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 (3).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354833 上传时间:2021-02-2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桂花雨 (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桂花雨 (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桂花雨 (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桂花雨 (3).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桂花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桂花雨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作者琦君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美好生活的眷念,反映出作者纯真的童趣和淳朴,全文语言清新,情感真挚,字里行间蕴含着浓浓的乡情。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教学设计重点让学生读中自主感受桂花之“香”,体现摇花之“乐”,感悟故乡情“浓”,力求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情分析 本次执教对象是城关中心小学四(1)班学生。因为城区的父母都非常关注自己孩子

2、学习,加之该校又有传统的经典诵读活动,这些都为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升,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因此,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地读,收到读中感悟,读中明理的效果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并写好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并进行连词成句练习。 能力目标:读通读顺课文,理清课文主要内容。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 2.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母亲所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得咱家旧宅的金桂”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具准备 教学ppt课件。教学时数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

3、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师生谈话。同学们,我们知道现在正是秋冬交替季节,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在你们家或亲戚邻居的庭院里,都有哪些花草树木?谁能说一说?当生谈及“桂花”时,师顺势问:桂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预设:桂花“美”,桂花“香”,当生谈桂花“美”时,再让其他同学谈一谈自己不同观点。) 2、导入课题。同时,我们也知道,随着季节变更,各个季节所下的雨也是不一样的。譬如,春天下的是蒙蒙细雨,夏天下的是急风暴雨,那么,秋天在台湾女作家琦君的家乡,却下着一场场“桂花雨”。(师在原来写的“桂花”后再加一个“雨”字)那么,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一起去和作者感受那香飘十里的桂花雨吧!二、听读课文,初步

4、感知 、那好,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边听边注意生字的读音。 、师感情朗读课文。、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也来读一读这个故事好吗?三、自读课文,读通读顺 、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有不懂的词语联系生活或上下文想一想意思。思考一下: 这“桂花雨”指什么?文中围绕桂花雨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刚才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有信心接受检查吗?四、检查自读效果 、指名分小节读课文。(遇到读错的字词及时纠正读音,长句子指名再读或齐读。) 、课文会读了,老师把文中的生字词单独拎出来你会读吗?出示课件:新鲜谢落尤其吩咐拣撮一点檀香

5、 桂花卤 指名读。 这些词语中你还有不理解的吗? 齐读。 、老师这儿还有几组词语想请同学们读一读: 出示出示课件第一组:笨笨拙拙香飘十里 谁会读?什么是笨笨拙拙?什么是香飘十里?你能用上关词语连起来说一句话吗? 小结:所以,我喜欢桂花雨。 板书:喜欢桂花。 课件出示第二组:铺抱摇喊拣晒收 谁来读?读着这些词语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小结:老师听了你们的叙述,(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仿佛看到了作者正在摇桂花,收桂花。 师板书;摇桂花 收桂花 出示第三组:再比不得每就谁来试试?你能用上这两个词连起来说一句话吗? 小结:家乡的桂花香 师板书:带桂花表达思乡之情。、看来刚

6、才同学们读书确实非常认真,收获不小。那么,文中的“桂花雨”指什么你明白了吗?五、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作者围绕桂花雨写了哪些内容?请你再读读书,和同桌讨论一下。 2、文中主要写了什么?(板书;爱桂花 摇花乐 拣桂花 晒桂花 收桂花 带桂花) 小结:通过读文,我们已初步闻到了桂花香,初步体验到了摇花乐。下节课,我们将走进作者琦君的故乡,去真正体验那“摇花乐”,去真正品尝那桂花卤,去真正感受那思念家乡的故乡情! 六、写字指导同学们很会读书,如果把字也能写规范美观就更好了。、“糕”写的时候要左收右放,右边的四点稍微舒展一点,托住上面的“羊”。、“谢”写的时候三部分要注意互相避让,互相协调。、“帮”写的时候下面的“巾”要扁一些,要托住上面的“邦”。、在书上描红。七、作业处理、做习字册。、课文读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