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与中国社会变迁(doc7).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934483 上传时间:2018-12-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GDP与中国社会变迁(doc7).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GDP与中国社会变迁(doc7).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GDP与中国社会变迁(doc7).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GDP与中国社会变迁(doc7).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DP与中国社会变迁(doc7).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GDP突破一千美元看中国社会变迁 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社会结构会发生重大调整。经济体制改革引发社会利益分化,社会的多元化主体正在形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最终要落实到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的利益主体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中,一部分群体,例如下岗工人、失地农民产生了挫折感;政府官员的腐败问题,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因此,在这个时期,如何防止各种矛盾的积累和激化,如何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就成为迫切而重要的问题。 社会组织形态的全面转变带来了社会管理方式的重大转变,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与公众的关系模式。随着各种社会组织职能的转化,个人对单位依附程度的迅速降低,政府对公众个人的行为管理则逐

2、步走向依据法律手段。伴随这种转变,政府以及党、工、团等政治组织的职能、活动方式也发生了重大转变。 从人均GDP突破一千美元看中国社会变迁我国去年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台阶。因为按照世界银行划分的标准,550美元以下是低收入国家,550美元到2550美元算中等收入国家,2550美元到7900美元是高收入国家。我国1996年人均GDP达到650美元,走出了低收入国家行列,开始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2020年如果实现人均GDP3000美元的话,就等于建成了中等收入国家。在人均GDP1000美元这个阶段,对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

3、均GDP突破一千美元是一个关键的时期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意味着人们的消费结构开始急剧升级,人们不但要吃饱、吃好,还要住得舒服,行得方便,呼吸更多的新鲜空气,享受精神和文化生活的文明。消费结构的升级必然带来产业结构升级,第三产业要有大的发展,第二产业技术含量高、污染少的产品的生产会越来越多。在工业化加快的过程中,必然带来城镇化速度加快,很多农民也要享受现代城市文明的成果。这些都是这个时期经济可能保持一个较长时间快速增长的内在动力。同时从外部来看,科学技术孕育着新的突破,国际经济全球化加快,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后,资源约束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在上一个

4、世纪一百年中,占世界人口15的国家先后实现了工业化,但是他们消耗了世界60的能源、50的资源。在新世纪开始的这一百年,另外85人口的国家有相当一部分,包括中国、印度也要陆续完成工业化的任务,这样人类就面临着资源支撑的挑战。它要求我们不能再走传统的工业化道路,而要走出一条低投入、高产出、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结构调整加快的过程中,各种利益矛盾、利益摩擦也会加剧。同时经济全球化也是一柄双刃剑,既给我们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同时也带来很多挑战。恰当地处理发展中的各种经济矛盾、社会矛盾、内外矛盾,就显得尤其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存在着两种可能:一种可能就是能够抓住这一机遇,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5、不丧失发展的黄金时期,最终实现现代化;另一种可能是出现所谓的“拉美现象”,登上这个台阶以后,经济在一段时间内停滞不前,社会矛盾突出,甚至加剧两极分化和社会震荡。当前,我们具备了第一种前途的可能性:一是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化、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程度不断提高,有利于我国利用国际资本,引进先进技术,开拓国际市场,为国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尤其是我国加入WTO,更要按国际规则办事,这就促使我们加快改革的步伐,使我们的改革更加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改革带动了开放和发展,开放和发展又促进了改革,全面

6、对外开放已不可逆转。二是从我国体制环境看,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去年中共中央又作出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三是经过25年的改革开放,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为第一种前途提供了物质基础;四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解决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只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就一定能够渡过这一重要关口,进入“黄金发展时期”。人均GDP突破一千

7、美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消费结构将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过去的奢侈品将转化为居民的必需品。2003年中国GDP总量排名第六,但人均排名在100位以后。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并不能改变中国是一个收入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事实。国内生产总值,衡量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人均GDP评价的是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在经济学界,人们更多地拿人均GDP作为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指标。因此,中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确实具有深远的影响。第一,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随着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产业

8、之间以及占有不同资源的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会拉大。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三大产业的比重发生变化,第一产业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大幅度上升,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对资源、人口、就业、环境等问题提出了重大挑战。第二,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消费结构发生剧烈变动。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提升,是社会发展变化的突出表现。从“老三件”到“新三件”的变化已成昨天。今天,中国居民正在经历的消费结构变化是:从日用消费品到耐用消费品的跨越式的升级换代,其主要内容是:家庭轿车、住房这些10万元及以上的耐用消费品也开始在城镇居民中普及。1996年后,

9、我国每年新增汽车保有量中,私人轿车增幅高达50%以上,住房制度改革后,住房消费从集团转向个人。2001年全国商品房销售中,个人购买增长36%以上。全国房地产投资增速近年来一直保持在30%左右。在城镇,家庭轿车、住房、旅游成新的消费热点,而在农村,电视机、摩托车、洗衣机以及电话等不断进入农户。除了吃以外,中国人用于住房、交通、通讯、教育、旅游等方面的开支明显增加,百姓正把钱更多地花在“吃”以外的方面,这就是恩格尔系数下降的原因及其所包含的内容。跨入人均1000美元的门槛,这种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将会更加迅猛。人们对休闲、教育、文化、医疗保险消费日益增加,人口、就业、老龄化、收入分配、公共服务等方面

10、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容易引发某些人的心理失衡和利益冲突。消费结构的升级,带动的将是投资结构和生产结构的变化。住房、汽车、电子通信等高成长产业群,正在成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是当前乃至今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最可靠支撑。另外,服务业也将迎来一个加速发展的转折点。服务业层次的提升、总量的增加,将是必然的趋势。中国经济将因此向高一级形态迈进。第三,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社会结构会发生重大调整。经济体制改革引发社会利益分化,社会的多元化主体正在形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最终要落实到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的利益主体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中,一部分群体,例如下岗工人、失地农民

11、产生了挫折感;政府官员的腐败问题,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因此,在这个时期,如何防止各种矛盾的积累和激化,如何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就成为迫切而重要的问题。党的十六大确定了今后20年的奋斗目标,去年中央又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我们坚信,按照十六大的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一定能够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人均GDP突破一千美元 我们迫切需要做好的三大战略选择综上所述,在人均GDP突破一千美元的发展阶段上,我国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思想文化乃至意识形态各领域、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都处在深刻的历史变迁之中,我国的经济与社会状况已具有显著不同于以

12、往阶段的新特点,在改革与发展中需要处理的问题基本上都是深层次和高难度的,这是需要我们高度关注的。因此,关键时期我们迫切需要做好三大战略选择。1、关键是切实进行政府改革20年来,中国各级政府的职能转变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从总体上看,目前的情况是政府自身改革仍然落后于经济体制转轨的进程;政府职能转变力度小于机构改革的力度。在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自主治理的关系上,还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尚待解决。一是政府对微观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直接干预依然过多,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尚未形成,阻碍了国有企业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即脱离了政府干预的、产权清晰的、独立的法人实体。二是

13、投资融资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政府对企业投资设置了大量的行政审批,对市场准入设置了过多的障碍,大大限制了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三是规范、监管市场的能力和力度不够。市场法律法规仍不健全,执法不严、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分割的现象时有发生,经济资源流动困难,阻碍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四是一些政府机构出现权力和利益部门化倾向。一些政府部门兼有制定规划、法规和执行、监督职能,在执政中往往受本部门或所管辖行业利益的局限,弱化了公共职能和服务意识。五是中央和地方的责权利关系尚未理顺。中央和地方财权、财力和经济社会的职能、责任、权利划分框架还不清晰。这些问题极易导致宏观经济失控、地区差距扩大和市场分割加深。

14、六是依法行政的统一性和透明度不高。体制改革与立法进程不协调,政出多门,法规、文件撞车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违法不究的行为缺乏有力的监督制约,执法严肃性的缺欠影响了社会信用体制的建设。经济体制转轨是一个极其深刻的过程,它涉及经济资源配置的机制由计划转向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主体由政府转向千万个独立的市场主体;经济资源配置方式由政府集中决策,转向市场主体分散决策。显然,在这一市场化改革中,政府市场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必须重新界定,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和发挥作用的方式必须改变。因此,为提高执政能力,政府必须切实做好以下方面的改革:(1)政府作用由直接配置资源转向宏观调控,着力创造好的客观环

15、境和培育一个有效率的市场;(2) 政策重点由依靠本国资源、保护本国市场和企业,转向开放市场,争取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3)贸易政策由着重壁垒转向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维护企业的权益;(4)工业化进程由力图以本国资本建设完整的工业体系并自求平衡,转向抓好关系国家安全的重要产业,发挥国际比较优势,在国际重新分工中争取有利的地位;(5)提高国家竞争力,由单纯依靠本国企业转向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提高对各类经济资源的吸引力。2、关键是建设法制社会目前,中国正处在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之中,一方面,政府的行政控制能力很强,另一方面政府的法治化能力又很弱。从政治方面来看,国家

16、还没有真正确立起坚持它所制定的法律的政治意愿;从机构方面来看,国家的司法体系还不十分健全,使得判决难以完全地执行与实施,特别是司法腐败的盛行,再加上法官知识和能力的缺失,形成了官员弄权弄法,法官执法玩法。再次,保护承受力差的弱势群体,创造和谐的社会和人际关系。这也是政府的基础性工作。目前,农民是中国最重要的弱势群体,而我们的政策并未向农民倾斜,这对构建和谐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表现为:(1)近几年来,虽然财政增收的一大部分用于一些基础设施项目,但很多公共产品的投入仍然严重不足,特别是农村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基础设施,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把这些方面的融资任务推给县乡两级政府,而在很多农村地区,县

17、乡财政十分困难,很多都是赤字,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出去,根本无力支持这方面的发展,因而,这方面的公共产品供给严重短缺。其实,随着改革的推进和经济的发展,很多外国资本和私人资本已经投资于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用不着国家再去锦上添花,而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基础设施则嗷嗷待哺,正需要上级政府和中央政府雪中送炭。(2)很多地方官员以经营城市、经营土地为中心,一方面搞各种各样的形象工程,另一方面大规模地圈占农民土地,拆除城乡居民的住房,以至造成大量恶性事件。因为在政府与老百姓的关系中,政府处于强势地位;在政府、开发商和银行的关系中,政府处于主导地位,政府低价从老百姓手中取得土地

18、,高价卖给开发商,而且是一次性付清,从事的是无风险套利活动,但却严重地侵犯了农民和城市居民的土地和房屋产权。有学者估算,改革开放前30年,国家用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从农村拿走了6000亿元,而近几年政府通过土地征用从农村拿走了10000多亿元,尚不知道有多少流入了个人的腰包。结果是失地农民超过了3000万人,失地又失业的达到了1700万人。法制社会就是要建立完善的法律基础,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这就要求我们,第一,必须有一套良法,第二,执行这些法律的必要的意愿和充足的资源,包括法官的知识和善意。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不能建设一个法制社会,中国的发展就会大打折扣。3、关键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由于二元经济结构

19、的长期存在,造成我国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两大部分的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生产方式上,而且表现在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以及社会福利等多个层面。在生产方式上,中国的农业总体上仍然停留在以分散的体力劳动为主的阶段,在有些地方甚至依然是农耕文明时期的状况。劳动条件落后,劳动生产率较低;但城市以及城市工业却已大踏步走向了现代化,城乡发展分化为两个世界。在收入与消费方面,城市与农村人口收入差别巨大。城市消费水平已经连续多年更新换代,而农村购买力却严重不足,农村市场萎缩,反过来影响和制约了全社会的有效需求,制约了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在社会福利和医疗等保障制度方面,城市人口享有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障和各种社会公共

20、设施,而农村人口缺乏社会保障,并且难以享受城市的种种福利待遇。现有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集中在城市,其中的三分之二又集中在大医院,农村缺医少药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由于农村社会保障能力不强,导致农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问题十分严重。此外,城乡劳动力流动和城乡市场相对分割,“城市”与“农村”二元管理结构极大地限制了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致使城乡之间在资金、劳力、技术发展上失衡,造成农业与非农业、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发展机会和条件的不均等。统筹城乡发展是指统筹城乡的全面发展,包括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和统筹城乡社会发展。(1)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包括统筹城乡经济增长、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21、统筹城乡企业发展和统筹城乡要素配置四个层面。统筹城乡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统筹城乡增长,要使农村和城市的增长速度保持大致同步的状态,即使有差距,也要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主要是要使城乡之间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农村主要发展第一产业,城市主要发展二、三产业。统筹城乡企业发展,主要是要给予城乡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允许城乡企业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统筹城乡要素配置,主要是要按照自由选择原则,允许城乡劳动力和人口自由流动,形成合理的劳动力配置和人口分布;按照平等交易原则,实现资金、土地、技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优化配置。(2)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统筹城乡社会发

22、展包括统筹城乡人口发展、统筹城乡科教文化发展、统筹城乡福利保障、统筹城乡资源环境保护等。统筹城乡人口发展,主要是逐步实现城乡按照统一的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按照城乡统一的教育培训制度提高全民的素质。统筹城乡科教文化发展,主要是要按照公平的标准,统一规划城乡的科学研究和教育文化事业,国家对农村的科教文化投入要保持在与其人口规模和人口比例相适应的水平上,使城乡的科教文化发展保持协调发展的态势。统筹城乡福利保障,主要是要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统筹城乡资源环境保护,主要是要按照基本相同的标准和协调一致的步骤来实施城乡资源环境保护,既不能将农村的污染转嫁给城市,也不能将城市的污染

23、转嫁给农村;既不能将城市的资源无偿划拨给农村,也不能将农村的资源无偿划拨给城市。从人均GDP突破一千美元看中国未来社会变迁虽然中国二十多年来的改革是以经济体制为核心和主线的,但从本质上讲,改革所涉及的并非是单纯的经济体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葛延风指出,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的组织方式在改革过程中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社会发展指导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组织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不仅推动了经济体制转型、经济结构变化以及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更值得关注的结果是带来了社会的全面转型,使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发生了重大变迁,并成为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最重要影响力量。中国社会变迁的主要表现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

24、个方面:1、在社会成员个体生活层次上,发生了行为目标与行为方式的全面转化 随着政治和社会控制方式的转变,以及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非国家控制的经济和社会资源的迅速成长所提供的基础和空间,社会成员在职业选择、空间流动以及个人生活、言论等诸多方面都获得了空前的自由;随着整个社会发展目标走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及对各种“左”的意识形态的否定,社会成员个体价值意识迅速觉醒和强化,不仅可以公开、积极地追求个人财富和物质享受,人们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意识也发生了彻底转化,公民意识、个人权力意识全面强化,改革前那种个人对国家和组织的全面依赖和无条件服从状况已不复存在。个体价值意识的强化和行为的全面自由

25、,再加上经济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全面变革以及全面对外开放,所带来的进一步结果是人们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念的迅速多元化。2、不同利益群体迅速分化 首先是利益主体多元化、清晰化。除了个人利益意识的迅速强化,各种传统社会组织与群体都迅速形成了独立利益意识,利益主体地位迅速强化,彼此间的关系也由过去国家作为惟一利益主体条件下的内部组织关系转化为明确的、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改革以来还出现了新兴的利益群体,比如随所有制结构调整所出现的个体私营阶层等。它们从一开始就具有独立的利益主体意识,利益要求也更加明确。另一值得关注的变化是利益获得程度的全面分化,特别是经济利益获得程度的分化。不同个人、不同群体间的获益

26、程度存在明显不同,并因此形成了迅速而明显的社会分层,不同阶层也进一步形成了不同的利益要求、利益表达方式以及与计划体制下完全不同的群体间关系模式。3、社会组织形态与社会管理方式的全面转型 在很大程度上讲,改革前的社会组织方式具有一种准军事化组织特点。改革以来,上述社会组织形态和社会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全面转型。首先是社会组织的形态和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在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在改革后迅速解体,家庭再度成为最基本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单元;在城镇,传统企事业单位的职能也基本完成了向单一经济职能的转轨,其他职能则逐步向社会转移,与政府的关系也由过去在经济、组织等各方面的高度一体转向彼此独立的利益主体。其次,以非公

27、有制部门为代表的新生社会组织迅速成长。这些组织从一开始就几乎不具有任何社会控制和管理职能,与国家的关系也完全不同于传统社会组织。此外,还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游离于正式社会组织之外,如大量进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城镇中的个体、自雇佣人员等。社会组织形态的全面转变带来了社会管理方式的重大转变,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与公众的关系模式。随着各种社会组织职能的转化,个人对单位依附程度的迅速降低,政府对公众个人的行为管理则逐步走向依据法律手段。伴随这种转变,政府以及党、工、团等政治组织的职能、活动方式也发生了重大转变。4、公众的生活方式上发生明显变化从生活方式上看,变化有哪些呢?这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不断更新的

28、社会管理体制使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由依附型到自主型的转变;二是日益开放的社会生活环境,使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由封闭型到开放型的转变;三是日益改善的经济物质条件,使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由节俭到消费型的转变。四是显著改变的思想文化环境使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由禁锢到宽松型的转变。5、对我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就最具特征的方面来说,随人均GDP超过一千美元而来的社会变迁,从三个方面对我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是,随着市场关系的日益深化,市场经济的大趋势正在全面展开,它的内在逻辑一定会更加充分地发挥作用。我们党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能力能否与之相适应?二是,由于经济、社会结构与关系的深刻变化,全社会的民权意识、民主意识、建设宪政国家的意识日益觉醒,我们党根据社会发展趋势推动现代民主与法治国家建设的能力能否与之相适应?三是,由社会的多元、开放和高流动性所决定,现代社会同时是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都大大增加了的社会,我党按照治国理政的要求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繁荣和谐的能力能否与之相适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