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学习态度).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319830 上传时间:2021-02-1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教育(学习态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中国古代教育(学习态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教育(学习态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教育(学习态度).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教育学习态度最后说学习态度。学习的效果取决于什么?最主要的,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从哪里来?从老师哪里来。是老师通过各种规矩、习惯、体制和言传身教、自然熏陶,最后综合作用的结果。还记得我们第一天上学吗?那么兴奋,可是又有些许畏惧,因为不知道学校是个什么样子,不知道所谓读书学习是怎么回事。第一天回来,就明白了大概。有些孩子很快就讨厌上学了。不,我说的还不彻底,现在不是上小学的第一天,而是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孩子对于学习和学校的印象和态度,是上幼儿园的头几天或者第一个月形成的。什么是上学、读书和学习呢?首先就是有纪律,不能随时去玩,得听铃声。上课干什么,由老师决定。放学干什么,

2、一部分也由老师决定。学习的答案,在老师那里。跟老师说的一样,有表扬,否则,有批评惩罚。考试决定了你在学校的待遇。最重要的,老师说了(当然家长也说),上学就是为了找份好工作。幼儿园好好学,才能上好小学。上了好小学,好好学才能上好中学。上了好中学,好好学才能上好大学。上好大学,才能有好工作。有好工作,人生才能幸福。古代是怎样的呢?蒙学的第一天,教三字经或者百家姓。百家姓有多少种唱法?无穷无尽。就算先生有个大概固定的调,还是有成千上万的唱法。这个吟诵一下就明白了。先生也不是都记着自己上次怎么吟的。每次心情不同、理解不同、对象不同,吟的也不同。小朋友跟着学几次就明白了:原来没有什么定调,可以自己来。当

3、他每次去复讲唱给先生听的时候,一定和先生唱的不一样。先生只抓重点,比如不能倒字,“赵”不能唱成“找”,“钱”不能唱成“欠”,如此而已,其余就随便了,还要表扬他:真不错,比先生我唱的好听!如此一来,学习成为一种创造性活动,还是陶冶情操的审美活动,还是有趣的游戏。从第一天开始,学习就是要加入自己的理解,去和先生交流。和先生不同是正常的,正是可以和先生讨论的地方,正是复讲要做的事情。这样的一种学习态度一旦形成,您可以想象有多大的力量!整个的学习姿态都改变,一辈子的学习都改变。不是知识改变命运,也不是学习改变命运,而是学习的态度改变命运。一对一教学、复讲、在一定程度上自己决定学习进度、自己决定学习内容

4、、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这些都是互相配合的,都在养成学生的一种主动学习的态度。学习还是一种享受。古代有打手板的事。几乎每个先生都会有个手板。手板很沉。打手板是一种惩罚行为。有很多人说,打手板是有讲究的,只打左手,留着右手写字、翻书。打的是脉络,有醒脑提神的作用。这些也都是有的。但是体罚毕竟不好。我们了解的情况,其实先生是很少使用手板的,有人说从未被打过。当然也有打人成习惯的,那是坏先生,不能跟他学。那不是古代教育的典范。现在不体罚,变成冷暴力了,一样坏。批评是必要的,挫折也是必要的,惩罚也是必要的。但是要合理,就是要孩子心服口服。惩罚的目的是造成自我悔过,否则真是适得其反。悔过也是一种进步。如此

5、就没有真正的沉沦,真正的痛苦。学习本是一种人生的享受。论语开篇孔子说人生三乐,学习第一。学习是儒士的基本生活状态。学习为什么是快乐的呢?因为学的内容是圣贤之道,学而时习“之”嘛,不是学什么都快乐的,只有学圣贤之道一定是快乐的。因为圣贤之道就是提升自我,修身养性,让自己的人生幸福安详,而又能有用于天下。学习只有困惑、困难,但是没有痛苦。学习而有痛苦和厌倦,一定是偏离了圣贤之道。如此,学习态度就归结为教育态度,再归结为教育理想,教育的目的。理想有多高,学习就有多快乐,也就有多大的可能学好。古人的学习目的,治国平天下,济世安民。有了这样高远的志向,学习态度就完全不同。不是为了功名,当然更不是为了利益

6、,这样的理想,有巨大的力量。现在我们连表面上说说为国家、民族、人类做贡献,都很少了。然而这还不是最终的归宿。学习最终归宿于修身。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重读诸葛亮诫子书,可以看见这就是学习的目的吗?也就是教育的理想。教育的最终理想,是培养君子。君子,是比圣贤低一级的人,但是可以进而为圣贤。什么样才是君子?孔子有很多论述,大家都知道的。有了这个目的,济世安民才有根,成败进退才不怕。总之都立得住,过得去。不以物喜,不以

7、己悲。也才不会走偏,不会过犹不及,不会变善为恶。君子,首先是一种人生态度、世界观、生活方式,它是真诚的、健康的、积极的、快乐的、安详的、高远的、用世的、实在的。这比那些都重要,比学知识重要,比考试重要,比背经典重要,比快乐也重要。如果说还有什么是比培养君子更重要的,那只有身体的健康。安全和健康当然是第一位的。首先要活着。幼儿园也好,学校也好,首先要保证学生的安全健康。但是只活着,不是作为一个人活着,就是失败的、黑暗的人生,生不如死。所以要做君子,有光明的人生。任何教育的技巧,都不要妨碍这两个目标。基本目标:健康。终极目标:君子。如果一个行为,可以提高他的成绩,但是伤害了他对君子理想的信心,那宁

8、可不做。怎样才能牢记这一点?依靠爱,对学生的爱。好老师都是爱学生的,没有爱不可能有任何教育的成功。只要有爱,就会反思,就会调整。我们都不是完人,也不是教育家,甚至也不是君子,但是,只要有爱,就有可能,路就是通的。爱就是一切为学生着想。但当然不是一切听学生的。是为学生着想。只要如此,就不怕我们水平不够,条件有限,学生没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只要他在上学的时候,感受到了学校和老师对他的爱,他就是有希望的,有希望成为君子。这就是最后的结论:君子的理想、健康的基础、爱的教育。其余的都是技巧。当然技巧也很重要。这些不只是老师要知道的,也是家长要知道的。孔孟皆易子而教,他们是如何做家长的?是不是也符合这三点?而其中又有些技巧。本文不多谈了。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中国古代教育。希望跟大家一起讨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