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个子能不能跷起大个子说课稿 (2).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328054 上传时间:2021-02-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个子能不能跷起大个子说课稿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个子能不能跷起大个子说课稿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个子能不能跷起大个子说课稿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个子能不能跷起大个子说课稿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个子能不能跷起大个子说课稿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个子能不能跷起大个子说课稿 (2).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小个子能不能跷起大个子说课教材分析:小个子能不能跷起大个子是鄂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活动中的第一课。与前后教学内容没有知识上的关联,是一节比较独立的内容。教材从引导学生回顾玩跷跷板时的发现入手,引领学生提出问题,进而通过实验明确杠杆尺平衡的条件。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杠杆,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再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作用。因此,我将这一课设计为两课时,今天说的是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杠杆尺平衡的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能力目标;能通过观察、体验和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规律。 情感目标:关注日常生活中类似于杠杆平

2、衡的现象,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教学重难点: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喜欢科学,爱动脑,爱动手,对实验感兴趣。经过一年的科学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但学生对进行复杂实验比较薄弱,同时对复杂的实验数据的整理和从中找寻规律也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如何引导学生从复杂实验中自主探究出杠杆平衡的规律是本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教法与学法: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我特别注意了教法与学法的选择。教法:引导观察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整理法。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思索相关问题,再猜测解释,然后进行实验探究,最后归纳总结。在探究过程中,我力求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

3、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同时,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提高课堂效率增强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杠杆尺、钩码2学具准备:每个小组一个杠杆尺、钩码、表格教学过程:为了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学生为主体,探究为核心的宗旨,我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围绕问题、大胆猜想 (三)设计实验、自主探究 (四)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五)联系生活、学以致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的科学探究离不开生活经验。所以我以学生交流玩跷跷板是的发现导入新课。告诉同学们跷跷板是生活中的一种杠杆,顺势展示实验室中常

4、用的杠杆尺,指出它也是一种杠杆。点明杠杆的定义和平衡概念,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游戏中小个子跷起大个子的原因,我提示学生要想明白其中的奥妙,需先弄清杠杆怎样才能平衡?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本次实验要探究的问题:杠杆平衡的条件是什么呢?这里我以学生交流玩跷跷板的发现作为导入点,启动了学生思维,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二围绕问题,大胆猜想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大胆猜想展开充分讨论,提出许多合理化的猜想。我把他们的猜想概括归纳如下: 两边一样重,距离中心点一样远,杠杆可以达到平衡。两边不一样重,重的一边距中心点的距离短,轻的一边距中心点的距离远,杠杆尺也可以平衡。这样的猜想对不对呢?实验才能出真

5、知。这就水到渠成的进入第三个环节。三、设计实验、自主探究1设计实验方案。这个环节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它直接关系着预期的目标能否有效实现。考虑到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同时改变两个变量:一个是钩码的位置、一个是钩码的数量。这是比较复杂的实验。虽然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如果直接让学生尝试进行杠杆平衡的实验,而不做任何实验要求规定,学生从实验中得到的数据会特别多,也特别复杂,对这些实验数据的汇总和整理会相当费时,学生也不容易从这些数据中得出规律,怎样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呢,我进行深入的思考,最终决定把这部分实验活动具体拆分为两个小实验。探究一:.左右两边所

6、挂钩码数量相同怎样才能 达到平衡。探究二:左右两边所挂钩码数量不同怎样才能 达到平衡。2.动手之前对学生作出以下要求:(1)、实验前小组先讨论清楚:准备怎样挂?(2)、小组内分工协作,指定一位同学负责将杠杆尺平衡的方法记录在表格上,看哪个小组合作的最好;(3)、看哪个小组能找出更多不同的方法,每小组不少于两种。3.在学生动手实验时,我巡回指导,督促学生作好记录,问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平衡?这一环节主要采取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法,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整个实验过程,都是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完成的过程,而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和协助者。这样的实验活动不仅仅是学生动手操

7、作的过程,更是学生思维提高的过程,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做到在学习活动中研究,在研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四.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在这里,我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上台来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把把数据填入到黑板上的这个表格。引导学生、整理、比较这些平衡的方法。最后归纳出杠杆尺的平衡规律就是: 两边钩码挂得一样多,钩码距离中心点一样长,杠杆才能达到平衡。两边钩码的个数不同,多的一边距中心点的距离短,少的一边距中心点的距离长,杠杆尺可以平衡。这个环节重视了学生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逻辑推理能力,更是学生思维提高的过程。到此时,教学的重点难点突破了。杠杆平衡

8、已由现象上升到理论,如果我们把理论运用到生活中,用他来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同学们会感到特别有成就感,所以我设计了:五、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在这里,我设计了两个问题。、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说一说大个子和小个子能一起玩跷跷板的奥秘。目的是回归课题,解决课前同学们思考的问题,让学生明白科学从生活中来,又服务于生活。、出示生活中的平衡现象,说说两边物体平衡的道理。用意是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同时又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为下节课探究杠杆的作用奠定了基础。教学反思:小个子能不能跷起大个子本节课教学我注重了以下三方面。1、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开头的跷跷板的引入,到最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自始至终紧密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2、注重学生观,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和思维空间。从实验到结论的得出,都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协助者。3、注重活动内容的层次性。教学活动中的两个实验层层递进,从易到难,整个活动的展开过程契合学生的思维过程。每个活动之间紧密联系,具有逻辑性和层次性,让学生的思维螺旋式上升。通过本课教学,我认识到:学生的科学探究离不开生活经验,教师要精心设计有层次的探究活动,把每个探究环节落到实处,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