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地形图教案《第二课时》.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353766 上传时间:2021-02-2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62.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4地形图教案《第二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4地形图教案《第二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4地形图教案《第二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1-4地形图教案《第二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1-4地形图教案《第二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地形图教案《第二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地形图教案《第二课时》.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4 地形图教学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掌握等高线的定义及主要特征2、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并能识别山顶、 山脊、山谷、陡崖等地形部位的。过程与方法:1、通过亲自参与制作模型,绘制地形图等活动,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原理。2、启发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分析,识别山地的地形部位和五种地形形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初步掌握地图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地使用地图。【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的各个部位。难点:等高线的

2、绘制原理和山脊与山谷的区别【教学方法 】教法:讲解法、读图分析法、启发式引导法、活动法学法:读图分析法、分组讨论法、比较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常用等高线地形图来表示。一、自学指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1)、自主学习(略读课文,建立知识树,撑起自信的天空)1. 什么是等高线及等高线地形图?2. 山的等高线特点是 _ ,断崖的等高线特点是_3. 山脊是 _ 的地方,而且最弯处像箭头一样指向 _,山谷呢 _4. 什么是鞍部? _

3、2)、合作交流5. 读地图册 14 页,思考陡坡、缓坡与地图上等高线稀疏程度的关系?_6. 什么是分层设色地形图?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主要地理事物的颜色有何区别?二、精讲点拨1、地形图的判读师:(出示等高线示意图及等高线模型,图 1.28) 引导学生观察并独自总结等高线的绘制方法。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是如何判读各点的高度和判断坡度的陡缓呢?引导学生观察“等高线示意”图(图 1.28 ),先观察左右两个山坡哪个陡,哪个缓?并与等高线图对照,自己得出结论坡度的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板书:坡陡等高线密集,坡缓等高线稀疏。观察讨论交流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特征。山顶:等高线闭合,从外往内数字越来越大鞍部:

4、两山顶之间的部位陡崖:两条以上等高线重叠在一起的地方山脊:等高线向高处凸山谷:等高线向低处凸师:山脊与山谷较难分别,请同学们注意往高处凸的是山谷,往低处凸的是山脊。根据山顶的等高线等征,你能想像出盆地的等高线特征吗?请把它画在练习册上,并用文字说明。师:在等高线地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是如何判断地势的高低的。生:(讨论回答) 在等高线地图上, 只要读出各地点的海拔, 就能知道地面上哪里高,哪里低,而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出来的,地面上各地点的海拔高低,是用不同颜色表示的,对照图中高度表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情况。三、用学达标1.在地形图上等高线重合在一起的地形是()A. 高

5、原B.山地C. 山谷D. 断崖2. 在分层设色图上 , 绿色表示 ( )A. 山地B.高原C. 平原D. 盆地3.表示陆地上地势由低到高的变化正确的是()A. 绿色黄色褐色B.绿色褐色黄色C. 黄色绿色褐色D.褐色黄色绿色4. 在同一地图上陡坡的等高线 _; 缓坡的等高线 _.5. 下列等高线地形图中,表示盆地的是( )6. 读图回答 .(1) 地形名称 :A_B_C_D_E_(2) 下列各地的海拔高度A_米B_米D_米E_米四、梳理小结(让学生交流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恰当的加以提示和补充)五、板书设计一、地形图的判读1、海拔2、等高线地形图山脊:指向低处山谷:指向高出鞍部:两山相连处断崖:几条等高线相连处3、分层设色地形图第三节陡坡:等高线密集缓坡:等高线稀疏4、地形剖面图六、课后反思以海拔为基础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很具地理专业水准。对于初次接触专业性地理知识的初中生来说,是很难准确把握的。从一些弯弯曲曲的线中能看出哪里是陡坡,哪里是缓坡,哪里是山脊、山谷,颇为费神。通过教学探索, 示意图、等高线地形图及等高线特征紧密结合,且把等高线特征与所反映的地形概括成简短诗句,解释含义, 学生易掌握,而且使同学们乐于其中。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