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云峰《曹刿论战》妙点品读.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343109 上传时间:2021-02-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任云峰《曹刿论战》妙点品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任云峰《曹刿论战》妙点品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任云峰《曹刿论战》妙点品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任云峰《曹刿论战》妙点品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任云峰《曹刿论战》妙点品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任云峰《曹刿论战》妙点品读.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曹刿论战妙点品读新乡市 河南师大附中 任云峰 【课文品读】曹刿论战微型资料库本文选自史学名作左传,是一篇全方位、多视角关注战争的文言佳作,既有史学真实性的特点,又有散文文学化的巧妙。妙在动词的意味。文中的动词十分凝练,却意味深长,可谓“微言大义”。“齐师伐我”中的“伐”字,含有“讨伐”“攻打”的意思。据史料记载,齐鲁两国在此之前已经多次交战,此时的齐国国君齐桓公有称霸之野心,打的旗号是鲁国曾经帮助齐公子纠与齐桓公小白争夺王位,所以要教训一下鲁国。这个“伐”字,既十分巧妙地写出了齐国攻打鲁国的无理,又写出了鲁国出于防御自卫反击的正义。妙在句子的精短。文章语言简洁精练,顿挫有力,多为短句,或二言,

2、或三言,或四言,或五言。其停顿变化丰富多彩,相互交错。朗读时,会产生有一种金石碰撞的清脆之感。对事件叙述的笔墨寥寥几句,极为经济。人物对话贴切传神,可谓凝练简省,没有拖沓之状,给人一种当行则行、当止则止的感觉,文章颇有跌宕起伏之美。妙在人物的传神。文中主要刻画了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主要通过对话、动作将其性格特征表现地细腻传神:曹刿勇敢无畏、沉着冷静、远见卓识、果断干练,鲁庄公礼贤下士、谦恭纳谏、急躁冒进。特别是人物对话中的否定词出现频率非常高,在曹刿的语言中,就有“未能远谋”、“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未可”等六处,这有助于表现人物的胸有成竹和远见卓识。妙

3、在结构的灵动。语文版的教材把文章分为三个自然段,是按照战争的三个阶段来划分的,即战前、战中、战后。我们也可把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即把第一部分的“乃入见”之前的划为一部分,相当于结构中的“起”;紧接着的一问三答相当于“承”;对于战斗经过的记述部分,相当于“转”;最后的“论战”部分为“合”。这样看来,本文的结构可谓严谨巧妙,既有对事件起因的交代,也有对事件的铺叙,还有对事件悬念的释疑。文章虽短,却环环相扣,十分灵动。另外,“三”的妙用,使文章的结构层次井然,摇曳生姿。三个人物(曹刿,其乡人,鲁庄公),三个阶段(战前,战中,战后),三种问法(其乡人善意规劝的反问,曹刿有的放矢的设问,鲁庄公迷惑不解的追

4、问),三种准备(鲁庄公衣食分人取悦臣子的“小惠”,牺牲玉帛祈神赐福的“小信”,明察狱情取信于民的“大忠”),三种境界(面临国破家亡的险境,其乡人的漠不关心,曹刿的大义凛然,庄公的礼贤下士),三次将要(鲁庄公“将战”,“将鼓”,“将驰”),三次论战(曹刿与其乡人“论”战略眼光,曹刿与鲁庄公“论”战前准备,曹刿与鲁庄公“论”战术时机),三次同意(庄公取信于民,曹刿同意一战,“可以一战”;齐人三鼓,曹刿同意击鼓,“可矣”;辙乱旗靡,曹刿同意追击,“可矣”),三鼓士气(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妙在写法的精巧。其一,虚实结合,映衬突出。本文虚写了“齐师”,实写文章的主要人物曹刿。本文开篇写到“齐

5、师伐我”,是为了引出曹刿这个人物,在如此危急凶险的形势下,曹刿作为一介布衣,挺身而出,主动请缨,其不可不谓勇敢、自信。长勺之战中,“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等点到“齐师”的地方,都是非常简略,主要是为衬托突出曹刿高超的军事才能。整篇文章中,“齐师”仅是个陪衬,是配角;而曹刿则是主角。同样,“其乡人”也是虚写,作者主要是通过“其乡人”的忠告规劝来引出曹刿的远见卓识。其二,繁简详略,剪裁得当。繁笔和简笔的运用十分巧妙,其中人物的语言描写是精彩的繁笔部分,非常详细,而对长勺之战经过的描写非常简略。同样是语言描写,在战前和战后,曹刿谈论战争的语言层次分明,具体细致,而在战中,曹刿的语言又

6、精省到了极致,仅是“可矣”“未可”,可谓惜墨如金。作者这样安排,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和保留宝贵的军事经验。其三,衔接过渡,浑然天成。“战”字在文中多次出现,“公将战”、“何以战”、“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战于长勺”、“夫战”,贯穿全文,是本文的“文脉”,很自然地将文章各个部分衔接起来了。妙在论述的精辟。本文的题目是编者后来加的,“论战”二字非常准确地抓住了文章所表现的主要内容。文章中表现了三次“论战”,其中的曹刿的论述见解鞭辟入里。在与其乡人的“论战”中,曹刿就直接指出“肉食者”未能远谋的现实。孟子曾说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的“道”就含有“取信于民”的思想,也就是说民心向背关乎战争的胜负。在与鲁庄公的战前“论战”中,曹刿将其两个依凭的条件成为“小惠”“小信”,而充分肯定了庄公政治上取信于民的做法,这一点可谓是真知灼见。在于鲁庄公的战后“论战”中,曹刿就指出了鼓舞士气和把握战机是战争取胜的重要条件,其中“夫战,勇气也”的语言精辟透彻,令人印象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