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电针刺法治疗面肌痉挛154例疗效问题和策略.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268552 上传时间:2021-02-13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2.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同电针刺法治疗面肌痉挛154例疗效问题和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不同电针刺法治疗面肌痉挛154例疗效问题和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不同电针刺法治疗面肌痉挛154例疗效问题和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同电针刺法治疗面肌痉挛154例疗效问题和策略.docx(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不同电针刺法治疗面肌痉挛154例疗效问题和策略面肌痉挛属于神经内科,症状体现为口角歪斜、面部抽搐、面肌痉挛病症可能是由面部的一侧神经受到激烈刺激而产生的功能紊乱,面肌痉挛多数属于一侧,双侧痉挛患者较少,只占总患者人数的4%,面肌痉挛发病年龄为40岁以上。本文对面肌痉挛患者的针灸疗法进行分析,对比电针连续波频率为20Hz与连续波频率为1Hz的频率在治疗效果中的差异,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某院2012年5月2013年10月中面肌痉挛患者108例,其中男35例,女73例,年龄范围在40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2.3)岁。病程范围为26 a之间,平均病程为

2、(2.54±1.3)a。按照患者接受不同的针灸治疗方法将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为54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后,无统计学意义。1.2 治疗方法 研究患者采用正坐姿势,在人体头顶部位正中心取百会穴,与太阳穴连接,建立透穴针刺区,进行常规消毒后,将针头与头皮呈15角方向刺入,深度不可超过30 mm,刺针稳定后,快速进行小幅度旋转,每分钟约200转,行针23 min。调整患者呈仰卧,针头与皮肤呈15角方向快速刺入,此次刺入由颧髎穴、四白穴向地仓穴透刺,最后从额头发际上0.5寸的头维穴向后进行平刺,从耳根后部的翳风穴和耳垂前方的牵正穴直刺,深度约为2

3、535 mm,由风池穴向鼻尖方向直刺,深度为25 mm。最后使用G6805-2型电针仪,刺入百会穴和太阳穴、四白穴与迎香穴,调整仪器的连续波,频率为1Hz,电流强度以患者接受且肉眼看到面肌抖动为准,随后调整频率为20 Hz,通电20 min,此过程的面部肌肉呈痉挛收缩状。对照组治疗方法的选穴和针刺方法与研究组相同,电针频率调整为1 Hz,通电20 min,过程中不再调整电针频率。2组患者的治疗分别为两天治疗1次,2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疗程期间休息5天,不算在疗程以内,治疗后随访观察患者3个月。1.3 观察指标 面肌痉挛强度的标准为:0级:无痉挛;1级:外部刺激引起反射增多;2级:

4、轻度颤动,无功能障碍;3级:中度抽动,痉挛观察明显,轻微影响功能;4级:重度痉挛,影响生活和工作,产生功能性障碍。1.4 疗效评定 根据中医病症诊疗标准为准:治愈:患症部位无抽动现象,治疗3个月内无复发;显效: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眼睑和面部不再抽动;有效:治疗后症状缓解,抽动次数减少;无效:症状无改善。1.5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数(n)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见表12。3 讨论目前来看,由于对病因不够了解,面肌痉挛仍属于难治病症。有专家认为,面肌痉挛可能是面部神经中某些部位受到刺激而引起,也可能是动脉系统中产生

5、动脉硬化扩散而受到压迫所致。近年来对面肌痉挛的研究中发现,大部分患者是由于面部神经进入脑干处,微血管受到压迫所导致。治疗结果显示:研究中显示,针刺手法及参数决定了针刺的效果,在电针治疗中经常改变电针的参数来使用不同的针刺手法。针刺参数包括频率、波形、波宽、电流强度及刺激时间,而频率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参数,不同的频率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与神经生理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研究中采用高频率的针刺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高频率的针刺主要是通过激活高级中枢,电针频率高于面肌痉挛的频率,可以有效抑制病症中的神经冲动及神经传导,从而抑制面肌痉挛。参考文献:【1】袁勇.急性期面神经炎针刺与面肌痉挛的相关性临床观察.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2】杨凯.穴位注射太阳穴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