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下的地方志翻译策略研究.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361206 上传时间:2021-02-2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翻译学下的地方志翻译策略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生态翻译学下的地方志翻译策略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生态翻译学下的地方志翻译策略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态翻译学下的地方志翻译策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翻译学下的地方志翻译策略研究.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生态翻译学下的地方志翻译策略研究摘 要:地方志是对一个地方某一时期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记载,是中国典籍资料的一部分,对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外交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角度即文化维、交际维和语言维,结合成都志翻译实例,探讨地方志的翻译策略。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三维;地方志;翻译策略;成都志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一、生态翻译学生态翻译学是生态学与翻译学相结合的学科,生态翻译理论最早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于2001年提出。大自然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道,翻译、译者和译文在人文交流这个世界中,也存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胡庚申教授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提出此中国

2、本土产生的跨学科的翻译理论。生态翻译理论的核心是文化维、交际维和语言维方面的多维转换。译者只有进行多维度适应选择转换后,使译文产生较高的整合适应选择度,从而达到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的统一,且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就是最佳翻译。二、地方志翻译的研究现状地方志承载着一个地方某一时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记录,大到国家级的志书如三国志,小到州县的志书如潍县志成都志。对国家的文化传承、发展和外交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在21世纪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将国家众多的地方志恰当地翻译并传播出去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学界偶有提到地方志也是在典籍翻译研究中一笔带过。地方志虽然是典籍资料的一部分,但是有自己

3、独特的特点,并不能以典籍翻译全部概之。对其翻译也应有针对性的策略。三、地方志的特点第一,结构多松散。地方志内容广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情况都囊括其中,导致其结构松散,缺乏一个核心的内容、一定的叙述条理。如成都志中,第一部分走向辉煌中包括前蜀永陵、后蜀蓉城、孟蜀石经、绘画高峰等,各小节之间的内容既无明显的时间先后顺序,也无特定的东南西北空间关系。第二,多文化负载词。地方志与典籍史料一个很大的共同点是,文化负载词很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往往一个词可以概括前后几个朝代发生的事情。成都志尤甚,比如扬一益二; 郡国之学;二江讲学;三城相套;,等等。第三,多典故诗词。地方志另一个大特征是

4、引用典故和诗词,比如成都志中:聚骨扇自吴制之外,惟川扇称佳。;三城相套;二江环抱;北有十三陵,南有蜀王陵;等。四、生态翻译学下地方志翻译策略的选择地方志翻译要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之间达成和谐共生,译者应注意在三维;方面的平衡。下文将截取 成都志中几个段落句子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生态翻译学下的地方志翻译策略。原文1:不过,这段中断的文化只是蜀地文明的序曲。从融入华夏文明的那一天开始,巴蜀文化将注定谱写不同凡响的篇章。一门带有明显地域文化特征的学问将横空出世,名震中华大地,传承2000余年,至今仍绽放异彩。这门学问就叫蜀学;。而蜀学;的发端,将从一个不同凡响的人物开始。他的名字叫文翁。原文2:曾

5、经,古蜀被认为是蜀左言;不晓文字;之地。但其实古蜀人不但有自己的语言,也有自己的文字。原文3:故班固说: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1.语言维地方志的翻译要充分考虑到翻译的生态环境。首先应该考虑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使用编译的策略,使译文通顺流畅,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而不是保留中文的言简意赅、句式松散特征。使用编译的策略,将译文变得条理清晰、结构紧凑。不过,这段中断的文化只是蜀地文明的序曲。从融入华夏文明的那一天开始,巴蜀文化将注定谱写不同凡响的篇章。一门带有明显地域文化特征的学问将横空出世,名震中华大地,传承2000余年,至今仍绽放异彩。这门学问就叫蜀学。而蜀学的发端

6、,将从一个不同凡响的人物开始。他的名字叫文翁。;整段中,序曲;谱写不同凡响的篇章;横空出世;名震;等词句都体现了中文语言用词语造气势、夸张等手法的使用。而在英文中非常不推崇用华丽空洞的词汇写作,这种堆砌只会产生华而不实的感觉。因此译文要尽量用平实真切的词语描述。译为:Nevertheless, this discontinuous culture is just the beginning of the civilization of the Shu. Since the day it merged into Chinese civilization, Ba-Shu culture was d

7、estined to have remarkable influence. A study characterized by local culture was about to come into being. It became famous to and shocked the whole China. Has been carried on for over 2000 years, it still shine with extraordinary splendor. It is the Shu study which started from an outstanding man c

8、alled Wen Weng.2.文化维地方志中包含浓厚的中华历史文化,对于外语读者来说,这些内容都是非常陌生、难以理解的地方。因此在翻译时要注意文化维的转换,选择诠释策略进行翻译。曾经,古蜀被认为是蜀左言不晓文字之地;中蜀左言;的左;字与平常的左右意义大相径庭,为非常见的、非主流的、奇怪的;的意思。原文引用古语,有深厚的含义;然而对于译入语读者来说,这种文化是陌生的,是完全难以理解的。译文要通俗化,易于理解。因此译为:Ancient Shu (now Sichuan province) use to be considered as a place where people spoke qu

9、eer and odd language and had no writing characters.3.交际维地方志中体现了地方古代或近代时期的思想、教育、观念、政策等,其目的是传承、记载和传播地方重要信息。要使译文达到同样的交际目的,译者在翻译时需注意在思维方式上进行调整、变通,使用变译的策略,实现原文与译文的效力对等。在故班固说: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一句中,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这句引用既要保留引用的形式和效力,也要使引用易于理解,给译文读者一种对古人智慧和贡献的敬佩和褒扬之感。因而译为:Thats why Ban Gu (a historian of the Easte

10、rn Han Dynasty) commented: it is all due to Wen Wengcultivation that the Shu has such a good culture.;五、结语地方志的跨文化翻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不断尝试、修改并深入加以分析探讨。地方志的翻译既要保留原文的特征,又要实现对外传播和交流的作用,翻译时要考虑译入语承载异族文化时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理解障碍。本文只为抛砖引玉,地方志翻译策略的研究还任重而道远,希望能够引起学界和整个翻译界的关注并改善地方志翻译的现状。参考文献:【1】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中国翻译,2008,(6):15.【3】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上海翻译,2008, (2).【4】郭旭明.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全球化语境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73-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