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的上课记.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283288 上传时间:2021-02-1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0.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980年代的上课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1980年代的上课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1980年代的上课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980年代的上课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80年代的上课记.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980年代的上课记 王小妮是“*”后首批大学生,也是诗人。七年前,她去海南大学任教。其间,她细致地观察改革开放后出生的这一代大学生,并写了一本名为上课记的书。与当今相比,30年前的大学校园中有哪些相似或不同的细节? 1982年1月我大学毕业,到今年刚好30年。人们给1980年代披戴太多光环了,它的代名词似乎就是理想主义,真实具体的日子往往和后来的传说不一致。曾经在微博上看到一句话说得不错:“不是那个年代多好,而是那个时候你年轻。”1.学生构成和今天大学里的90后相比,被叫做“77级”的和以后的大约三届大学生在年龄和各自经历上差距很大。有大清早起来拉着孩子,父子俩一起上学的,爸爸送了儿子读本校

2、子弟小学后,自己去上课;有原中学老师和自己教的学生同时考上大学的,走廊里碰见同学还改不了口继续喊老师。16岁直接从中学考进大学的和33岁已经结婚生子的,忽然坐进了同一间教室,知识见识的积淀当然很不同。我保留了1977年底高考的一份“史地考卷”的草稿纸,一个题目是:按中国历史的年代,排列出汉、晋、明、宋、唐、清、元各朝代的正确顺序。还有一个题目是:写出与中国接壤的邻国。如此简单的题目在我参加考试的乡村考场照样难得住人,考试已经结束了,还有人跑回去改考卷。如此简单的考卷还是在500万考生中选出了20多万进入大学,可见“*”十年对教育的毁坏。记得一位老师在第一课上说:将来,就在你们中间,有些同学的水

3、平足够给另外一些同学上课。别看今天都坐在下面,其实有些人连做另一些人的学生都不配。可能是这说法很耸动,被我记住了。时隔30年看,他的观念真有穿透力,说得真对。2.逃课逃课是大学生活的重要部分,并不用被谁告知提醒启示,懵懵懂懂的自由意志自然都会悟到。哪里有不逃课的大学?那时候没有点名,老师多不整蛊学生。写过“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军歌的作者公木先生的课大概叫“毛泽东文艺思想”,全班80人有一次只去了3个,老先生照讲。他去日本访问回来的课没讲稿,居然没讲毛泽东,兴奋地给我们讲他在日本的见闻,如自行车不上锁等等,很让他感慨。公木先生一次讲到毛泽东,流了眼泪,是他独自流泪,下面的学生都没有入

4、情景,没人被他感染,只有先生自己流自己的眼泪,也许是想到他的青春年华吧。逃课干吗?那时候多是自己看书或者睡觉。没有逛街的,街上什么也没有,顶多有片小树林,供谈爱情的专用,很少其他课余活动。有段时间忽然兴跳舞,吃过晚饭,移开餐桌,学交谊舞,参与的人不多,还是跑图书馆的多。也有老师以印象判定学生,是否因为逃课被惩罚我不知道,但是知道有老师故意给出89分,不让某同学的期末考试得优秀。老师整蛊学生在我们中国是有传统的。3.读书有人诟病现在的年轻人不读书,似乎1980年代才是阅读的年代。但我感觉那实在是因为多年不能接触到书而心态异变,人人都去仰慕,去图书馆一抱就抱回一大摞,就是在那时候,我学会了一目十行

5、,现在我对学生也介绍一目十行的经验,快速浏览,不喜欢的书马上放弃。不是具体的哪一本书,是书的普遍长久的匮乏,形成了对书籍的仰望的态度,让人觉得不读书是可耻的。所以,至今我同学圈子中还在讲一个典故:一人在男生宿舍捧读中,扣下正看的书去上厕所,同宿舍人认定他看书只是装装样子,于是直接翻过去很多页码再反扣好,他回来拿起书接着读,一屋子的爆笑。可见读书有真有假,有读进了脑子有读进了肚子的,不可一概而论。4.吃货我的学生们自称“吃货”,中午一下课,几乎夺门而走。因为扩招合并,学生太多,打饭排长龙。开始我心里感觉叫他们“吃货”真准确,说起吃比说起书还来劲。学校南门的小吃摊简直让她们乐不可支,有同学本来和我

6、短信谈海子的,忽然发来一条说:吃上热乎乎的面就什么都忘了。当时我有失望,可是,静下来回想那时候的我们,课上到中午,那个饿啊。逃课的自然有优势,先跑到位于地下室的食堂大门前,边踢边学当时的苏联电影台词喊:“小姐们都饿昏过去了!”大门一开蜂拥而入,大一时候食堂是供给制,囚徒一样排队,等待师傅扣一勺饭一勺菜,没有选择。每个星期六中午,食堂大门口人最多,敲着各自的搪瓷碗,等待例行节目肉包子,那足以让当年的“吃货们”失明失聪失去全部仪态的肉包子。现在,只要我的同学聚会,说到星期六的肉包子,还总会有人感叹那无可比拟的香。5.爱情现在的大学满校园的情侣,包括同性也不避讳。而80年代初,虽然学生普遍大龄,却不

7、许谈恋爱,曾经有过几个女生被辅导员喊去谈话说,谈恋爱的不能在一起,有人出来说,不在一起的恋爱怎么谈?和现在的文科生很不同的是,我的班级80个同学,16个女生。和今天的学生比例差不多,只是要倒过来,现在的女生比例大大超过男生。那个时代有为的男生更追逐文学。6.资讯一个严密封闭的社会刚刚打开一角,什么都在半遮半掩中。在校图书馆向老师借左拉的萌芽,胖胖的女老师总是说:那是自然主义作品,不能外借的。越是没法看到萌芽,越是感觉看了它肯定很震撼很受益。毕业后多次在书店里看见萌芽,精装本都有了,顶多看一眼那两个视觉上轻盈俏丽的字,再没想过去翻它买它。忽然的开放,使得大量的西方译著应接不暇,现在我还保留着当时

8、的外国文艺、世界电影、连环画报之类,它们窝藏在书架的永远不动的位置,相当于今天的文档备份。7.质疑80年代,人人都从禁锢中刚出来,但是质疑是人的本性,也成了少数人一生的坚持。我的一个同学在毕业论文中质疑了一个散文大家,辅导老师不同意他的观点,沟通后各不相让,最后老师给这个毕业论文打分不及格,但我的同学并没因此而修正改变自己的观点。毕业多年后,听说那老师后来向这位同学道歉,承认自己的学术观念老化僵固。8.价值观十年没上讲台的老师们,第一年上课多紧张,年老的怕说错话,年轻的从没讲过课。找不到英语老师就开了日语课,而我们的日语老师听说是讲俄语的,大家笑他的口音是大阪口音。*的余威仍在,刚入学时候,老

9、师们还似乎怕学生揭发检举,谦恭得很。坐了四年的大学板凳,没有任何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告诉他的学生:你要保持住你本来透明的品质,它值得你保持终生!教师还是负责他的那门课程,但有个讲古代汉语的老师,讲司马迁报任安书时的入心,让人记忆深刻。都是成年的人了,各自经历造诣境界都不同,受到的感召,学到的东西自然不同。我写过一篇文章同也不同,学也不学,说的就是这种不同。我也写过一首诗,叫“许许多多的孩子”,它的想法在北师大教师宿舍楼里出现,我给我同学的儿子洗手时候的感觉。那是筒子楼的公用的水房,抓着孩子肉呼呼的小手,我想,一个人真应当有许许多多的孩子,带他们长大,看他们干干净净地成为人。“美国花”有个从湖南来的

10、女生,她的父母都在广东打工,工厂生产塑料花。来上大学前,她去看父母,也做了一段短期工。只读过小学的母亲总是说她做的是“美国花”,仔细问过,女生才知道母亲一直都把“玫瑰花”读成“美国花”。母亲不知道玫瑰花是什么样子,她知道每天做的就是“美国花”。关于未来课上读了食指诗歌“相信未来”的一个中午,有个女生随我离开教学楼。她问我:老师你相信未来吗?我得实话实说,我说:我不信。她说:我信,我什么也没有,只有拼未来。学分没有细写那个不来上课,又专门等在教师门口,下课铃一响就出现,想通过跟老师聊几句好话就获得学分的女生。好几次看见她顶着出去的人流想进教室,一看见我,马上露出笑脸,她得多累。大学的价格我们的学

11、生多数不知道有那场演讲比赛,一上课,我先请他们算算28.51192的结果,几个人同时拿出手机报结果:57.0238。这个数字不绝对准,各专业学费不同,但这大约就是他们来上一次课的价格。我把它写在黑板上。下面是感叹:坐在这儿一动不动两小时,就消费了57块多人民币,一天要是8节课就是400多,真是一算吓一跳。看法十个人一组,热烈地讨论了一节课,开始发表看法了,居然有人想到,让许三观带上儿子去卖血:“反正不是自己的儿子。”而小说里,这个时候的一乐才九岁。还有人想到让许三观的妻子去做妓女:“干这个来钱比卖血还要快。”凭什么学生作业:我在海口给一个10岁的女孩做家教,有人来给他们家修微波炉,她妈妈给了那人一瓶牛奶,那人修完微波炉没有要牛奶,女孩问她妈妈:凭什么要把牛奶给他?她用的是:凭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