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朱).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279788 上传时间:2021-02-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朱).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朱).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朱).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朱).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朱).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朱).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枣阳市南城中心小学 张晓敏 朱明霞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应试教育把学生当成容器,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培养的是“听话”的儿童。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改变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由讲解说教者而转化为学生主动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对于课堂上各种信息的接收,并不是照相一样复印下来,而是一个主动构建认知结构的过程,那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我认为主要是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把课堂教学当作自己参与的一项活动,在活动中感受知识、吸收知识、发展自我

2、能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一些体会。一、让学生切身感受。感受知识的需要,利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一个新、奇的问题情境,是唤起学生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最佳手段。如:我在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一上课,我高兴地向学生宣布一条好消息:“校长要在我校前场空地上建造几个小花坛,花坛设计什么样子,请同学们出谋划策,帮校长设计出几个平面图形出来”。学生们立马被这一消息所振奋,很快拿出纸和笔画出了各种平面图形。我抓住时机,紧接着问:“哪些平面图形是我们已学过的?”学生们纷纷答出了已学的平面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我又

3、问:“建造的花坛有多大?你能算出各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中吗?”接着我引着学生围绕着“周长”和“面积”进入了复习。学生们思维积极,反应强烈,真正地成为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二、让学生亲手操作。动手操作和观察活动最易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习变成精神的追求。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让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建立牢固的形象。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节中,首先让学生各自准备一个圆形纸片,让学生任意对折几次,小组观察折痕并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会争相说出“所有折痕都相交于一点”(即圆心),我再让学生拿出刻度尺量一量:折痕的长度和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再讨论:你又发现

4、了什么?学生们情绪高涨,讨论热烈,在各组讨论的基础上,老师指点出“直径”、“半径”及其关系,并让学生在自己的圆形纸片上画出“直径”和“半径”再测量验证一下结论,会加深学生对“直径”、“半径”及其关系的认识。经过动手操作,观察体验、讨论总结这一系列的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及内在联系牢固清晰地刻印在学生的大脑中。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三、让学生自由发言。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堂上既可以教师提问,学生答,也可以学生提问,教师和学生答,多向交流既可以

5、面向个体,也可以面向学习小组。如:在“圆的认识”一节里,我让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的每个学生都说出自己的发现,然后再由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将本组比较全面的答案说给全班学生听,全班同学可继续接着说,或纠正、或补充。在学习“圆的画法”时,我让学生各自拿出自己的圆形纸片,相互说说是怎么把圆画出来的。通过说和听,学生就学会了几种圆的画法,再让学生自己选出较准确的画法用圆规画圆,并说出理由。让学生在学中去说,在说中去学,孩子们体验的是一种主动学习的快乐。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们的“争论”,这也是学生自由发言的另一种形式。有时就某一问题,大家可以大声争论,也可交头接耳,有时还可由某同学反问对方同学质疑,促其和

6、全班同学反思问题,使其逐渐学会抓住问题的关键去思考,去争论,让问题愈辨愈清。对于学生的争论,我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适时点拨,当有学生说错或说得不妥贴,我也首先给予肯定而不是责难,然后予以纠正。如:在教学“圆柱、圆锥体积”部分时,我出了这样一题:“体积和底面积都相等的圆柱和圆锥,圆锥高是圆柱高的()。”此题一出,学生们都陷入了沉思,稍过一会儿,我让他们四人一小组讨论,各自说出自己的结论,并说明理由,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有说“圆锥高是圆柱高的()”时,立即有学生反驳说“圆锥高是圆柱高的(3倍)”,学生们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我提出“若圆柱和圆锥底面积、高都相等,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多少?”学生争着答道“”,那要想圆锥和圆柱体积相等(底面积不变),圆锥的高做如何变化?圆锥高是扩大还是减少?,“扩大”学生们齐声说,“扩大多少?”我穷追不舍,“是圆柱高的3倍,”经过激烈的争论和我适时的点拨学生们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同时也在彼此的交流中激活了思维,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把学习当成一项愉快的任务,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2004年5月10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