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案设计(1).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279404 上传时间:2021-02-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颐和园》教案设计(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颐和园》教案设计(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颐和园》教案设计(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颐和园》教案设计(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颐和园》教案设计(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颐和园》教案设计(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颐和园》教案设计(1).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教学分析主要内容 课文介绍了古典园林颐和园的主要景物,体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对颐和园美丽景色的描写,展示了祖国美好的山水,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段落结构 课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总的印象:“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介绍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是按照游览顺序叙述的。第二自然段介绍了长廊的两个特点。一是“长”。“一眼望不到头”,通过游人的感觉表现长廊的长:“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使用具体的数字表现长廊的长。二是“美”。700多米长的长廊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总共8000多幅彩画。“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

2、是相同的”,说明画的内容丰富,形式多姿多彩,这是一种艺术美。“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个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说明长年都有盛开的鲜花,这是环境的美。而且还有微风从湖上吹来,游人漫步长廊,感到空气清新,身心愉快舒畅。第三、四自然段分别描写了作者以万寿山为中心,在山下往上看和在山上向四周看所观赏到的主要景色。从山下抬头往上看,着重介绍了半山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佛香阁的形状是“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排云殿在佛香阁的下面。“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从“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能够看出,排云殿规模宏大,壮观华美。第四自然段写“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面”观赏到

3、的景色。共有五句话,写了三个不同的观察角度。第一、二句讲的是“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收在眼底”,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意思。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往下看,能把前山景色看得清清楚楚,后山景色看不到,所以说“大半收在眼底”,用词十分确切。“葱郁”,青翠茂密。“朱红”,较鲜艳的红色。“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这是一幅多么鲜艳美丽的图画。第三句讲的是向“正前面”看,主要写昆明湖的美丽风光,突出了湖面的静“静得像一面镜子”,湖水的清“绿得像一块碧玉”。“画舫”,也就是游船,但装饰得比较美。“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中

4、的“滑”字用得确切巧妙,从另一角度写湖面如镜。第五句讲的是“向东远眺”就看到了北京城内的古老的城楼和白塔。“白塔”,是北京有名的风景点。因为是远眺,看得不很清楚,所以说“隐隐约约能够望见”。第五自然段重点介绍了围着昆明湖的长长的堤岸、式样不同的石桥、湖中心的小岛。特别是那座通往湖心小岛的十七孔桥更是不同一般。这座桥的特点是桥洞多,桥栏上的石柱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姿态不一”,姿势、神态都不一样。上百根石柱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共544只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仅仅相同的”。说明雕刻狮子的技艺多么高超。句中的“也”字与第二自然段中的“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相呼应。细细观赏这些景

5、物,真是一种美的享受,会感到我国古代的绘画、雕刻艺术真是了不起。颐和园的景点很多,而且各有特色。课文只重点介绍了几处。联系全文内容,最后一段概括了“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完”。通过这个句展开想象,使我们对颐和园这个美丽的大公园有更深的感受,也一定会由衷地赞美祖国园林艺术的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能。写作方法 课文采用总分总的写作方法,结尾与开头相呼应,使文章前后衔接,连成一体。主体部分则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按不同的观察点,写出了景物有不同特色,所以文章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教材重点 第二到第四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所写景物构成了颐和园的整体景色,显示了颐和园美而大的特点,同时这部分的课

6、文具体反映了作者的观察方法和理解事物、描写景物的方法,是学生学习观察和描述静态事物的范例。教学时,要着重指导学生理解语句的意思,注意语句之间的联系,使学生透过语句的意思去理解景物的特点,抓住语句联系,体会作者观察和描述的方法。教材难点体会围绕中心实行表达的方法。教学疑点全文除了按游览顺序描写外,在每个自然段中也存有自己的顺序。描写佛香阁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在万寿山顶按从近到远的顺序,描写昆明湖按从中间到四周的顺序,描写手法各不相同,既突出了重点景物的特点,又不让人感到重复、单调。二、教学建议1学习这篇课文,首先要弄清楚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文中所写的几个主要景点的方位。预习中提出的要求和思考,练习1

7、安排的填空,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做第一个思考题,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2理解课文内容着重于理解几个景点的特点,要抓住最能表现特点的重点词句,然后展开想象,使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景物在头脑中浮现出画面,仿佛身临其境。思考、练习2“简要说说下列景点的主要特点”,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长廊:可以引导学生从“美”字入手,找出长廊的各种美、形状美,“一眼望不到头”;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艺术美“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环境美“开满了花木”;心情美“神清气爽”。综合了各种美的长廊最大的特点就是美。佛香阁:要让学生抓住“八角宝

8、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等语句。体会佛香阁巍峨壮丽、建造精美的特点。站在佛香阁半山腰看以观察顺序为主,有三个观察点向下、向前、向东看。昆明湖:可以通过“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等语句体会从高处遥望,昆明湖平静幽美的特点。通过“长长的堤岸”、“式样不同的石桥”、“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岛上一片葱绿”等语句体会昆明湖岸边和湖心岛的景色特点:桥多,树多,风景别致。十七孔桥:可以通过“十七个桥洞上百根石柱上都雕刻着小狮子”,体会十七孔桥桥洞多,石柱上的狮子多,姿态不一的特点。3进行本篇课文的教学,要

9、继续练习概括课文中心思想,还可以在理解颐和园每个景点主要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还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来表达的,为以后学习写文章要有中心这一读写例话积累感性材料。4颐和园的景色很美,课文的语言文字也很美,要让学生多读。在反复有感性地朗读中加深理解,读出味道,受到景色美和语言美的感染熏陶。5本课应注重的字词生字中的“颐”读y0,不要读成y;左半部“韊”不要写成“臣”或“巨”。“栽”和“葱”是平舌音,“爽”和“朱”是翘舌音,要读准。“栽”右下边是“木”,注意同“截”“裁”的区别。“廊”里边是“郎”不是“朗”。“葱”中间不能写成“勿”,“眺”左边是“目”,不是“日”。注意提醒学生注意,不要

10、写错。“葱郁”、“掩映”、“朱红”、“远眺”、“神清气爽”、“姿态不一”等词语要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背景材料】颐和园:我国名园之一。在北京西郊,1151年改为金完颜亮的行宫。原名“好山园”。清乾隆时又改建,又名“清漪园”。清朝慈禧太后执政后,为把它作为避暑游乐之地,竟移用海军军费,重加修建并改称“颐和园”。曾先后遭遇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侵入破坏。面积约为3.4平方公里。园内各种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以万寿山为中心,前山有长廊、排云殿、佛香阁、智慧海等著名建筑。面临昆明湖,点缀着清晏舫(石舫)、十七孔桥和知春亭。后山苍林修竹,曲径通幽,景物多变,有江南园林式的谐趣园,小巧玲珑,

11、别具一格。颐和园以西山、玉泉山等景物为陪衬,形成了“景外有景、园外有园”的布局,是我国造园技术与艺术的结晶。三、素质教学目标德育目标 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趣的陶冶。能力目标 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并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表达的。知识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理解颐和园主要景点的美丽景色。五、教具准备电化教学软件、光盘、实物投影仪、古筝曲磁带、生字卡片。六、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七、教学时间两课时。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1指名读七组的“导读”。板书:7颐和园。2提问:颐和园在什么地方?(在北京西郊)预习了

12、课文,记住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学生自由发言,能说几个就说几个,互相补充)。3用生字生词卡检查生字读音,指导读准平舌音(栽z1i,葱c#ng)翘舌音(朱zh&),前鼻音(殿di4n),后鼻音(廊l2ng爽shu3ng葱c#ng)。4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二)初步理解课文1提出要求:默读课文,弄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颐和园主要景点的方位;默读课文后做“思考、练习1”的填空题。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3检查交流(1)请学生讲说自己是怎么填写的。(2)指名将填写的几个句子连起来读一读。4讨论分段,并指导

13、概括段意。(三)学习词语1指导分段朗读2提出词语,讨论词义(1)讲解词义琉璃瓦、横槛、宫殿、画舫。(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清爽:清洁,凉爽。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葱绿:(草木)青翠。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形态各异:形状各不相同。(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五)布置作业1抄写课后习题4规定的词语。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哪儿吗?(颐和园)谁去过颐和园,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又大又美)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游览这又大又美的颐和园。(板书:颐和园)启发原有认知导入(二)讲授新课本段充分利

14、用电化教学(电化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颐和园的美有初步认识,通过视觉、感觉加深印象。)1讲读第一自然段(出示光碟录像)请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想一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在屏幕上出示填空题。“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 )。走完长廊,就到了(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学生回答: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学生边回答边在平面图上显示箭头)。2作者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长廊,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又长又美)你从哪句话看出了长廊的美,说一说?(1)长廊的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长廊上有红有绿十分美丽。(2)长廊的形状美,“长

15、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像一条长龙卧在万寿山脚下。(3)长廊上的画美,“每一间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画”这些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4)长廊周围的风景美,“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一句写出了长廊两边鲜花盛开,五彩缤纷就像一条鲜花铺成的小路。(5)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十分舒畅。(配合学生的讲解,共讨论了六幅图片在屏幕上展示,扩展书本的内容,让学生通过直观的优美图片,体会长廊的特点)。3小结:这一段描写了长廊的颜色、形状、画、花、游人的心情等几方面的美,突出了长廊的精致美观,以及那些创造者的高超技艺。4指导朗读(1)谁愿

16、意带领大家去游览一下著名的长廊,通过你的朗读,让同学们体会到长廊的美。(放古筝曲配乐)目的是在悠扬的乐曲中把学生带到如画的环境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各种感观参加学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回顾投影彩图)。(2)教师评议,再指名朗读,找同学评议。(三)讲读第三段(回顾投影彩图)(本段继续使用电教手段,设计图片,分别为佛香阁,远眺全景,全段注重通过对重点词语的解释,体会句子含义,抓住事物特点,以学生讲解为主,教师从中辅助,因本段文字写的景物较多,不明显,除电教手段外,还要进行讲解)。1作者走完长廊,又来到了哪里?(万寿山投影显示教学软件)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什么?请同学看图回答。(佛香阁

17、、排云殿)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万寿山雄伟壮丽,佛香阁巍峨壮观,排云殿金碧辉煌。)(1)“耸立”指高高的直立,这个词说明了佛香阁巍峨雄伟。(2)“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亮”表现了佛香阁的建造气势恢弘。(3)“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现了佛香阁的造型精巧。(4)“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说明排云殿很多,“金碧辉煌”指宫殿十分雄伟,像一朵朵金光闪闪的云排列在佛香阁下面。(学生边讲解边练习朗读,要求读的时候,能充分展示出在万寿山脚下所感觉到的那种壮美气势。教师给予评议和指导。)2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万寿山的这种美?(第四自然段)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画下来。(出示本段文字的投影,看

18、句子讲解)(1)“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万寿山很高,站在半山腰就可以看到大半景色。这里的“大半景色”指的是山前的景色,因为作者的观察点是在佛香阁前面,所以后山的景色看不到。(2)“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山很高,从半山腰望去能看到掩映在绿树中的屋顶和红红的宫墙。(3)“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句话也体现了万寿山的高大,向前望,美丽宽阔的昆明湖变成了一面镜子,一块碧玉。(4)“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由于山高离得很远,所以看不到静静的湖面上浅浅的波纹。(5)“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这一句更加说明了万寿山的高,站在半山能望见城里的景物。3指导朗读(1)指名读,注意重点词要读出重音。例如“大半”、“静”、“绿”、“一点儿”等。(2)教师评议,找学生练读。(3)齐读第三段,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4小结:这一段描写了作者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半山腰所见的景物,突出了万寿山雄伟壮丽的特点。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来到了哪里?(四)自学第四段(本段采用以读带讲的方法,让学生自读、练读、比读,读得好了就说明体会得深了,以检查取得的结果,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的情况,训练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