基本结构 (1)化学突触 (2)电突触,13,14,15,16,(二)突触传递 1.兴奋性突触传递 在兴奋性突触中,当神经冲动从突触前神经元传到突触前末梢时,突触前膜兴奋,突触小泡释放兴奋性递质。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后膜,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提高后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尤其是对Na+的通透性,Na+内流,导致局部膜的去极化。只有许多兴奋性突触同时产生一排兴奋性后电位,或者单个兴奋性突触接连地产生一连串

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神经元把许多兴奋性电位总合起来,达到所需要的阈值,才能发展成为可传播的动作电位而进入兴奋状态。,17,18,2.抑制性突触传递 在抑制性突触中,当神经冲动传到突触前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出抑制性递质。递质通过扩散穿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使后膜上的C1-内流和K+外流,从而使膜电位发生超极化。 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产生超极化改变,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下降,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也有空间和时间的总和作用。,19,20,(三)突触传递的化学递质 1.乙酰胆碱 在脑干、小脑、丘脑和大脑皮层的某些区域,兴奋性递质。 2.

4、单胺类 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 多巴胺与机体的运动协调机能有关,为抑制性 5-羟色胺的神经元主要位于脑干的中缝核群,与睡眠、情绪反应、丘脑下部的内分泌调节有关。,21,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多位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到大脑皮层与维持觉醒有关,投射到丘脑下部的与情绪和内分泌有关,下行的与躯体运动和内脏调节有关。 3.氨基酸类 包括谷氨酸、甘氨酸、-氨基丁酸 谷氨酸是兴奋性递质,与感觉冲动的传导和大脑皮层的兴奋有关。 甘氨酸和-氨基丁酸是抑制性递质,可使突触后膜抑制, -氨基丁酸还可使突触前膜抑制。,22,第二节 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按生物学意义,反射分为食物性反射、防御性反射、内环境

5、恒定反射、种类生存反射,按形成过程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23,一、中枢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 1.单线式 2.放散式 3.聚合式 4.连锁式及环式,24,25,二、中枢兴奋,1.单向传递 2.中枢延搁和反射时 3.总和 4.后放 5.扩散和集中 6.易化作用和抑制作用 7.对环境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26,三、中枢抑制 (一)突触后抑制 1.传入侧枝性抑制 2.回返性抑制 (二)突触前抑制,27,28,29,30,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一、感受器 (一)感受器的功能和分类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1.适宜刺激 2.感受器的阈值和换能作用 3.感受器的适应 4.对比现象和后作用,31

6、,二、脊髓的感觉传导机能,(一)脊神经根的分布规律 (二)脊髓传导感觉的特点 1.浅感觉传导路径 2.深感觉传导路径 当脊髓半横断时,浅感觉的传导障碍在断离的对侧,深感觉的传导障碍在断离的同侧。 三、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32,33,34,(二)感觉投射系统及其作用 1.特异性投射系统 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四、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机能 1.躯体感觉区 位于大脑皮层的顶叶,左右交叉、前后倒置,35,36,37,2.感觉运动区 3.视觉区 位于皮层的枕叶 4.听觉区 位于皮层的颞叶,听觉的投射是双侧性的 5.嗅觉区和味觉 嗅觉区位于皮层内侧部面的前梨状叶和位于大脑基底部的杏仁核内,味觉区在外侧裂的

7、皮质内。,38,39,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休克 (二)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三)牵张反射与肌紧张,40,41,42,二、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一)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 抑制肌紧张的中枢:大脑皮层、小脑前叶、延髓网状结构抑制区 易化肌紧张的中枢:前庭核、小脑前叶两侧部、网状结构易化区,43,44,45,(二)去大脑僵直 (三)脑干对姿势反射的调节 1.状态反射 2.翻正反射 三、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四、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小脑的结构,46,47,(二)小脑的功能 1.原始小脑 2.旧小脑 3.新小脑 五、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

8、的调节,48,(一)大脑皮层运动区 特点:1.两侧交叉 2.具有精细定位 3.支配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定位区 (二)椎体系统 (三)椎体外系统 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一、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特征,49,50,51,52,二、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 三、植物性神经末梢的兴奋传递 (一)神经递质 胆碱能纤维: 肾上腺素能纤维: 胆碱能纤维又分为烟碱型作用(N型),节前纤维递质,毒蕈碱型作用(M型),节后纤维递质。,53,(二)受体学说 1.胆碱型受体 M型受体在效应器、汗腺、骨骼肌血管壁上,阿托品为阻断剂。 N型受体在神经肌肉接头的后膜和突触后膜上,箭毒为神经肌肉接头处的阻断剂,六羟季胺为突触后膜的阻断剂,54,2.肾上腺素能受体 肾上腺素能受体有两类:一类为受体,主要兴奋平滑肌,另一类为受体,主要抑制平滑肌。 四、内脏活动的中枢性调节 1.脊髓 2.脑干,55,3.丘脑下部 (1)体温调节 (2)水平衡 (3)摄食行为 (4)情绪反应 (5)内分泌,56,第六节 脑的高级神经活动,一、条件反射 (一)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 1.非条件反射 2.条件反射 (二)条件反射的形成 (三)条件反射形成的原理 (四)条件反射的消退 (五)条件反射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