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学习心得体会.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933857 上传时间:2018-12-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个全面学习心得体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四个全面学习心得体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四个全面学习心得体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个全面学习心得体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个全面学习心得体会.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范文最新推荐- 四个全面学习心得体会 四个全面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又是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路线图。此时提出,非同寻常。 经多年努力,现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对当代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人和习近平总书记本人,是一个神圣时刻。历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光明的前途上充满困难和风险。把握机遇,克服困难,就能为民族复兴做出历史性的贡献;如果应对失当,也会丧失时机,愧对先人与后代。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十八大刚刚结束,习近平就说,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

2、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古人云,不谋大局不足以谋一隅。此时,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马克思主义者的远见卓识和科学态度从战略高度思考如何实现完成这一任务。 历史昭示未来,经验是认识规律、形成科学认识的基础。经过多年探索,如何实现民族复兴大业已经聚焦于几个基本问题;通过系统总结历史经验,全党也形成几个基本认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实现?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步步地把蓝图变为现实。在总体达到小康的基础上继续努力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承上启下、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决定性措施,也是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

3、关键一步。全面建成小康把现实任务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使民族复兴得到牢固基石。 全面建成小康的动力从何而来?唯有改革。30多年的实践证明,改革作为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释放出这一崭新制度的不尽活力。中国的发展、巨变得益于改革开放,这是中国人民也是全世界一切有识之士的共识。同时证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通过改革建立健全各方面都比较完善的体制是长期的过程,现在改革正未有穷期,仍然在路上。这里既有以往改革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长期积累的问题,也有发展中新出现的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已经刻不容缓,不仅改革的情势更紧迫,而且面对的困难更繁多。 如何兼顾改革、发展和稳定?答案是依法治国。发展是硬道理、改革是

4、硬措施、稳定是硬任务,每一方面都不可动摇,如何在实践中使三者统一起来,只能依靠法治。健全的法治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法律是现代国家最高、最根本的规范,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曾进入过发展快车道,但未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以有效措施健全法治。法治缺失使经济发展战略不能长期保持稳定,发展中出现的矛盾无法在制度框架下化解,引发人心不稳、政局动荡。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的矛盾更突出,更必须充分发挥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对社会矛盾的调节作用、对社会稳定的维护作用、对发展的促进作用;在法治基础上推进改革,使改革成为常态,改革措施会减少随意性,使国家发展进步和长治久安得到根本

5、保证。 作为民族复兴领导力量的中国共产党如何建设好?必须从严治党。世界政治文明史表明,一个国家政治发展不在于政党数量,而在于政党制度的适应性和政党执政能力。发展中国家的多党制是脆弱的,一党长期执政比多党竞争、轮流执政更有助于保持稳定和促进发展。近代中国所以被列强欺辱,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和它造成的一盘散沙状态是根本原因。同样民族复兴不能自发实现,需要全体人民在先进政治力量领导下长期共同奋斗。中国实行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完全符合国情民意,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承担领导民族复兴大业。这既是历史结论,更是现实需要。 全面建成小康的关键在党,也就提出了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问题。从严治党是马克思

6、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历史使命决定的,是党的一贯性要求,在今天尤为迫切。 由此可见,四个全面是由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奠基和催生的。它是国家宏观发展的大思路,治国理政的大手笔,更是深刻认识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大智慧。它是历史必然性和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觉性、创造性的完美结合,是在把握客观规律基础上做出的主动战略抉择。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人民政协的使命更加艰巨。 如何圆满完成使命?如何更好发挥政治协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所作的工作报告中,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指出,要做

7、到协商民主有新加强,民主监督有新举措,制度建设有新进展,增进团结有新作为,履职能力有新提高,进一步把人民政协事业推向前进。 这五个新,具有严密的内在联系。加强协商民主,就要强化民主监督、完善制度建设、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推进履职能力建设。作为今年政协工作的路线图,我们要牢牢把握。 为什么要加强协商民主?因为人民政协为推进我国各项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源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今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协商民主建设,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更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

8、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化解矛盾冲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有利于发挥我国政治制度优越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民主监督,是人民政协的职能,也是协商民主的基本实现途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通过民主评议等多种方式,对国家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等进行监督。民主监督越广泛高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优势就发挥得越充分。 俞正声在报告中指出,要以专委会为依托,以会议、调研、视察、提案、信息、大会发言、新闻报道等为载体,围绕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等问题,开展具有监督性的履职活动,如实反映情况,坦率提出批评和建设性意见,促进相

9、关工作的改进和加强。 制度是协商民主的保障。开展协商民主必须规范有序,一些有效的经验做法必须加以巩固。协商民主的内容、形式、程序、成果运用以及与党政工作的衔接,以及委员的构成和联络等,都需要形成完备的制度体系。还要增强制度观念和规则意识,强化制度落实情况督促检查,健全委员履职评价机制,提高制度权威性和执行力。 团结是政协工作主题。人民政协是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发扬民主、参与国是、团结合作的重要平台,所有人都应该是平等的、友好的、和睦的。正如俞正声所说,要坚持体谅包容、求同存异 ,要坚持商以求同、协以成事。 加强履职能力建设,一方面人民政协要坚持改革创新,加强制度建设;另一方面委员要提高思想

10、认识、尽职尽责。人民政协往往能在具体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升履职能力,比如召开专题协商会、双周协商会等。 去年以来,人民政协围绕经济发展等重大问题咨政建言、献计献策,在国家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的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要求我们贯彻落实五个新,实现人民政协的新发展,开创新局面。 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新挑战。如何在挑战中寻找新机遇,形成新常态下的新动力,推动经济社会保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良好势头,是经济层面必须破解的发展动力问题,也是国家治理层面必须统筹谋划的制度建设问题。只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构建起让创造热情竞相迸发、创新动力充分涌流的制度环境,才能从根本上解

11、决发展动力问题,为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人大广西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要积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营造公平有序的经济发展法治环境,深刻揭示出法治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发展需要动力,动力源自活力。蕴藏在亿万人民和广阔市场中的智慧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把鼓励创造的平台搭起来,把公平竞争的环境营造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就会被点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全面深化改革离不开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将为推动改革、促进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支撑。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凸显我们党对市场经

12、济本质规律的深刻把握,对深化改革主攻方向的准确判断。回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我们正是在实践摸索中不断破除阻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障碍,用改革的方法给市场松绑,使社会生产力不断得以解放和发展。同时,通过一系列改革构建起来的产权制度、交易规则、竞争规范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反过来也为激发市场活力、鼓励创新创造、维护公平竞争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改革和法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共同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特征。法治环境的好坏,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壤。目前,加快转变经济

13、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主要障碍,除了对传统发展方式的惯性依赖短期难以彻底消除之外,还与市场竞争活力被束缚压抑有很大关系。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力度,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原则,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凸显改革的市场导向,彰显法治的价值取向。 简政放权,主体是政府,主角是干部。作为掌握公共权力的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其法治意识强不强,依法行政、依规办事的行动到不到位,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信心。徒法不足以自行。只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各级党政机关和每一位领导干部、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要增强法治观念、法律意识,坚持有法必

14、依,善于运用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对法治的信仰和遵守才能蔚然成风,人人受益的良好制度环境才能得到有效维护,使每一个承载着梦想的幼苗在制度呵护下自由生长、尽情绽放,聚合成市场经济百花园中万紫千红、争奇斗艳的蓬勃生机。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要求,也是不断巩固改革成果、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市场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按照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体安排,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在法治轨道上深化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为经济发展着力营造公平有序的法治环境,中国经济必将在转型升级的新阶段续写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新传奇。 7 /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