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外来老人社区融入调查.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304509 上传时间:2021-02-1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外来老人社区融入调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城市外来老人社区融入调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城市外来老人社区融入调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城市外来老人社区融入调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城市外来老人社区融入调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外来老人社区融入调查.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城市外来老人社区融入调查一、研究背景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口流动性增大以及我国家庭结构和养老方式等的变化,我国老年流动人口将越来越多。改革开放政策推行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迅速,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成为流动人口;。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达到2.6亿,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长81.03%。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趋势研究表明,随着迁居批次的升高,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例不断下降,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口逐渐成为迁居人口的主体。很多老人跟随子女到异地生活,帮子女带

2、孩子、做家务等,形成外来老人;群体。外来老人是指那些现居住在新城市半年以上但其户口登记不在新城市的60岁以上人口;。近年来,外来老人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一些社区和机构逐渐把这部分外来老人纳入到服务对象的范畴,不再仅限于本地居民。但是,还有很多社区并没有重视这一群体的特殊性,甚至把他们排除在享受服务和福利范围之外。通过对外来老人的问卷调查及访谈中发现,外来老人目前在社区融入中存在文化融入、生活习惯融入与心理融入的困难,社区也忽视外来老人的社区融入问题。因此,希望通过提出相应的对策来加强外来老人的社区融入度,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享受晚年生活。二、外来老人社区融入现状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

3、经济的迅速发展,求学者毕业后选择在城市中生活发展,外出打工者选择在城市定居发展,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老人迁入子女所在城市居住。结合笔者个人学习生活经历以及开展的调查研究为立足点,此次调查研究对象为南充市顺庆区辖区内的外来老人,对100位外来老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及访谈,针对这些外来老人在新环境的生活状况和社区融入情况展开调查。(一)调查样本基本情况。根据调查得到以下结论:(1)大部分外来老人的年纪较轻,且大多集中在6069岁之间;(2)外来老人中大部分文化程度较低,且多集中在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3)外来老人群体中来自外省市城镇的老人占较大比例;(4)从外来老人婚姻状况看,以老年夫妇共同迁移为

4、主。(表1)(二)外来老人社区融入现状1、社区生活融入现状。在调查中发现,外来老年人的生活现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根据调查研究显示,多数外来人口的社会交往存在内卷化和封闭性,即交往对象仍然是以血缘和地缘为主体的初级社会群。外来老年人的交往对象大多为亲属及同乡人,很少与社区内的其他人有接触;(2)外来老人在社区活动、选举等社区参与度方面远远低于所在城市老人的参与度。调查中,有84%的被调查外来老人几乎不参加社区文体娱乐活动,社区参与度较低;(3)外来老人对新社区的环境、生活习惯和方式等不适应。据调查了解到,有较多外来老年人由于长期不和新社区居民接触,封闭的待在家里,导致他们对新社区的各种设施

5、都不了解。由于和家人及同乡人接触的较多,因此对新社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也不能适应。2、心理状况融入现状。根据调查发现,外来老人心理融入状况不容乐观,他们对新社区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弱。(1)身份认同存在问题。外来老人排斥融入社区,心理上不认同自己是新社区的一员。在调查中,较多外来老人认为自己是外地人而排斥谈论社区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有88%的外来老年人认为自己不属于新社区的一员,认为新社区的各种活动与福利都与他们无关;(2)调查中了解到,一部分外来老人把社区视为暂时居住场所。他们认为在新社区住的时间不会太久,也有一部分外来老人由于文化程度、个人经历或是传统思想限制,不能适应新社区没有熟人的生活

6、,导致回老家念头强烈;(3)由于外来老人的福利水平目前还不能完全与本地居民一致,导致有些外来老人对新社区存在不满,影响对新社区的心理接受进程。三、外来老人社区融入困难原因分析据调查,影响老年人社区融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个人性格特质。在访谈中发现,有些外来老人很健谈,也很开朗,愿意配合调查,也能很好地与初次见面的调查成员交流,这类老年人在社区融入中较为主动,他们在刚到社区的几天就会先熟悉社区环境,之后会主动与社区内其他老人进行交流;另一类外来老人则相反,他们呆在家里,帮忙做家务、带孩子,对社区环境比较陌生,这类老人的社区参与度非常低。外来老人不同的性格特质,其参与社区活动、适应社区环境

7、、了解社区文化的主动性程度不同,因而社区融入的积极性也不同,社区融入度也有较大差异。(二)家庭环境氛围。调查发现,家庭中有孙儿辈的外来老人,与社区内其他老人接触少,主要时间与精力都放在照顾孙子孙女,没有时间参加社区活动。外来老人很大一部分是与子女居住,子女的态度将对外来老人的社区融入产生很大影响。外来老人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如果子女能帮助老人适应新环境,比如带父母熟悉社区周围环境,给她们说明一些当地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等,将有利于老人对新环境的心理认同;反之,如果子女太忙而忽略了刚迁移过来的老人,或者希望老人多留在家中不要在陌生的环境里走动,将阻碍老人对社区的适应,因此家庭环境氛围影响老人走出

8、家门、融入社区的可能性。(三)语言障碍。语言是沟通交流的前提,一些来自省外的老年人,不会当地的方言,再加上老人学历水平大多为小学,普通话也不流利,导致语言不通,极大地阻碍了与新社区人员的交流。调查中,有22%的外来老人来自省外,听不懂当地方言,而当地老人也几乎不用普通话交流。这部分老人交流对象多为子女及老伴,很少有其他交流对象。由此可见,语言不通极大地阻碍了外来老人的社区融入。(四)社区支持系统薄弱。外来老人社区支持薄弱,隔离现象存在。一般来说,作为社会个体的我们可以从自身熟悉的环境周围,比如家庭成员、亲戚、邻里、同事和团体组织上获得精神上、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但由于外来老人离幵家乡,原来的邻

9、里、熟人关系和能提供的社会支持不在新城市中,老人自身对社会消极地评价以及城市居民的难以接纳致使外来老人难以建立新的支持网络,只能依靠有限的血缘、地缘关系等提供部分社会支持。据调查发现,社区工作者对外来老人关注较少,也没有统计他们的相关信息,给予应有的关心。而社区本地居民也很少会主动与外来老人交流、结伴出行,缺少社区帮助和支持,使得外来老人社区融入更加困难。(五)制度性障碍。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管理条例在1958年正式实施。户籍制度的初衷是由于社会控制和管理的需要,而由户籍制度衍生的各种福利制度,如城市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等,都是以户口为标准,进行不同的制度安排,由此而将平等

10、的社会成员分割为不同级别。制度因素构建的身份标签成为主流社会公开的话语,全社会认可、接受并根深蒂固。长期依据地域为载体形成的各种地域文化,构成特有的中国式;社会状态。在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学术研究中,普遍认为制度性障碍因素是流动人口至今未能融入到城市社会的主要原因,学术界普遍呼吁要变革包括户籍在内的种种阻碍流动人口融入的制度性因素。而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外来老人反映,户口限制了他们在新社区享受福利与待遇的权利。四、加强外来老人社区融入度的对策外来老人的不断增多给社区管理带来困难,如何加强外来老人的社区融入度,关乎家庭、社区甚至社会的稳定。笔者主要从社区、家庭及个人层面探索加强外来老人社区融入度对策

11、。(一)营造关爱外来老人的社会道德环境。社区方面应营造关心外来老人的社会道德环境,减少外来老人的孤独感和社会隔离感,消除一切形式的对外来老人的忽视。社区应通过宣传,改变社区居民对新居民的认识,使得居民认识到新居民的到来是伴随着我国工业化、社会化进程的一种必然现象。引导社区居民接受新事物,形成一种友善、关爱的社区文化环境。在社区服务中重视助人自助;社会工作核心思想的灌输,采用宣传、引导、谈话、组织活动、郊游等方式,可以到高校招募志愿者,组织志愿者进入社区帮助老人,与老人沟通,或者组织志愿者和老人一同参与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提升老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多种方式结合,让老人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外

12、来老人的城市融入在源头上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社区在福利和保障方面,应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外来老人,逐渐给予他们与本地居民一样的待遇。(二)重视家庭环境对外来老人社区融入中的作用。子女在老人心中的地位是其他人所替代不了的,因此应重视在老人社区融入问题中对老人子女的宣传和教育工作。社区可以对外来老人情况做详细记录,调查他们的需求,把调查收集上来的老人需求反馈给子女,给予子女在促进老人社区融入的建议。社区工作者可以定期回访老人子女与老人沟通和照顾老人的情况,子女也可以从自身角度为社区工作者提供相关信息反馈。对于工作比较忙没有时间照顾老人的子女,可以采用互助合作;的方式,几个家庭组成一个小组,每个星期轮

13、流由一个家庭负责与小组里的老人沟通交流。(三)增强老人自身融入意识和能力。社区应重视外来老人心理建设,多做宣传和引导,开展新社区居民的教育活动,针对外来老人在生活习惯、思想观念、文化素质、法律意识等方面的不适应,帮助他们树立乐观开朗、积极进取的心理意识,提高对新的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社区工作者应多与这些外来老人交流,逐渐消除他们认为自己是外地人的心理,与他们建立起信任,让他们觉得自己是社区一员,是同样的个体。主要参考文献:【1】张慧.随迁老人社会融入个体因素研究.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2】盛亦男.中国流动人口家庭化迁居.人口研究,2013.4.【3】朱晓军.进城农村老人社会融入社会工作介入实践研究.长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4】高春凤.融入视角下流动人口的城市社区管理.安徽农业科学,2014.【5】宋江帆.利益调整与制度变革:新居民社区融入与社会融合基于温州社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出处:合作经济与科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