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观课报告.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345823 上传时间:2021-02-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观课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观课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观课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观课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观课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观课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观课报告.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观课报告(文章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总结与反思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总结与反思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总结与反思1知识目标: 领会生长素发现过程中有关实验的现象和结论。通过动手设计实验探究向光性的内因,并从中体验科学探索的思维和方法。掌握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弯曲生长部位、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极性运输等知识。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实验的参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通过问题的提出,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通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资料和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和重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执着的探索精

2、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研作风、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2教学难点:、生长素的产生、运输与分布、生长素发现的实验设计,及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而教学难点是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及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怎么教的本节课在植物向光性原因的研究过程中,使用Flash动画模拟生长素发现过程的一系列实验进行探究(受当地条件的限制),设置情景、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且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究思维,从中初步学会了科学实验方法,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培养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在植

3、物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的实验,理解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及运输方向。通过一棵完整的小树,突破拓展形态学的上端和下端、韧皮部、形成层这一教学难点。通过学案中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本节以科学探索的过程为脉络安排教材内容,以科学发现中折射出的科学研究的严谨与科学的力为主线。其中的道理是什么(1)、学生已学习了前面两章的内容,对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有明确的认识,进而能猜测到植物的生命活动也受到某种方式的调节。(2)、生长素的发现史渗透着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这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为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提供了基础。并且,利用胚芽鞘作材料还可

4、以有许多新的研究内容,让学生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对于培养学生的严密思维,科学的探究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更是历年高考的热点。(3)、用问题和动画相结合,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探究动画模拟的实验过程,明确每个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懂得科学研究实验的一般方法:发现问题 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要有对照,控制单因子变量等)预期实验结果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实验中,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继续探究。教学过程设计的逻辑性好,一环扣一环,层层推进。(文章二):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反思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反思 (1)、本课主要运用了“假说-演绎”法进行实验的探究,通过生生合作,教师

5、指导制定探究方案,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实验方法及过程,同时训练了严密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素养。在教学中还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特点。但是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较弱,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设计时间长的问题,同时也会出现生生讨论效率低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面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的实验,在现有的实验室条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在传统的教学中,都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地听,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能力。采用了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后,教师通过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

6、景、平等融洽的人际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由单纯的信息表达者转变成信息的加工者、组织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走进科学家的探究历程,在观察和思考中,愉快地学习,处于主体地位。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充满了活力,新课改理念得到了落实。 本教学设计依据课程标准,挖掘了教学内容中的科学探究内涵,充分利用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达尔文、詹森、拜尔和温特的实验。既包含了科学家持之以恒的宝贵品质,又反映了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将胚芽鞘进行各种处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品质

7、。(文章三):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案例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学 科 课 题 教 材 设计者 学 校 教学课例 高中生物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 王阿芝xx市渭城中学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三册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中的第1节,参考课时为1课时。教材编入了“达尔文、詹森、拜耳、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实验设计与评价”等内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材以科学探索过程为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具有探究性的特点;文本呈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为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本章是必修3植物个体

8、水平的稳态与调节内容,揭示了植物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方式,即激素调节,与第(1)、2章内容组成生物有机体稳态调节知识体系。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一节作为本章第一节,层层深入地揭示了植物向光性这一生命现象,随着生长素的发现学生认识到植物激素的存在,并初步了解生长素作用促进生长,这也为继续探索第 (二)、三节生长素的其他生理作用及激素应用奠定基础,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在学生学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之后,因此学生对于生物的调节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 植物向光性现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过接触,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二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逐渐增

9、强,面对新奇而富于思考的问题,学生有探究的欲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讨,通过精心设置疑问,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和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明植物向性生长的原因。 (2)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3)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能力目标: (1)通过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 (2)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分析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生物学素养。 (3)学会欣赏别人,借鉴别人的方法来完善自己的实验思路 3情感目标: (1)学习科学家们坚韧不拔、孜孜以求的

10、精神。 (2)利用生长素发现过程进行科学发展史教育,使学生关注生活现象,体验科学发现之美,形成积极探索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及分析: 生长素发现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课文中所介绍的生长素发现历史中的三个实验,完整地再现了一个假说的提出和求证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的极好素材。同时也是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法以及严谨的思维逻辑过程。 2难点及分析: (1)初步学会设计(单因子变量)对照实验的方法。 在探索胚芽鞘向光生长的过程中,以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层层设疑、合作探究设计实验来解决。这个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有难度也有挑战性,运用科学方法:假说-演绎法

11、解决这个教学难点。初步学会遵守实验设计中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学会分析实验设计,得出相应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学生对芽、顶端分生组织、形态学上端等缺乏感性认识,通过图片展示加深印象,感悟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换。 【教学分析】 本节课采用过程式教学法,结合讲述法、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即运用课件加强直观教学,采用边演示、边讲述、边观察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该课以体验植物生长素原发现过程的实验为基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边看、边想、边比较的方法进行学习。“看”就是看课件,看实验现象,从中发现问题,探索学习知识;“想”就是思考并回答教

12、师精心设置的问题;“比较”就是采用对照组进行实验。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做出假设解决问题得出科学结论),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总结,亲身经历原知识的获取过程,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基础上达到对知识的内化和提高,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多种能力。 【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图: 2.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向着窗外生长的植物(

13、由向日葵、xx松等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吸引注意,以疑激趣,同时点明本课主题,交待学习目标。) 问题:图片中植物生长特点? 植物会向着光源生长 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叫做向光性 说出向光性对植物生长的意义? 过渡:向光性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现象,许多科学家就是通过对植物生长向光性的研究发现了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激素生长素,它也是第一种被人们发现的植物激素,下面我们就重温科学家在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的所做的一些实验。 (二)展开 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推测。 实验一 (1880年 英国 达尔文) 操作 用PPT课件展示植物的向光性实验过程。 胚芽鞘直立生长胚

14、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比较 两实验条件有何不同? 思考 该实验说明了什么? 问题 与胚芽鞘生长和弯曲有关的因素是什么? 操作 继续演示PPT课件。 实验二 去胚芽鞘尖端,不生长,不弯曲 证明 向光性弯曲可能与胚芽鞘尖端有关。 问题 胚芽鞘尖端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到底在哪里? 假设 假设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你能用一个什么实验来证明它? 锡箔小帽罩住胚芽鞘尖端遮住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 生长,不弯曲弯曲生长 思考 1该实验说明了什么? 2 右边的实验对左边的实验起什么作用?如果没有右边的实验,你会得出什么结论? 3就此你有什么推想? 推想 我们已经知道尖端是接受光刺激的部位,

15、尖端在单侧光的照射下会影响其他部位的生长。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不是因为胚芽鞘的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对胚芽鞘下面的部 分产生某种影响呢?如果尖端确实通过产生某种物质来影响下部生长,那么这种物质应该 可以转移到一种“载体”里面,从而使该“载体”具有与尖端同样的效力。 操作 展示Ppt课件 实验四(1928年 荷兰 琼脂块放上胚芽鞘尖端 向放琼脂块的对侧弯曲 将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 的胚芽鞘一侧 结论 可以看出,此时的琼脂块与上一实验中胚芽鞘的尖端具有相同的效果。 思考 到底是琼脂块本身的影响还是因为在琼脂块上放置过胚芽鞘的尖端的原因呢? 问题 至此,你可以得出结论了吗?请想一想这个结论有无漏

16、洞,如果有,请设计一个对照实 验加以论证。 操作 显示对照实验(用未放置过尖端的琼脂块?) 实验(1934年 荷兰 郭葛等) 至此,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展示完毕,但对生长素作用的探索仍在继续中? (四)归纳小结 学科知识点 1.生长素是在哪里产生的? 2.它的运输方向如何? 3.它的合成需要光照吗? 4.单侧光对它会产生什么影响? 5.它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6.为什么会有这种影响? 能力训练 梳理一遍本节课的实验线索,引导学生归纳出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反思】 本堂课依据过程式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直接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着眼于知识获取的过程、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分析和总结,亲身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从中学到知识和方法,发展多种能力。例如,在“生长素的发现”这一部分内容中,包含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思维方式的教育内容。这一部分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来验证可能发生的情况,针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让学生分析、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从而让学生明确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学生在重温科学家的设计实验过程中,培养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实验分析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