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学科性与生活化的关系.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322244 上传时间:2021-02-1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处理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学科性与生活化的关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如何处理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学科性与生活化的关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处理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学科性与生活化的关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处理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学科性与生活化的关系.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如何处理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学科性与生活化的关系动态生成、自主探究、联系生活”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已经被中小学教师广泛接受和重视。实践中也出现了有些教师因一味追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处理而影响新课程改革有效实施的现象,为此,应特别注意正确处理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针对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过分强调预设与控制的弊端,新课程改革倡导生成性教学的新理念,要求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使教学在系统预设的基础上体现出灵活开放与动态生成的特点。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可能有有效的生成。那种不讲科学预设只求动

2、态生成,或者不顾即时教学情景完全按预设教案施教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当前,在有些学校的教学中存在着一种过分强调“生成性”而否认“预设性”的倾向。所谓“预设”,就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系统化设计,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在系统钻研教材内容和认真分析学生的知、情、意等实际情况,以及对以往相关教学行为结果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的规划和设想。所以,实际教学中存在的许多“机械刻板”之类的缺点恰恰正是因为教师在课前缺乏精心准备和科学的预设造成的。当然,实际教学的复杂情况是任何教师都无法事前预料的,因此,最终实际的教学活动和程序安排还必须根据即时的教学情景在“预设”的基础上“动态生成”。这里,“预设”越充分、越科学

3、,“生成”就越有效、越自然。那种片面强调“动态生成”甚至用“动态生成”否定必要“预设”的做法是错误的,它在实际教学中会造成“自由生成”和“开无轨电车”的可怕后果。对此,有学者指出,教材和教案只是个剧本,教学如同实际的演出,若要把戏演得精彩,则需要导演对剧本独具匠心的诠释和演员对所演角色的创造。所以,在课程实施中,教师既要忠实于“原作”,又要根据具体情境作必要的调整、修正,甚至大胆地创造。动态生成并非盲目生成,它必须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同时还必须注意生成的时间制约性。教学过程如果不顾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远离原先预设的总体目标和教学任务,使整节课都处于“动态生成”状态,那么,教学的主要目标就会

4、落空,知识的系统性必将遭到严重破坏。在当前的实际教学中,存在着盲目生成的实例,有些甚至还被当作新课程改革的典范加以提倡和推广。当前,“回归生活”、“关注学生体验”已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的焦点性话题。针对原有课程存在的弊端,提出关注学生体验、加强课程与生活的联系非常重要,但不能矫枉过正,必须辩证处理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有些新课程改革培训材料中有关“回归生活”的理论阐述含混不清和难以把握,导致了广大教师的思想混乱和现实教学中过度的“生活化”处理。从有关材料看,不少作者从胡塞尔等人关于“生活世界”的理论出发,不约而同地得出了回归生活世界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的结论。应该说,从加强科学世界

5、与生活世界的有机联系而言,这些观点是很有道理的。但对“回归”的理解却很不同,例如,同样讲回归生活世界,有的是指回归“学生生活世界”,有的是指回归“学校日常生活世界”,还有的是指回归“日常生活世界”,也有人认为“课堂教学就是学生的日常生活”。显然,这里的“生活世界”指称不一、差异迥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一种随意脱离教学内容、以生活世界代替科学世界的现象。例如,一位老师讲方纪的三峡之秋。一上课,教师就放了一段有关三峡风光的录像。接着,全班集体朗读课文,并请几名同学简要概括一下文章的层次和大意。此后,教师出示幻灯片,问题如下:(1)在三峡地区,我国正在建设一个什么工程;(2)就你掌握的资料看,这一工程有什

6、么作用;(3)这一工程对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4)假如爆发战争,这一工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5)你知道党和国家三代领导集体是如何关心和重视这一工程的。这几个问题在师生互动、交流、争论中占了整个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二。客观地讲,如此远离文本“回归生活”,是很难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的。应该看到,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础和主要对象。我们拓展学习,联系生活,首先必须立足于教材,让学生直面教材,研读教材,从教材出发引导学生关注课外学习资源,让教材成为链接课内外、沟通校内外的桥梁。对于书本知识,正确的态度不是远离课本,而是应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学生的实际,联系生活用好用活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的增删、置换、重构、组合,并适时适度地引进生活世界的有关内容,通过自己的再创作,使教材内容更具科学性、结构化,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提高课程文本资源的价值。若置教材于不顾,只是热衷于交流课外得来的信息资料,岂不是喧宾夺主,舍“本”求末。那种脱离主要教学内容和目标的所谓“回归生活”、“联系生活”对学生的成长是有害无益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