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270739 上传时间:2021-02-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测量单元教学计划教材简介: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与厘米、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并且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包括以下内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以及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与千克的进率。教学要求: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

2、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5、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教学重点:1、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实际长度,1吨的实际重量。2、会用毫米、分米作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1、对1千米的长度和1吨的质量形成正确的表象。2、恰当选择单位估计物体的长度和质量。教学建议: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2、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3、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课时安排:6课时。第一单元 测量【教学内容】本单元的内容包括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以及质量单位:吨的认

3、识。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教材分析】一、学生的学知起点长度单位方面: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在第三册P9-10页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在内容的安排上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组

4、织学生的测量活动(如:量课本、书桌等)。关于质量单位方面:学生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对质量单位“吨”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对质量单位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认知结构体系。二、教材的处理: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或质量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1)从测量教科书的长、宽、厚的活动引出“毫米”。(2)通过观察直尺刻度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借助1分硬币的厚度帮助学生巩固1毫米的表象,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3)通过量课桌长度的活动引出“分米”,并通过观察直尺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4)用手势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5)用公路上的路标引出“

5、千米”。(6)用桥梁限重的童话情境引出“吨”,借助学生的体重、动物的体重帮助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以吨作单位。(7)单独编排“生活中的数学”。2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P2的测量活动和P5第3题都是先估测再实测,让学生通过估测结果与精确结果的比较,不断调整自己的估测策略。(三)处理教材要注意的地方:1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提供的情境进行整体观察,注意提供的情境应主题明确,当学生的讨论远离主题是,应该进行恰当的引导。2.安排学生操作活动时,教师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提出活动的要求,教师应该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对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领导。3.注意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这单

6、元内容操作性很强,同时也需要学生间的相互启发,所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教师要合理安排动静时间。【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2、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3、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编排特点】1、关注学生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建构性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

7、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是学习者将正式的知识以自己日常的知觉经验联系起来的过程。本单元在编排上充分考虑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积累,并将它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比如: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以厘米的认识作为知识的起点,借用学生能较熟练地运用学生尺进行测量的经历作为经验基础。所以本单元的内容是让学生在估、测、议的基础上,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同时,采用了学生所熟悉的环境:课堂、操场、校园等,打开学生学习的窗口。2、合理安排活动内容,为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提供便利。本单元的内容是“测量”,无论是分开的“测”或“量”,还是连在一起的“测量”,都预示着强烈的活动性。所以本单元在编排上都

8、是以活动的方式展开的,其目的是为教师安排学生的活动提供便利。比如:毫米的认识中测量课本,分米认识中的测量书桌,以及通过具体活动感受1千米等等。3、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本单元在编排上的又一大特点。将所学的概念,设计在学生熟悉的或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比如:在吨的认识中,创设小动物过桥的情境,提出了问题 “他们能同时过桥吗?”,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兴趣。并将“限重1吨”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以确定情境的主题。4、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生活中,在测量长度或质量时,有时往往不需要得到精确的结果,即使需要精确的结

9、果,也要做一个恰当的判断,以确定所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在编排上加强了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并力求将1毫米、1分米、1千米及1吨与生活的事例联系起来,形成表象。比如:“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运动场的跑道通常一圈是400米,2圈半是1千米”“在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看看有多远,10个100米就是一千米”等等。同时,在练习中,还安排了“先估计,再测量”的训练,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四)课时划分与具体内容本单元内容可以用7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P2-3页例1,P3页“做一做”及P5页1、2、3题。)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P4页例2,P4页“做一做”及P5页第5题)。第三课时:千米的认识(P7页例3,P8页例4,P8页“做一做”及P9页第1、2题,P10页第4题)第四课时:千米和米的单位换算(P8页例5,P8页“做一做”及P9页第3、5、6题)第五课时:吨的认识(P11页例6,及练习三中的第1、4两题)第六课时:吨和千克的单位换算( P12页例7及“做一做”练习中的第2、5题)第七课时:测量(生活中的数学)P14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