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侧隐窝扩大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临床效果观察.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326951 上传时间:2021-02-19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2.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创侧隐窝扩大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临床效果观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微创侧隐窝扩大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临床效果观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微创侧隐窝扩大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临床效果观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创侧隐窝扩大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临床效果观察.docx(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微创侧隐窝扩大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 目的:探讨微创侧隐窝扩大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效果。方法:收集2008年2月-2014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8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微创侧隐窝扩大术组(A组)45例、传统切口行全椎板切除术组(B组)35例。A组采用微创侧隐窝扩大术治疗,B组采用传统切口行全椎板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3、6个月时的疼痛评分和功能障碍评分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有可比性。1.2 诊断标准侧隐窝分为两个部分,即骨性侧隐窝和椎间盘水平的盘黄间隙,侧隐窝的径值大小与

2、侧隐窝狭窄的诊断密切相关。临床上,骨性侧隐窝部分,Kirkaldy-Willis等【4】认为诊断神经根管狭窄的标准为:侧隐窝矢径5 mm为正常,35 mm为临界状态,0.05),A组术后3、6个月时VAS评分、ODI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 讨论侧隐窝位于椎管侧方,是椎管最狭窄的部分,为神经根的通道。引起它狭窄的原因很多,其中由于黄韧带肥厚、关节突关节增生内聚引起的患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男性居多,以间歇性破行为主,可发生一侧或双侧,并进行性加重【7】。其治疗方法主要有保守治疗和手术两大类。两类方法各有优缺点,保守治疗大多效果差,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后路

3、腰椎开放式手术创伤大,易引起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FBSS)。而近年来出现的椎间盘镜下微创手术需要先进的配套设备和高难度的技术,操作视野较差,易损伤神经,限制了它在临床上推广应用。为了更好的解除患者的痛苦,避免上述缺点,本研究设计了椎旁肌间隙入路小切口侧隐窝扩大成形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仅需要简单手术器械,操作学习简单。椎旁肌间隙入路即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入路。下腰段多裂肌与最长肌二者之间为无血管间隙,钝性分离即可顺利暴露上关节突及横突根部,视野清晰,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能充分解除神经根受压,在达到有效减压的同时,最大程度保留了腰椎的稳定功能,术后可以早期下床活动,避免一些并发症的发生

4、。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小切口侧隐窝扩大术治疗的患者手术时间较传统开放手术明显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较开放手术明显少,在术后3、6个月时的VAS评分明显降低,ODI也明显降低,说明小切口侧隐窝扩大术治疗腰椎侧隐窝位症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减少了术后引流时间,减轻是术后疼痛,促进功能恢复。总之,小切口侧隐窝扩大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患者疼痛轻、术后恢复快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徐可江,李小军,吴江水.椎间盘镜治疗侧隐窝狭窄34例.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1,17(7):666-667.【2】刘俊,尹华,赵银必.椎间盘镜治疗椎间孔外突出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

5、出症.河南外科学杂志,2011,17(5):42-43.【3】姜睿,王润森,程晓雷,等.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手术中的临床应用.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6(5):77-78.【4】 Kirkaldy-Willis W H,Hill R J.A more precise diagnosis for lowback pain.Spine,1979,21(2):61-62.【5】刘明娟,姚明,黄兵,等.体感诱发电位刺激仪和视觉模拟量表用于术后疼痛评估的比较.实用医学杂志,2013,29(6):31-32.【6】沈爱东,周枫,张云庆,等.肌间隙入路单侧腰椎椎弓根钉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创伤外科杂志,2014,41(2):41-42.【7】周兵.不同牵引方式治疗退变性腰椎管侧隐窝狭窄症.贵阳医学院学报,2013,38(4):61-6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