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诊断效果的发展.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323192 上传时间:2021-02-1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诊断效果的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诊断效果的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诊断效果的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诊断效果的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诊断效果的发展.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诊断效果的发展布氏杆菌病是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也称波状热,它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其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1】。因为布氏杆菌病常会损害患者的脊柱而导致脊柱炎,所以其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都与脊柱结核相似,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如果不注意鉴别,极易引起误诊。近3年来收治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14例,回顾性分析影像表现特点,旨在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14例,男10例,女4例,年龄2467岁,平均44岁。大部分患者有羊、牛接触史,或饮用过未经消毒、灭菌的乳品,或有涮牛、羊肉史。多具有

2、低热、多汗、乏力、腰痛、脊柱活动受限等症状。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均行CT、MRI检查,部分同时行X线检查。MRI检查采用GE 0.2T型磁共振机,体部线圈,常规矢状位T1WI、T2WI、T2WI/STIR,轴位T2WI序列检查,个别加扫冠状T1WI序列。结 果病椎分布及表现:本组14例患者中2个椎体受累13例,其中L12椎体2例,L34椎体9例,L45椎体2例;3个椎体受累1例,为L24椎体。显然L4椎体发病率最高。骨破坏灶小而多发,病灶周围明显增生硬化,硬化内有新破坏灶形成,部分病灶发展达半个椎体;椎体边缘骨赘形成,加上其间的破坏灶构成花边椎;样表现;未见死骨及椎弓根破坏;椎间盘破坏轻,关节

3、面增生硬化,可伴有椎体小关节损害,少有椎旁脓肿。治疗方法:卧床制动,联合用药。口服利福平和多西环素,疗程612周。讨 论布氏杆菌病是一种地方病,在全国的发病率总体不高,但在一些个别的区域其发病率相对较高,如东北和西北牧区。但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布氏杆菌病的发病已从一种职业相关疾病转变为一种由食物引起的疾病,其发病率在各地区之间的差异也在逐渐缩小【2】。据有关资料统计,其发病率在城市中有一定程度的升高,考虑主要是城市人口饮用乳制品和吃涮牛、羊肉所导致。在本研究中,1例患者患病是由于饮用过未经消毒的牛奶,而2例患者曾有涮羊肉史。布氏杆菌经进入人体的主要方式是经过消化道、呼吸道黏膜等。人体感染布

4、氏杆菌后,可在病变部位发生渗出、增生、肉芽肿形成等病理改变,并且这些改变常常会交替发生,对患者病灶部位的正常的生理功能造成严重的损害【3】。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发热(多为波状热)、多汗、关节痛等。在患者感染布氏杆菌后,其很快进入高热的状态,但此时患者往往感觉不到明显的不适,但随着体温的下降,患者会感觉症状在逐渐加重,这种矛盾的现象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骨关节损害以负重关节为主,最易受累是腰椎【4】,本组病例病变均为腰椎与此相符。睾丸炎也是布氏杆菌病特征性症状之一。对布氏杆菌病的患者,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常常需要做一些相关的辅助检查来确定诊断和指导临床治疗,包括血清凝集试验、皮内试验阳性等

5、。该病最易侵犯脊柱,可以侵袭脊柱的任何部位,但多见于腰椎,其中以L4椎体发病率最高,可同时累及23个椎体。病灶为直径25 mm的多发圆形、类圆形或斑片状低密度灶,周边有明显的增生硬化带。破坏区多分布在椎体边缘,椎小关节亦可出现类似改变。新生骨中可见新破坏灶,无死骨及椎弓根破坏,此为布氏杆菌脊柱炎的特征性表现。椎体边缘骨膜增生形成骨赘,新生的骨赘加上其间的破坏灶形成花边椎;样改变,此征象是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另一特征性表现。多发小病灶、新生骨中出现新的破坏灶、花边椎;改变是本组病例主要表现。MRI可早期发现骨及周围累及的软组织信号异常。椎体及椎体边缘虫蚀样骨质破坏,T1加权像呈均匀或不均匀的低信号

6、,T2加权像呈混杂长T2信号,STIR像上呈高信号。破坏灶周围可见骨质硬化,呈短T2信号。椎体边缘骨质增生呈鸟嘴样,可形成骨桥。椎间隙变窄。少有的椎旁脓肿呈条状或梭形异常信号,范围较小,T1加权像呈低信号或中等信号,T2加权像呈高低混杂信号,脓肿与腰大肌分界清,内无钙化。增强扫描病变椎体和椎间盘不均匀强化,脓肿壁不规则强化、中心不强化。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主要与脊柱结核相鉴别,脊柱结核分布以上腰段最多,其中L12椎体发病率最高【5】。骨质以破坏疏松为主,常累及椎体一部或大部,其内多发不规则死骨。椎体后部破坏,常累及椎弓根。常见受累椎体失去正常形态。椎旁软组织受累范围广,形成脓肿,且多累及腰大肌,脓

7、肿内多可见钙化。而布氏杆菌引起的脊柱炎病灶分布以下腰椎为主,L4椎体受累最多见。以椎体破坏及硬化为主。破坏灶为多发圆形、类圆形或斑片状病灶,边缘硬化,其内可见新的破坏灶;破坏灶多局限于椎体边缘,且可见花边椎;样表现;无死骨及椎弓根破坏;椎体形态正常或只有轻度楔变,少有椎旁脓肿或椎旁脓肿范围小且与腰大肌分界清晰。结合流行病学及实验室检查可做鉴别诊断。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还需与化脓性脊柱炎相鉴别,化脓性脊柱炎病情发展迅速,常有高热病史,结合实验室检查可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相鉴别。由于布病疫情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且已发展成一个主要由食物引起的疾病,因此在脊柱尤其是腰椎检查出现感染性病变表现时,即使患者没在牧

8、区生活过,也无牛羊接触史,但只要进食过未经合格消毒的牛羊奶或有涮牛羊肉史,就应考虑到布氏杆菌脊柱炎的可能。因此,掌握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表现特点,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如布氏杆菌凝聚试验等,以早期确诊、及时治疗。参考文献【1】 洪丽云,李晓燕.呼伦贝尔市1956-2005年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学资料分析.疾病控制杂志,2007,11(1):115.【2】 谢秀丽,徐英春,王辉.血培养对布氏杆菌病诊治的意义.中国处方药,2005,5(39):62-63.【3】 谢元林,常伟宏,喻友军.使用人畜共患传染病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502.【4】 Turunc T,Demiroglu YZ,Uncu H,et al.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uberculous,brucellar and pyogenic spontaneous spondylodiscitis patients.J Infect,2007,55(2):158-16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