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doc.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274861 上传时间:2021-02-14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4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doc.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doc.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doc.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doc.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doc.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doc.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doc.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核辐射探测实验课程教案教师姓名 所在系部 能源与环境工程系 授课专业 核工程与核技术 课程代码 总 学 时 学分 教材名称 核辐射探测实验 课程名称核辐射探测实验授课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年级三年级课程编号课程类型必修课公共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选修课专业选修课( );公共选修课( )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必修课。其目的与任务是使本专业的学生掌握核辐射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的基本原理、以及核仪器工作原理、放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原理,数据采集方法等技能,为核技术应用和核工程培养高级实用型技术人才。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实践课()考核方式考试(

2、);考查( )课程教学总学时数本科:62学分数本科:7学时分配课堂讲授 本科: 学时;实践课 62 学时教材名称核辐射探测实验教程作 者曹利国出版社及出版时间原子能出版社2010.7.指定参考书1. 原子核物理实验方法讲义作者曹利国等出版社及出版时间自编,2008授课教师职 称单 位核技术教研室周 次编写时间2010章节名称实验1 散射料位测量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射线与物质作用时的散射规律;(2)熟悉散射料位计的基本原理和测量数据特征;(3)通过控制加水量,学习取得完整实验数据的方法;(4)学会用Excel绘制曲线的方法;(5)学会根据离散点求拐点的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散射料

3、位计的基本原理和测量数据特征 教学难点: 根据离散点求拐点的方法教学组织(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一、 教学内容及板书设计1.实验目的(1)熟悉射线与物质作用时的散射规律;(2)熟悉散射料位计的基本原理和测量数据特征;(3)通过控制加水量,学习取得完整实验数据的方法;(4)学会用Excel绘制曲线的方法;(5)学会根据离散点求拐点的方法。2.实验原理(1)散射截面和散射射线计数率随原子序数的变化射线在介质中散射的截面取决于射线在自由电子上的散射截面,起主导作用的是单位体积内电子的数目。因此,散射截面的表达式可以简化为: 散射过程是在介质内一定的范

4、围内进行的,散射射线在穿过介质被探测器记录之前,将被介质本身吸收(包括光电吸收和散射吸收),吸收系数随介质原子序数和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即 (2)散射射线的计数率与散射角的关系射线在电子上发生散射。由于射线的能量远大于电子的动能,因此可以将这一物理过程看做是具有一定动能和动量的量子在自由电子上的散射(图22.1)。一部分能量传递给反冲电子,而散射射线获得的能量为: 其中,E为入射射线能量,单位MeV;m0为电子静止质量;c为光速;为散射角;。3.实验装置及仪器连接 设备清单:(1)1000ml直量筒、玻璃杯(加水用) 各1个(2)241Am放射源 1个(3)NaI闪烁探测器 1套(4)NIM电源

5、及插件框架 1套(5)高压电源 1台(6)线性脉冲放大器 1台(7)单道分析仪 1台(8)线性率表 4.实验步骤(1)选好放射源、探测器和量筒(物料容器)的几何位置!按图连接好NIM框架上的各个部件。经教师检查后,再接通电源。(2)按推荐值调节好高压。使仪器充分预热;随时检查定标器的读数,看是否已达到稳定。(3)移开放射源;并用甄别器切掉仪器噪声。读取并记录仪器本底计数(线性率表读数)。(4)移动放射源;重新检查、调整探测系统几何位置。调节线性率表量程,使计数率表具有较大的偏转;读取并记录仪器计数。(5)逐渐往量筒中加水。开始每次加入约50ml;并读取、记录仪器读数(重复3次)。在液面(料位)

6、接近放射源探测器所在位置时,减少加水量,加密测点,每次大约510ml.继续加水,同时观测数据的变化趋势,直到得到一条完整的曲线数据为止。(6)在必要的位置补点。注意:不能改变探测装置几何布置!用虹吸方法降低水面。(7)换一个角度再重复(5),(6)项实验工作。(8)收好放射源;交还给教师。将高压退回0。经教师检查后,关闭电源。5.实验报告(1)用Excel绘制出各个角度下液面高度计数率曲线。(2)根据离散点求曲线拐点。拐点是等距的两点间计数增量最大的点(曲线一阶导数最大的点)。找出这一点,并与记录的液面位置比较和分析。(3)解析曲线变化规律,并与你原来设想的规律比较。记录格式6.思考题二、教学

7、方法和手段、师生互动1、任务引领:通过亲手演示和提问,使学生对该学科产生兴趣,引领学生进一步学习。2、“教、学、实践”一体化:通过上课讲授,使学生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3、鼓励学生提问题,并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4、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通过互帮使大部分同学能够掌握课堂教学的重要知识。5、通过作业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三、时间安排:2学时作业及课外训练:实验报告以及思考题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原子核物理物理实验方法课后自我总结分析: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散射料位工作原理,了解了核仪器的使用方法,基本达到预期效果。周 次第 2周,第

8、2次课编写时间2009.2.23章节名称实验2 吸收法料位测量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射线穿过物质时的衰减规律。(2)了解料位计的基本原理和测量数据特征。(3)通过控制加水量学习取得完整实验数据的方法。(4)学习手工作图,手工求取曲线拐点,与实际液面位置比较。(5)讨论产生误差的原因。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料位计的基本原理和测量数据特征教学难点:学习手工作图,手工求取曲线拐点,与实际液面位置比较。以及产生误差的原因教学组织(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一、教学内容及板书设计实验32 吸收法料位测量1.实验目的和意义通过实验要求学生掌握以下知识:

9、(1)熟悉射线穿过物质时的衰减规律。(2)了解料位计的基本原理和测量数据特征。(3)通过控制加水量学习取得完整实验数据的方法。(4)学习手工作图,手工求取曲线拐点,与实际液面位置比较。(5)讨论产生误差的原因。2.实验原理此实验我们选用的实验源为放射源,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可以有许多种方式。当射线的能量在30MeV以下时,在所有相互作用方式中,最主要有三种相互作用: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效应、电子对效应。本实验选用241Am放射源,其全能峰为59.5 keV,检测的物料为水,那么低能射线和原子序数低的吸收物质,光电及康普顿效应占优势。本实验选用闪烁探测器,它具有分辨时间短、探测效率高等优点。实验

10、中,选用单能窄束射线。穿过物质时,其吸收过程服从负指数衰减规律,即: 式中:表示有吸收体时的仪器的测量数据; 没有吸收体时的仪器测量数据; 分别为容器壁的吸收系数和厚度(实际上是两个容器壁之和); 分别为物料的吸收系数和厚度。当物料的上界面在放射源与探测器确定的平面以下时,射线只被容器壁吸收。当物料的上界面高于放射源与探测器确定的平面时,射线将被容器壁及物料同时吸收;因而探测器记录的脉冲数将明显下降。其变化最快的位置与物料界面相对应。同时,注意到放射源和探测器都具有一定的面积。因而计数率随物料上表面的变化是渐变曲线。曲线的拐点将是物料上表面经过放射源与探测器中心连线的位置。若物料上界面固定(这

11、也是很常见的情况),使放射源探测器同时移动,则计数率变化最大的位置(拐点)就是物料上界面所在位置。3.实验仪器和设备(1)1000ml直量筒、玻璃杯(加水用) 各1个(2)准直的241Am放射源 1个(3)NaI(Tl)闪烁探测器及前置放大器 1套(4)高压电源 1台(5)核信息共享器 1台(6)NIM电源及插件框架 1套(7)线性脉冲放大器 1台(8)单道分析仪 1台(9)线性率表 1台设备连接图 4实验步骤(1)固定放射源、探测器和量筒(物料容器)的几何位置,按照设备连接框图连接好各个插件。经教师检查后再接通电源(2)按推荐值调节好高压(-600V800V)。使仪器充分预热。单道分析器处于

12、积分状态。(3)移开放射源。调节单道阈值,切掉仪器噪声。(4)移开放射源。重新检查、调整探测系统的几何位置。调节线性率表的量程,使计数率表具有较大的偏转。读取并记录线性表读数。(5)逐渐往量筒中加水。开始每次加入约50ml,并读取、记录仪器读数(重复3次取平均值)。在液面(料位)接近放射源所在位置时,减少加水量,加密测点,每次加入约5-10ml。继续加水,得到一条完整的曲线为止。(6)手工作草图。在必要的位置补点。注意:不能改变探测装置的几何布置!(7)用虹吸方法吸干量筒中水。重复步骤5、6.(8)实验操作完毕,关闭电源。整理好个人实验桌子上的设备,离开实验室。5.实验报告(1)手工液面高度率

13、表格数的关系曲线图。(2)求手工拐点。拐点是等距离的两点技术增量最大的点(曲线一阶导数最大的点)。找出这一点,并与记录的液面位置比较。(3)解析曲线的变化规律。尤其注意一些小的变化曲线。并与你原来设想的规律比较。(4)检查实验数据的重复性。记录格式:二、教学方法和手段、师生互动1、任务引领:通过示范和提问,使学生对该学科产生兴趣,引领学生进一步学习。2、“教、学、实践”一体化:通过上课讲授,使学生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3、鼓励学生提问题,并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4、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通过互帮使大部分同学能够掌握课堂教学的重要知识。5、通过作

14、业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三、时间安排:2学时作业及课外训练:实验报告,思考题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核物理实验方法 原子能出版社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什么是吸收法料位测量,吸收法和散射法的区别,基本达到预期效果。周 次第 周,第 次课编写时间2010.4.12章节名称实验3 放射性现象的统计特征教学目的与要求:(1)学习GM计数器工作特性(坪曲线)的测定和工作状态的调整;(2)掌握单道谱仪的调节和使用方法;(3)观察放射性现象的统计特征; (4)学习统计成果的图表表示和参数计算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GM计数器工作特性(坪曲线)的测定和统计成果的图表表示

15、和参数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统计成果的图表表示。教学组织(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一、教学内容及板书设计实验3 放射性现象的统计特征1. 实验内容和目的放射性是一种具有统计特征的随机现象。研究放射性必须用统计方法;而只有用统计观点和方法才能深入理解放射性现象。因此,统计理论是核物理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通过实验要求学生掌握以下知识:(1)学习GM计数器工作特性(坪曲线)的测定和工作状态的调整;(2)掌握单道谱仪的调节和使用方法;(3)观察放射性现象的统计特征; (4)学习统计成果的图表表示和参数计算方法。2. 实验原理 (1)放射性统计理论若测量数

16、据为,当采集的样本个数为无穷大个数很多时,其数据在平均值附近按一定规律分布。这一规律可以用泊松分布:或高斯正态分布: 来描述。当很小时服从泊松分布;当大于10时,泊松分布与高斯分布非常接近。放射性测量仪器取得的数据,在一般情况下都比较大。所以常利用高斯分布来描述放射性测量数据。高斯分布也可以写作: 其中表示观测值出现的或然率;h称为“精确度指数”;称为“标准误差”。图3.1表示高斯正态分布的图像。越小,曲线越窄;越大,曲线越平坦,重复测量的数据越分散,测量精度就越低。 根据高斯分布的基本理论,当或然率为峰值的一半时分布曲线的宽度为: 称为半高宽度。在半高宽度范围内,的或然率为68.3 。图3.

17、1 高斯正态分布曲线(1)GM计数器工作状态的调整GM计数器是气体探测器的一种。在实验2中已经使用过。在其阴极和阳极之间所加高电压的高低直接决定其工作状态。其电压特性表示如图.2所示。在发现计数率略有增加时c段的后部,应立即降低高压,不必测量完整的坪曲线,避免损坏计数器,并将工作电压选在c段的前部。 图3.2 GM计数器电压特性曲线3. 设备连接框图4. 实验步骤(1)熟悉所使用的设备和电路插件。按设备连接框图连接好各个插件。经教师检查后再接通电源。(2)将高压电源调节旋扭调到最低。单道分析器处于积分状态。(3)放好放射源距探测器约5 cm。打开高压电源,逐渐升高高压电源电压;在不同高压点,用

18、定标器记录单道分析器输出信号的计数率。测定GM计数器的“坪曲线”。并选定其工作电压。将高压调到工作电压位置。(4)移开放射源,测量实验室本底,这时计数率应很低。若仍然较高,说明有大量仪器噪声进入定标器。适当提高单道分析器阈值,使定标器自动抑制噪声。(5)移近放射源,使定标器30s记一个数。移动放射源,使计数在30005000范围内。(6)固定仪器状态包括电压状态和几何状态!,长时间1小时以上多次100200次读数。同时注意仪器稳定性。 (7)实验操作完毕,关闭电源。整理好个人实验桌上设备,经教师检查后离开实验室。5. 实验报告(1)绘制GM计数器工作曲线,即坪曲线。表示固定条件下,计数率与高压

19、电源电压的关系。(2)手工绘制散点图。定标器是按选定时间读数的,即每一次读数之间的间隔是相等的,可以按等间距在方格纸上,用散点展示读数次序计数的关系图3.3。(3)手工绘制直方图。将最小计数到最大计数所在区间等分为20或其他数目,自选个小区间。统计每个区间的读数个数,作直方图图3.4。图3.3 计数散点图阴影部分面积占总面积60.6%图3.4 计数直方图(4)数据统计 计算平均值。 计算标准误差。 统计在N范围之内所占面积与总面积之比。二、教学方法和手段、师生互动1. 通过基本理论讲授,使学生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 2. 鼓励学生提问题,并

20、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3. 让学生成立小组做实验,通过互帮使大部分同学达到本实验要求。4. 通过思考题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三、时间安排:3学时思考题:(1)复习数理统计的基本理论。(2)为什么测定GM计数器电压特性曲线时,不能加过高的电压?为什么工作点要选择在“坪”的前部?(3)为什么要用单道分析器的下阈切掉仪器燥声,这时噪声是否还存在?(4)为什么要调整放射源探测器的距离,使计数率在一定范围内?计数率太高或太低有什么影响? (5)若统计区间的大小不同时,直方图会有什么变化?(6)直方图不圆滑,不对称说明了什么问题?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曹利国 谢涛编 核辐射测量方法校内教材2007课后

21、自我总结分析:先理论讲解,并动手示范,使学生对动手实验产生兴趣,还有后面的思考题,使学生巩固实验内容。通过本实验,达到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的目的。周 次第 周,第 次课编写时间2010.4.12章节名称实验4 等效密度测定骨密度计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射线的吸收与物质等效密度的关系;(2)熟悉射线吸收系数的计算方法;(3)掌握等效密度测量骨密度计的工作原理;(4)学习等效密度测量成果的表示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射线的吸收与物质密度的关系;测量绘制密度变化曲线,判断各个物质的密度大小并推导出其几何形状。教学难点:判断各个物质的密度大小并推导出其几何形状。教学组织(含课堂教

22、学内容、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一、教学内容及板书设计实验4 等效密度测定骨密度计1. 实验内容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用模拟骨密度计,用手动扫描方式测量在不同位置密度的变化曲线。使学生了解骨密度计等效密度测量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法。通过实验要求学生掌握以下知识:(1)掌握射线的吸收与物质密度的关系;(2)熟悉射线吸收系数的计算方法;(3)掌握等效密度测量骨密度计的工作原理;(4)学习等效密度测量成果的表示方法。2. 实验原理 单能窄束射线在物质中的吸收服从指数衰减规律。即单能窄束射线的在物质中的吸收还可以用质量吸收系数(为物质的体密度,g m-3)表示,则上式还可以

23、改写成将称为物质的质量厚度,单位是g m-2。从而可得出物质体密度为 由于条件的限制,本实验只是要求通过测量,得到一个由多种密度不同的物质组成的骨密度靶的密度变化曲线,比较各个物质的密度大小和推导出其几何形状,故不必进行标定。3. 设备连接框图4. 实验步骤1清点和熟悉所使用的设备和电路插件。按设备连接框图连接好各个插件。经教师检查后再接通电源。2按推荐值调节好高压(-600V)。使仪器充分预热。单道分析器处于积分状态。3移开放射源。调节单道阈值,切掉仪器噪声。注意:本实验使用了强放射源。切莫让准直器的小孔面对着人体,尤其是眼睛。注意安全!4选取合适的计数时间(30s),调节定标器甄别阈,使仪

24、器自动甄别掉周围放射性物质形成的散射本底。5将放射源和探测器固定在同一水平线上。6将带有刻度的骨密度靶放在放射源和探测器中间,按靶上的刻度移动,每次移动1cm,遇等效密度物质(重物质)时加密(0.25cm/次)。每移动一次刻度,测量计数3次,并取平均值。注意:移动骨密度靶时,不要改变放射源和探测器的几何位置。7随时手工作图,了解测量结果的变化。(8)实验操作完毕,检查实验数据,关闭电源。整理好个人实验桌上设备,离开实验室。5. 实验报告1手工作靶刻度计数的关系曲线图。2解释曲线变化规律。尤其注意一些小的变化曲线。并与你原来设想的规律比较。3检验实验数据的重复性。4用Excel软件作图,并与手工

25、作图比较。(5)比较骨密度靶中三种(较)重物质的密度大小,并根据曲线的形态判断出物质的规格形状。(6)心得和建议。二、教学方法和手段、师生互动1. 通过基本理论讲授,使学生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 2. 鼓励学生提问题,并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3. 让学生成立小组做实验,通过互帮使大部分同学达到本实验要求。4. 通过思考题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三、时间安排:3学时思考题:1骨密度靶中等效密度物质空心与实心曲线形态有何不同?2移动骨密度靶时,遇等效密度物质时若不加密,对曲线形态是否有影响?会有怎样的影响?3若骨密度靶中等效密度物质密度较大,放射源和

26、探测器要做哪些相应的改变?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曹利国 谢涛编 核辐射测量方法校内教材2007课后自我总结分析:先理论讲解,并动手示范,使学生对动手实验产生兴趣,还有后面的思考题,使学生巩固实验内容。通过本实验,达到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的目的。周 次编写时间2010.4.13实验名称实验5 NaI(Tl)闪烁谱仪测定射线谱及能量刻度教学目的和要求: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NaI(Tl)闪烁谱仪的能量刻度,使学生认识和了解谱仪刻度的基本原理及其过程,认识各种源的射线能谱,了解射线在穿过物质时各种吸收过程对能谱分布的贡献;同时,使学生掌握NaI(Tl)闪烁谱仪工作状态的选择、调整

27、和使用方法,这为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根据要求正确使用闪烁谱仪打下基础。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NaI(Tl)闪烁谱仪的工作原理和工作状态的调节;谱仪能量刻度的基本原理;掌握241Am,137 Cs 及平衡铀矿石的 射线谱的特征。教学难点: NaI(Tl)闪烁谱仪的工作原理和工作状态的调节;谱仪能量刻度的基本原理。教学组织(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一、 教学内容及板书设计NaI(Tl)闪烁谱仪测定射线谱及能量刻度1、 实验原理(1) NaI(Tl)闪烁谱仪的工作原理a、 NaI(Tl)闪烁谱仪的组成b、 射线与NaI(Tl)晶体的相互作用机

28、制c、 后续电路的组成及其功能,其中包括(光电倍增管、射极输出器和高压电源以及线性脉冲放大器、单道脉冲幅度分析器(或多道分析器)、定标器等电子学设备)(2) 能谱的形成a、 特征峰的形成b、 光电峰的形成c、 康普顿坪台的形成d、 反散射峰的形成e、 逃逸峰的形成(3) 能量线性及刻度a、 能量线性b、 能量刻度c、 放射源发射的射线的标准能量值谱线241Am137Cs40K铀(钍)矿石214Pb214Bi214Bi214Bi208Tl能量keV59.5466214603526091120176426202、实验设备连接框图:3、实验步骤:按设备连接图连接好仪器;将高压调到600V;启动MCA

29、,将137Cs源放到测量位置;调节主放大器的放大倍数,使137Cs的662keV的射线的全能峰在850道左右,固定并记录仪器工作状态;分别测量241Am,137Cs,40K和平衡铀矿石(含少量钍)的射线能谱,用MCA谱处理软件读取其峰位,根据测量结果,运行Excel软件,作能量刻度并列出能量计算公式;对铀矿石谱中较弱、较不明显的谱线进行测量、计算其能量,与公认值比较,判断谱线的来源;由获得的137Cs谱计算谱仪的分辨率;核对实验数据,关闭电源,清点仪器。二、教学方法和手段、师生互动(1)“教、学、实践”一体化:首先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学习到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2)然后,让学生

30、亲手做实验,一方面,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另一面,通过实提高学生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问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作业:完成实验报告;回答课后思考题;写出一篇200字左右的心得和体会。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原子核物理实验方法 复旦、清华、北大三校合编,原子能出版社出版;辐射探测与测量 李旭等译,原子能出版社出版。课后自我总结分析:实验与课堂讲解相结合,使学生对本实验课程产生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基本达到预期效果。周 次编写时间2010.4.13实验名称实验6 射线在物质中的吸收教学目的和要求:本次实验的主要目

31、的是利用NaI(Tl)闪烁计数器验证单能窄束射线在物质当中遵守负指数衰减规律,并由此计算出各吸收物质的吸收系数。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窄束的含义;利用单道谱仪和线性率表选取放射性核素的全能峰;物质吸收系数的测量方法。教学难点:物质吸收系数的测量方法。教学组织(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二、 教学内容及板书设计实验6 射线在物质中的吸收1、 实验原理 (1)射线的吸收 (2)窄束的含义 (3)射线在物质中的衰减规律 2、实验设备连接框图: 3、实验步骤:按设备连接框图连接好各个插件;将高压调到600V(或推荐值),单道分析器处于微分状态。使仪器充

32、分预热;调节单道阈值,从低到高,根据线性率表指针的变化,寻找137Cs的全能峰,由此来设置单道道宽;选取合适的计数时间(30s60s),调节定标器甄别阈,从而来抑制噪声和周围放射性散射射线的干扰固定放射源与探测器的位置,测量无吸收屏时的计数;利用千分尺测量各吸收屏片的厚度,并标记在吸收屏片上先用一片聚氯乙烯片为吸收片,记录其厚度,并在此厚度下测量计数率3次,求出平均值和平均计数率; 依次累加吸收屏片,记录其厚度,并在累加的厚度下测量计数率3次,并求出平均值和;由此作出一条(厚度计数率)曲线;按照步骤7,分别测量大理石片、木片、铝片、玻璃片、铁片,并相应地做出每一种材料的曲线实验操作完毕,检查数

33、据,关闭电源。整理好个人实验桌上的设备。二、教学方法和手段、师生互动(1)“教、学、实践”一体化: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学习到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2)学生亲手做实验,一方面,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另一面,通过实提高学生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问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作业:完成实验报告;回答课后思考题;写出一篇200字左右的心得和体会。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原子核物理实验方法 复旦、清华、北大三校合编,原子能出版社出版;辐射探测与测量 李旭等译,原子能出版社出版。课后自我总结分析:实验与课堂讲解相结合,使学生对本

34、实验课程产生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基本达到预期效果。周 次编写时间章节名称 实验7 射线穿过物质时谱成分的变化教学目的与要求:(1)深入了解单能射线谱的能谱构成(康普顿散射平台、反散射峰、全能峰),以及形成这些仪器谱的原因和物理过程。(2)了解NaITl射线探测器的构成、电路连接和使用方法。(3)学习使用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熟悉工作状态的调节、谱线的记录和相关参数的测定方法。(4)了解什么是环境本底。(5)学习利用winmca软件进行多条谱线对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谱变化与物质厚度及原子序数的关系教学难点:产生谱变化的原因教学组织(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辅助手

35、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一、教学内容及板书设计1.对于同一种物质,厚度不同时射线谱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2.对于同一厚度,物质的种类不同时射线谱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二、教学方法和手段、师生互动首先从理论上对实验内容进行讲述,并预测实验结果;其次对实验过程进行演示,向学生说明仪器调试方法及仪器参数;最后让学生进行实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初步分析。三、时间安排:实验课内容介绍:1学时学生实验:2学时作业及课外训练:思考题(1)、(3)、(4)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复旦大学编 原子核物理实验方法原子能出版社1981 (美) C.E. 克劳塞梅尔原著 应用射线能谱学 原子能出版社

36、 1977课后自我总结分析:结合实验结果分析讲述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方式,可加深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 周 次编写时间章节名称实验八 射线在物质中的吸收教学目的与要求:(1)认识射线的性质和探测方法;(2)认识射线在物质中的吸收规律;(3)调整射线测量装置的工作状态和扣除本底及计数的方法;(4)根据射线质量吸收系数计算射线能量的经验公式和计算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射线在物质中的吸收曲线教学难点:射线吸收曲线的特点及其产生原因教学组织(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一、教学内容及板书设计1.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方式;2. 射线在物质中的吸收曲

37、线及其特点、产生原因。二、教学方法和手段、师生互动首先从理论上对实验内容进行讲述,并预测实验结果;其次对实验过程进行演示,向学生说明仪器调试方法及仪器参数;最后让学生进行实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初步分析。三、时间安排:实验课内容介绍:1学时学生实验:2学时作业及课外训练:思考题(1)、(4)、(6)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复旦大学编 原子核物理实验方法原子能出版社1981 (美) C.E. 克劳塞梅尔原著 应用射线能谱学 原子能出版社 1977课后自我总结分析:结合实验结果分析讲述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方式,可加深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 (注: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