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疗效分析.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339792 上传时间:2021-02-20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2.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疗效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疗效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疗效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疗效分析.docx(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疗效分析摘要: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效果。方法:105例病毒性脑炎患儿被随机分为试验组痊愈率总有效率试验组对照组5451513826172.831.574.152.3494.474.598.186.3注:两组间比较,P0.05 3 讨论病毒性脑炎是指病毒直接侵犯脑实质而引起的原发性脑炎,全年四季均可发病,故又称散发性脑炎,小儿由于体质较差,免疫能力较弱,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因此很容易发病。该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单纯胞疹病毒、粘液病毒和其他一些病毒引起。大致可分为急性病毒性脑炎、慢病毒脑炎和传染后脑炎3类:急性病毒性脑炎:各种病毒侵入脑组织引起的急性炎性反

2、应,如艾滋病脑炎、流行性腮腺炎脑炎、疱疹病毒性脑炎、肠道病毒性脑炎、腺病毒脑炎等;慢病毒脑炎:由慢病毒引起的慢性的进行性脑炎,如寒颤样震颤病,克罗伊茨费尔特-雅各布二氏病等;。传染后脑炎:感染病毒或接种疫苗后,经过一定的潜伏期后出现的脑炎性反应状,如水痘、麻疹、风疹和接种疫苗引起的脑炎等。病毒性脑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脑实质损害的症状和颅内高压征,如发热、抽搐,呕吐、头痛、嗜睡和昏迷等。但由于病毒侵犯的部位和范围不同,临床症状也可有不同的体现。如单纯疱疹病毒可引起口唇周围出现疱疹;流行性腮腺炎可导致腮腺肿大;埃可及柯萨奇病毒可导致麻疹样皮疹或心肌炎。因此诊断时要结合病理检查和临床症状给予准确诊断,

3、以便为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该病发病机理为:病毒进入体内后,在局部淋巴组织复制后侵入血流播散至多个器官,损害器官组织;也可沿神经元进入神经系统,在脑组织大量复制增殖,直接破坏神经细胞,或激发宿主反应,间接损伤神经系统。病毒唑又名利巴韦林,是广谱强效的抗病毒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病毒性疾病的防治。该药通过es-型核苷载体进入红细胞内,然后被转运到靶细胞发挥作用。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病毒唑在体内通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转变为鸟嘌呤核苷和黄嘌呤核苷的类似物,在病毒复制时结合到其碱基上,阻滞病毒的复制,从而抑制其活性。病毒唑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然而由于首过效应,导致分布容积扩大,与血浆蛋白结合少,

4、因此临床效果受到限制。更昔洛韦化学名为9-(1,3-二羟基-2-丙氧甲基)鸟嘌呤,也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光谱抗菌药【4】。该药通过竞争性的抑制脱氧鸟苷的三价磷酸盐与DNA聚合酶的结合,使细胞内的丙氧鸟苷经脱氧鸟苷激酶作用被磷酸化为丙氧鸟苷的一价磷酸盐,或者被细胞激酶进一步磷酸化为三价磷酸盐,丙氧鸟苷的三价硝酸盐与病毒DNA的碱基片段结合,导致复制时链延长终止【5】。由于丙氧鸟苷三价磷酸盐的代谢比较缓慢,因此该药药效学时间较长,从而持续发挥作用。从临床统计来看,试验组显效率为94.4%,总有效率为98.1%,其治疗效果要显著优于对照组,并且治疗期间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因此认为,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

5、,加用更昔洛韦应用于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治疗,能显著提高临床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参考文献:【1】 许巍,方晓.纳洛酮治疗病毒性脑炎的疗效观察.小儿急救医学,2004,l1(1):46.【2】 王维治.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08.【3】 Wildeman B,Ehrahart K,Storch-Hagentocher B,et al.Quantization of Hsv-1 DNA of CSF of patients with HSE.Neurol,1997,6(48):1341.【4】 欧阳强,韦英海,陈阳.更昔洛韦联合醒脑静治疗病毒性脑炎疗效观察.内科,2009,6(4):883.【5】 杨洪清,唐洲平.更昔洛韦与纳洛酮联合治疗病毒性脑炎疗效观察.临床医学,2009,8(29):4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