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水”的概念及水病的治则效果分析.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283085 上传时间:2021-02-1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水”的概念及水病的治则效果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医学“水”的概念及水病的治则效果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医学“水”的概念及水病的治则效果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学“水”的概念及水病的治则效果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水”的概念及水病的治则效果分析.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医学“水”的概念及水病的治则效果分析随着利水中药在现代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如高血压、肺心病、肾病、肝炎、肝硬化、肺水肿及哮喘等,使梳理总结中医学概念的水;、水病;及水病;相关治疗方案变得更为重要。笔者通过中医古籍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检索平台,对中医学水;及水病;进行系统化整理,总结了其古今概念的沿革,并通过症-病-治则-中药;模式,进一步理清利水中药的合理使用方案。1 中医对水;的论述1.1 生理之水中医理论中关于水;的概念,内涵丰富,种类繁多。通过对中医古籍文献的归纳总结,笔者认为水为形象,饮食所用,质较气重,位在气下土上,性湿寒、味淡、无色;津液为抽象,是水的化生,其中清者为

2、津;,随气而行,流动性大,充皮肤,可从腠理发泄,浊者为液;,流而不行;,以液态方式为其生理常态,所处位置固定。笔者试将人体内的水;分为流质水(排出的形式)和黏滞水(留存的形式)。流质水包括汗液、泪液、唾液、尿液、乳汁、经水等,并非皆水中糟粕排出体外,也可布散于皮肤、肌肉和孔窍等部位,能渗入血脉,滋润脏腑;黏滞水包括血液、精液、胃液、肠液、关节液、骨髓等,通过中焦的作用,输化各种形态,多在骨、脑、脏腑组织。流质水与黏滞水之间无界限,在一定情况下可相互流动转化。津液随人体气化而异名,即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谓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又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以及

3、医学心悟-妇人门-胎漏中女人之血,无孕时,则为经水;有孕时,则聚之以养胎,蓄之为乳汁;,以上均可视为流质水。而肾者水藏,主津液;(素问-逆调论篇)、津液调和,变化而赤为血;(灵枢-痈疽)、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灵枢-五癃津液别)、饮食饱甚,汗出于胃;(素问-经脉别论篇),以及医学指要-藏府总论提到的大肠液;、小肠液;均为黏滞水。1.2 水液代谢灵枢-决气认为水液运行若雾露之溉;。水液在体内的转输、布散应是通过经脉运行全身,涵盖了血管、淋巴管等。人体内而五脏,外而肌肤、七窍、关节等全身各个部位细胞内、细胞外,其水液的分布是动态平衡的【1】。水在脏腑间以降

4、浊;为驱动,缘于升清;布散周身,浊中之清;蒸腾气化,清中之浊;化而为湿。虽然中医学所指的五脏与西医的器官定义不同,但中西医在水的吸收和排泄途径方面认识则基本一致。如西医学另辟代谢内生水;糖分解代谢产生水和二氧化碳,这与中医学有关脾的运化、肺的宣发肃降和肾的蒸腾气化理论如出一辙。水谷精微于三焦行走有道,先有素问-经脉别论篇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后有清代邹澎本经疏证水者,节制于肺,输引于脾,敷布于肾,通调于三焦、膀胱;,清晰勾勒出水液运行在各脏腑中的路线,阐明水液在各脏腑之间的运化规律,即上制中-化中-中制下-下奉中-中奉上【2】,心肺治节脏腑,脾

5、、胃、肝、胆泌别清浊,引水行肾,输出膀胱,肾气化腾供养脾肺。1.3 病理之水及水病凡人体内生化、分泌和排泄流通的液体,皆为水;之列。此水可从生理以化精,具营养、濡润及运输等功能;亦可因病理而化浊,则成损伤、侵害、阻滞人体之邪。然水即气也,水聚则气生,气化则水注;(类经-疾病类)。水中有气,则为正常水液而能周转运化;水中无气,则聚而成病理之水,如素问-阴阳别论篇所谓三阴结,谓之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水去呕止;所言之水;亦为病水。病水的形成多由脏腑阳气虚衰,功能不足,代谢失调而产生,又因水性阴寒、凝聚、沉降,故有水为阴邪;之说【3】。柯韵伯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辨水有阴阳之别,罗东逸

6、名医汇萃则有真客之分,但总属病水。一般认为,湿聚为水,水停成饮,饮凝成痰,四者均为水液不归正化,停积而成,其中饮清澈,痰稠浊,湿无形,水有形。那么,假定水饮为流质水的病理状态,痰湿为黏滞水的病理状态。流质水喜停于体内某些间隙部位,如胸胁、肠胃等处,多为肿胀,内包大量液体;而黏滞水流动不畅,常聚于体内通路堵塞管道,如淋巴、血管等处,多为硬包,致组织异常增生。病理状态下的水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正如生理状态下的交叉转换。2 水病及其辨治2.1 水病概况水肿之病首载于内经,皆以具体症状出现,如素问-水热穴论篇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此水

7、肿;与喘呼;、不得卧;皆为症状。伤寒论除与金匮要略中相同的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这些病种外,还有如结胸、奔豚这类独有的水病。后世水病名称则发展众多,如肾风、水胀、溢饮、涌水、十水等,通称为水肿;。这些名词皆可视为水病;的不同种类,而水病;二字则总括诸症,当为病名。中医学的水病并非单指可见水肿之病,而是一个广泛的病理概念,由五脏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津液不归正化所形成。狭义水病是指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水液生化输布失常,致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停蓄胸腹,出现头面、眼睑、四肢乃至全身浮肿、胸腹腔积水的一类病证,被称为水肿;、水胀;等。而中医学的水病诸证涵盖甚广,涉及西医学肾脏、肝脏、心脏、营养代

8、谢、内分泌等多个系统的疾病。如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营养不良、贫血、维生素B1缺乏症、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等。2.2 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体内之水在脏腑阳气的气化作用下,以气的形式得以代谢。水得阳,则能为正常水液宜运化;气得阴,则多停留于中积滞成病理之水。纵览历代文献中有关水液疾病的病因病机,大致有外感六淫、水渍妄行、饮食失节、疮毒归内、瘀血阻滞、久病劳损等因素,但也可能与先天禀赋有密切关系。2.3 治则与治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提出了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治疗原则。从整体出发,通过辨证施治而确立的治则与治法,就是要针对阴阳失调而确

9、定调整阴阳之法,使其达到阴平阳秘;之态。调节阴阳是治疗一切疾病的总纲,推而论之,调节水湿是治疗一切水病的总纲。素问-汤液醪醴论篇认为水肿治疗当平治于权衡;、疏涤五藏;、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唐宋之前,水肿多从实治,概用泻法;宋之后,或清热解毒,或活血利水,或理气化水,并重视补益脾肾。基于此,笔者认为,水病当治水,利水;二字可囊括水病诸多治法,足以达到使阴阳协调,行气如意,水肿自消。利水之法有泻下利水法、平肝利水法、化湿利水、活血利水、温阳利水、补气利水、滋阴利水、健脾利水及淡渗利水等。泻下利水多用大黄、葶苈子、大戟、甘遂等消痞行水、泄热荡实;平肝利水常选丹参、蒺藜、罗布麻、地龙等通利

10、;化湿利水当酌加路路通、桑枝、厚朴、黄柏等解肌散水、清泄郁热;活血利水用泽兰、桂心、赤芍、益母草等(医门法律-胀病诸方);温阳利水可选用麻黄、附子、淫羊藿、生姜等通阳散寒(素问-汤液醪醴论篇);补气利水可依医学衷中参西录用黄芪、知母,即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所言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滋阴利水惯用玄参、生地黄、石斛、麦冬等;健脾利水、通阳化气常用防己、桂枝、白术等;淡渗利水、化浊降逆可用茯苓、猪苓、泽泻。3 结语通过对古医籍文献的系统总结,力求完整将历代医家对水液疾病;的治疗方案进行细致概括,为利水中药的合理使用奠定一定的基础,为临床准确使用利水中药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以症-病-治则-中药;的总结模式,使传统的中医概念与现代疾病之间得以建立良好沟通的桥梁,使中医学概念得以丰富和发展,并为今后的中医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文献:【1】 衡先培,马丽.金水相生学说浅析.河南中医,1998,18(1):16.【2】 刘志杰.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