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数学内在联系.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269446 上传时间:2021-02-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上数学内在联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三上数学内在联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三上数学内在联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上数学内在联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上数学内在联系.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的内在联系余双定一、测量是在二年级学习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认识毫米、分米、千米等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吨,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够恰当的选择单位。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比较小的长度单位(如毫米、厘米、分米和米)和质量单位(如克和千克),我们可以借助身边的物品帮助他们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例如,一个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一袋盐大约重500克等等。但是,对于一些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比如千米和吨,我们是无法直接通过用手比一比、用尺量一量、掂一掂来建立相应的观念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间接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想象来加以认识,

2、比如在教学千米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操场上走出100米的距离,然后想一想绕操场走几圈就是一千米。或者借助生活中的实际素材从家里到学校的距离大概是几千米等,帮助学生建立相关观念,间接感受一千米的距离,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教学受环境和教学实效性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或者是几节课中让学生准确的建立这样的观念,因此我们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发现此类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和感受,比如我们学校每年冬季的时候都会运煤,那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让学生知道这样的一辆货车他的载重是2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两吨煤卸在地上的时候大概有多大一堆,而且农村的孩子都会经历家里买卖粮食的过程,我们也可以

3、刻意的让学生参与到这其中来,实际生活中的看一看,比我们坐在那里让学生空想要好上几千倍,所以能够有机会让学生亲自去体验的时候我们就一定不要错过。二、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由加法、减法和加、减法的验算这三个知识主体和五个练习还有一个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组成。计算思路采取了先估算在笔算的方式,问题解决和知识学习强调生动的教学情境、强调与生活实际的有机融合,这也充分体现了课标中对学习情趣化、算法多样化的要求。结合教材和以往学生的学习反馈,我认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难点是中间和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和加减法的验算。关于连续进位加法,学生在已有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4、的基础上来说,知识不是新知识,只是连续进位加的过程更为复杂了,学生容易出现错误,教学中重点要引导学生解决“十位满十,怎么办?百位满十怎么办?”我觉得这里就体现了迁移的应用,就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够顺利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在实际教学中,各位老师也一定都有同感就是这一部分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不存在太大难度,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本单元的重点是中间和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要连续两次向前一位退1,计算上思维过程较为复杂,容易出错。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如果光针对竖式,直接从百位退1,不借助其他的学具的话,学生很难明白为什么要那样做?因此在教学中我先是借助课件,利用课

5、件的演示效果,然后再让学生借助了计数器直观操作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直观的感觉出可以从百位退,通过拨珠计算,体会隔位退位的算理。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纠正在连续进位和退位过程中,学生容易忘记加上进位1和减去退位1的错误。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做一些改错题,让学生在别人的错误中警示自己!说到的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都涉及到了竖式计算的书写,在竖式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强调学生的列式是否正确、规范,尤其是数位上有差别的,要注意相同数位是否对齐。最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有两处:一是进位加法时,学生容易忘记加上进位数字,出现错误。二是退位减法中,某一位被退一后,忘记减去1,出现计算错误。因此我们强调学生在进行竖式

6、计算时要写清进位点和退位点,以此来强调或者说是帮助学生清晰的理顺计算过程。但是因此也会让学生出现一些错误的认识,比如说有些试题中会出现一些判断竖式计算是否正确的习题,学生常常会认为那些没有标明进位点和退位点的即使答案正确也是错误的,你问为什么是错的,他会说因为他没有进位点或者是没有退位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也注意这方面的表述是否准确,以免孩子产生错误的认识。让孩子了解到进位点和退位点可写可不写,只是为了让能够在初始阶段更好的掌握计算而提出的。数学知识强调他的严谨性和精确性,所以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学懂知识,重要是让他们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说我们每一次班级里的小测试或者是

7、期中、期末测试,学生答题之后我们都会反复的要求,仔细的检查,高年级我们会要求计算题要好好的验算,其实简单地说1-3年级的孩子都不懂什么是真正的检查,确切点说1-5年级或者说有更高年级的孩子都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检查和验算。在三年级的第二单元中就出现了加减法的验算这一部分知识,教材的编写是通过要检验一道加法计算题的结果是否正确,从而引发学生对检验的方法进行探索,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验算,所以我们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和讨论然后教师适当的引导利用加、减发的性质进行检验,让学生在经历了思考之后总结出验算的方法,在进一步的练习中体会到验算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本单元、本小节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突出、强调验

8、算对于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其实我感觉验算不仅仅以一种数学知识,是一种数学工具,更是一种学习习惯。因为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不可能脱离计算也就不可能脱离掉计算的准确性。那在计算过程中每一个人都不可能不出错,不仅仅是学生,大人都有把简单的题做错的可能何况是孩子了!所以我们要在加强孩子计算准确率的基础上,同时增强孩子们的验算意识,就从本单元做起。我在教学中不但让学生体会自己计算、验算的过程,同时也让孩子们经历了彼此互相进行验算的过程,让他们在一系列的练习中体会到原来验算是如此重要!三、第三单元四边形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

9、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我认为在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上没有什么太大的教学难度,在了解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特点的基础上,要充分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指认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然后再结合简单易操作的钉子板让学生围一围,也可以让学生用这些图形做一些有创意的拼接,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和探索,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的物体或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即可。教材也没有分别概括出相应的计算公式(长宽)2和边长4。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计算的方法有一个独立思考、不断感悟和比较的过程,避免死套公式

10、的现象。在具体教学处理上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简单有效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比如我们要制作新年贺卡、手帕,或者是设计学校的花坛求出他们的周长等等,例如练习十一中的第二题,为奖状设计镜框就很好,让学生在学习巩固知识的同时也学习了怎么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解题过程中鼓励方法多样话,不对学生做统一规定。四、有余数的除法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二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即“解决问题”。教材中的“主题图”以学生最熟悉的校园活动为场景,呈现了“用盆花布置校园”、“篮球比赛”、“跳绳活动”等具体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余数”现象,这里有整除的、

11、也有有余数的除法,虽然二者的本质都是平均分,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还是有所甄别的。比如说为了美观和视觉效果,我们班级的桌椅都尽量是以平均分布的形式排列的,我们班原来有12个孩子,这就比较好排列,但是后来转入一名女孩,那13个人在桌椅的摆放上,无论你是三横四纵,还是四横三纵,都会有一套桌椅是独立的。那在实际摆放中我们也不可能将这名学生个体平均分成三分或四分。这样身边的问题就让学生感受到有余数的除法就在我们的身边,这样拉近学生与知识间的距离。重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知道“余数”代表什么?通过准确的计算、明白算理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余数小于除数。教

12、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渗透“商除数余数被除数”的检验方法。在巩固阶段我比较习惯采用练习与语言表述相结合的形式,就是在解决某一相关问题的时候,让学生说明每一步都表示什么,加深学生的对知识的印象。五、时、分、秒应该说时间是离我们生活最近的、最密切的,但是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可以简单的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从我们的实际教学来看,对于分和秒的认识,不像时针那样直观,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或者是几时多,所以学生常常会直观的认为分针指1就是1分,指5就是5分,包括秒也是一样,这是学生认识时间的一个难点。这里直观的钟表教具就尤其重要,我们可以通过手动操作,让学生观察到秒走一圈分针走一个小格即一分钟,从而理解1分等于60秒,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体会时、分、秒之间的关系。教材中安排的一些做一做的练习都非常好,通过这些练习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一分钟有多长,一秒钟我们能做些什么。练习的时候学生的兴趣也是最高的,参与性很强,体验意识也很强烈。以上是我对第三册教材前五个单元教学,一点粗浅的看法,因为个人能力和经验有限所以有不足和缺失的地方,还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