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砂浆.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368371 上传时间:2021-02-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砂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砂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砂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砂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砂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砂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砂浆.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砂浆施工指南一、一般规定1.1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砂浆结构除应符合本指南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中有关混凝土/砂浆结构工程及验收规范。1.2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砂浆的配合比的设计可参照普通水泥砂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的有关标准。在按此标准的配制混凝土/砂浆基础上掺加适量聚丙烯纤维即可。在满足现行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要求的基础上考虑加入聚丙烯纤维的影响,外加剂用量应通过试验确定。二、原材料 2.1水泥 配制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砂浆所用的原料应符合水泥砂浆、普通混凝土所用的原料的有关规定。所用水泥应符合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

2、质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GB1344)中有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所用原料的规定。2.2掺和料 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砂浆时,可掺入粉煤灰、矿渣微粉、硅粉等矿物掺合料。掺合料的性能应符合现行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矿物外加剂GB/T18736及相关应用技术规范的规定,其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2.3骨料 配制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砂浆时,砂的性能指标应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的规定。粗骨料的性能指标应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的规定。2.4化学外加剂 聚丙烯纤维可与化学外加剂同时使用,化学外加剂的性能指标应符合混凝土外

3、加剂GB8076或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程GB50119等国标的有关规定。2.5水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砂浆拌合用水必须符合国家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63)的规定,不宜采用海水拌制。 2.6聚丙烯纤维的技术要求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所用的纤维技术参数及物化性能指标应符合 水泥混凝土和砂浆用合成纤维GB/T21120-2007的有关标准执行。 三、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砂浆的力学性能 聚丙烯纤维掺量为0.6-1.8kg/m3时,对混凝土/砂浆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及抗拉强度增强较少,基本上可忽略纤维的影响。所以,聚丙烯纤维砂浆的强度等级与普通砂浆的强度等级相同,按照JGJ70-90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

4、确定。附:聚丙烯纤维物理及化学性能 纤维类型 束状单丝 密度 0.91g/ 纤维细度 1018dtex熔点 165175 断裂强度 350Mpa燃点 590 断 裂 伸 长 率 15%20%纤维规格 3-60mm弹性模量 3500Mpa耐酸碱性 强 截面形状 O型或型 吸 水 性 0.1 % 3.1强度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确定,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采用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GB50010的规定。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强度应满足结构设计对强度等级与抗压强度的要求或对强度等级与弯拉强度的要求。聚丙烯纤维掺量为0.6-1.8kg/m3时,对混凝土/砂浆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

5、及抗拉强度增强较少,基本上可忽略纤维的影响。3.2弹性模量聚丙烯纤维的混凝土/砂浆的弹性模量与同等级的普通混凝土/砂浆的基本相同。 3.3泊松比和膨胀系数聚丙烯纤维的混凝土/砂浆的泊松比和膨胀系数的取值与普通混凝土/砂浆的基本相同。 四、配合比设计4.1添加聚丙烯纤维的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应符合JGJ55-2000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的规定。 4.2聚丙烯纤维的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除应满足结构设计要求的抗压强度与抗折强度,以及纤维分散性、施工要求的和易性外,在某些条件下还应满足对抗裂性能、抗疲劳性、抗渗性、抗冻性、耐冲刷性或耐腐蚀性等项的要求。 4.3参考JGJ55-2000普通混凝土配合

6、比设计规程的规定。聚丙烯纤维的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应采用试验-计算法,并按下述步骤进行; a) 根据强度标准值或设计值以及施工配制强度提高系数,确定试配抗压强度与抗拉强度或试配抗压强度与抗折强度。 b)根据试配抗压强度计算水灰比 。c)根据试配抗压强度与抗折强度,或通过已有资料确定聚丙烯纤维的添加量。 d)根据施工要求的稠度通过试验或已有资料确定单位体积用水量,如掺加外加剂时应考虑外加剂的影响。 e)通过试验或有关资料确定合理砂率。 f)按绝对体积法或假定质量密度法确定材料用量,确定试配配合比。 g)按试配配合比进行拌合物性能试验,调整单位体积用水量和砂量,确定强度试验用基准配合比。 h)根据强

7、度试验结果调整水灰比和聚丙烯纤维添加量,确定施工配合比。 五、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聚丙烯纤维添加量可根据纤维混凝土的使用目的,抗拉强度或抗折强度的配制要求,按已有规范确定,或根据已有资料并通过试验确定,参看下表:表1 聚丙烯纤维的推荐掺量 使用目的 部位 添加量 抗裂防渗 大坝面板、梁、墩柱、工业楼板、 墙和地板、水池、喷锚支护等 0.6-0.9kg/m3耐磨抗冲击 大坝溢洪道、机场道面、桥面、 路面、防弹板、抗冲击板等 0.9-1.8kg/m3聚丙烯纤维根据不同的砂浆种类,在砂浆中的推荐掺量见表2:表2聚丙烯纤维在砂浆中的推荐量 砂浆配合比 纤维掺量 用途 水泥:砂浆=1:3-50.5-0.8

8、外墙抹面砂浆 水泥:砂浆=1:2-40.6-0.9防水部位 水泥:砂浆=1:2-41.0-1.5抗冲击部位 水泥:砂浆=1:2-60.8-1.0抗冻部位 六、每立方米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用水量和砂率,是在普通混凝土用水量和砂率的基础上,考虑加入纤维的影响而确定的。每立方米普通混凝土的用水量和砂率的确定,按现行行业标准JGJ55-2000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执行。也可根据材料品种规格、纤维添加量,水灰比和稠度标准选用。 七、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稠度可按照GB/T50080-2002普通混凝土拌合物试验方法中的有关规定参考同类工程对普通混凝土所要求的稠度确定,其坍落度和维勃稠度可参考相应普通混凝土

9、。 在混凝土/砂浆中掺入聚丙烯纤维,明显地改善了混凝土/砂浆的粘聚性和保水性。掺聚丙烯纤维的混凝土一般比不掺纤维的同配比混凝土坍落度低10%左右,但这并不表示混凝土的和易性降低了,因为坍落度指标不能全面的表征和易性。坍落度降低现象是由纤维掺入产生特殊触变效果,会影响拌和物的静态流变现象,如坍落度降低、泌水性降低、粘聚性提高。由于纤维并不增大混凝土的摩擦系数,掺纤维的混凝土虽然坍落度降低,但仍可保持与同配合比普通混凝土相似的泵送性。为了避免现场施工人员对低坍落度纤维混凝土的误解导致施工技术偏差,因此建议在参照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设计纤维混凝土时,可适当放大其设计坍落度15%左右,以维持纤维混

10、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相似的坍落度。 如确需提高坍落度,建议稍增加化学外加剂的用量,决不可通过加大用水量实现,否则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八、聚丙烯纤维混凝土配合比的强度试验,应根据工程要求分别进行抗压强度与抗拉强度或抗压强度与抗折强度试验。九、搅拌 9.1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砂浆拌和宜采用机械搅拌,无需特殊搅拌设备。9.2搅拌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各种材料重量,应按施工配合比和一次搅拌量计算确定。9.3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投料次序和方法,应以搅拌过程中聚丙烯纤维不产生结团和保证一定的生产率为原则,并通过试验或根据经验确定。 9.4搅拌时优先采用将纤维、水泥、粗细骨料先干拌而后加水湿拌的方法,也可先将骨料、胶凝材

11、料与水在搅拌机内均匀搅拌后加入聚丙烯纤维,或同时加入还可在施工现场从搅拌车加入聚丙烯纤维。为确保拌和物均匀,搅拌时间宜比普通混凝土/砂浆延长15-30秒。采用先干拌后加水湿拌的搅拌方式时,干拌时间不宜少于0.5min。 十、运输、浇注和养护 10.1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砂浆的运输可采用与普通混凝土/砂浆相同的运输规定:应缩短运输时间,运输过程中避免拌和物离析,如产生离析应作二次搅拌。 10.2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砂浆的浇注方法与普通混凝土/砂浆相同。10.3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应采用机械震捣,不宜采用人工震捣。10.4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可采用与普通混凝土相同的养护方法,特殊工程和构件的养护应符合有关规范

12、规定。 十一、 质量检验 11.1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质量检验,应对原材料、配合比、施工的主要环节按现行有关混凝土结构施工与验收规范的规定执行。 11.2检验聚丙烯纤维混凝土质量,应根据工程要求分别进行抗压强度与抗拉强度或抗压强度与抗折强度试验,如有特殊要求时应做抗冻、抗渗等性能试验。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强度检验的试件制作、数量,对强度的评定方法应参照现行有关混凝土工程施工验收规范及国家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的规定执行。 11.3 除以上必要的检验外,还应补充以下检验项目: (1)在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砂浆搅拌站检验聚丙烯纤维的称量,检验频率每一工作班不少于二次;在施工现场取样检验拌和物的聚丙烯

13、纤维掺量,每一班工作不少于二次;要求聚丙烯纤维掺量误差不超过1%。 (2)聚丙烯纤维在混凝土拌和物中分散性检验方法应依据本规程附录的规定执行。附:部分工程实例江西昌九高速 桥涵工程西山标段合淮阜高速 路面六标段福建龙海天翔花园 地下室防水工程台湾高雄中蓝行实业有限公司 防水层防水工程泉州麦德龙国际商城 混凝土框架结构及地下室防水工程漳州华元花园 地下室防水工程山东师范大学附中高层住宅 地下室防水工程济南泉星小区 地下室防水工程福州半山千叶 混凝土主体结构宁波市万特国际商务中心 外墙保温盐城仁和广场 地下室防水工程连云港烟草物流中心 地下室防水工程泰州海陵工业园安置小区 混凝土主体结构淮宁高速宿

14、舍楼 外墙外保温中国人民银行淮安支行 外墙外保温天津利达利进出口有限公司 混凝土主体结构制造商:射阳县礼杰纤维制品有限公司 网址: 传真:0515-82345544 浅析规则式植物造景和自然式植物造景苏旺指导老师:汪小飞(黄山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摘 要:本文分析了规则式植物造景和自然式植物造景,和他们各自的造景特色和主要适用在什么场合。探讨了规则式植物造景和自然式植物造景二者包括的造景形式以及他们在造园体系、表现手法上的不同点。介绍了它们在各个国家、地域的各有特色。最后我们应该适宜运用各种造景形式。关键字:规则式植物造景,自然式植物造景Analysis of rul

15、e-plant landscaping and nature plant landscapeSu WangDirector:Wang Xiaofei(College of Life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Huangshan University, Huangshan245041, China)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rules scene building with plants and nature plant landscape, and their landscape and mainly used on occ

16、asion.Discusses rules for scene building with plants and nature plant landscape landscape including the two forms as well as their gardening system, on the presentation of different points.Describes them in the various countries, geographical features.Finally we should be appropriate to use various

17、landscape forms.Keyword:Rules-plant landscaping, nature plant landscape1.树木配置的形式按照树木的生态习性,运用美学原理,依其姿态、色彩、干形进行平面和立面的构图,使其具有不同形态的有机组合,构成千姿百态的美景,创造出各种引人入胜的树木景观。树木配置的形式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但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即规则式配置和自然式配置。2.规则式植物造景规则式又称整形式、几何式、图案式等,是把树木按照一定的几何图形栽植,具有一定的株行距或角度,整齐、严谨、庄重,常给人以雄伟的气魄感,体现一种严整大气的人工艺术美,视觉冲击力较强,但有时也显

18、得压抑和呆板。2.1规则式植物造景适用的场合规则式植物造景常用于规则式园林和需要庄重的场合,如寺庙、陵墓、广场、道路、入口以及大型建筑周围等。法国、意大利、荷兰等国的古典园林中,植物景观主要是规则式的,植物被整形修剪成各种几何形体以及鸟兽形态,与规则式建筑的线条、外形,乃至体量协调统一。古埃及园林、古希腊园林、古罗马园林、文艺复兴时法国园林等植物景观都是规则式的。西方古典园林植物造景受到唯理思想的影响,采用完全规则式的配置方式,整齐一律,均衡对称。植物采用中轴线左右对称,均衡布置,植物在种类、株数、体量、大小、高矮选择上都与中轴线呈对称布置;草坪和花圃,被分割成各种几何形状的板块,甚至树木本身

19、也被修剪成规则式的,如凡尔赛宫成排树木沿中轴线规则排布,密植的树木修剪成的树墙,给人以有序整齐视觉感受。 古罗马园林很重视植物造型的运用, 有专门的园丁从事这项工作。造型初期只是将一些萌芽力强、枝叶繁茂的常绿植物修剪成篱, 以后日益发展, 将植物修剪成各种几何图形、文字、图案, 甚至一些复杂的牧人或动物的形象。常用的植物为黄杨、紫杉和柏树。又如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台地园及法国18 世纪园林中都有大量的规整式植物造型。规则式的园林景观给人以雄伟气魄之感。西方古典园林植物造景中兴盛迷园的建造。例如, 罗马园林中的迷园内有图案复杂的小径,有的用大理石铺路, 有的用草皮铺路, 以修剪的绿篱围在道路两侧,

20、 形成图案复杂的通道, 成为园中娱乐的一个地方。2.2对植和列植的理解规则式包括对植和列植。在规则式种植中,利用同一树种、同一规格的树木依主体景物的中轴线作对称布置,两树的连线与轴线垂直并被轴线等分,无论在道路两旁、公园或建筑入口都是经常运用的。这种规则对称种植的树种,树冠比较整齐,种植的位置既不要妨碍交通,又要保证树木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对植常采用树形整齐优美、生长较慢的树种,以常绿树为主。常用的有松柏类、南洋杉、云杉、冷杉、大王椰子、苏铁、桂花、玉兰、碧桃、银杏、腊梅、龙爪槐等,或者整形的大叶黄杨、石楠、海桐等。例如,公园门口对植两棵体量相当的树木,可以对园门及其周围的景物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21、;桥头两旁的对植则能桥梁构图上的稳定感。对植也常用于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或景点两边,这时选用的对植树种在姿态、体量、色彩上要与景点的思想主题相吻合,既要发挥其衬托作用,又不能喧宾夺主。列植是将乔木、灌木按一定的株行距成排成行地栽种,形成整齐、单一、气势大的景观。它在规则式园林中运用较多,如道路、广场、工矿区、居住区、建筑物前的基础栽植等,常以行道树、绿篱、林带或水边列植形式出现在绿地中。列植树木要保持两侧的对称性,平面上要求株距相等,立面上树木的冠径、胸径、高矮则要大体一致。当然这种对称并不一定是绝对的对称,如株行距不一定绝对相等,可以有规律的变化。列植树木形成片林,可作背景或起到分割空间的作用

22、,通往景点的园路可用列植的方式引导游人视线。3. 自然式植物造景 自然式又称风景式、不规则式,植物景观呈现出自然形态,无明显的轴线关系,各种植物的配置自由变化,没有一定的模式。树木种植无固定的株行距和排列方式,形态大小不一,自然、灵活,富于变化,体现柔和、舒适、亲近的空间艺术效果。适用于自然式园林、风景区和普通的庭院,如大型公园和风景区常见的疏林草地就属于自然式配置。中国式庭院、日本式茶庭以及富有田园风趣的英国式庭院亦多采用自然式配置。3.1孤植、丛植、群植的理解自然式包括孤植、丛植、群植等。树木的单位栽植称为孤植,孤植树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与园林艺术构图相结合的庇荫树。这类树要求冠大荫浓,

23、寿命长,第二种的孤植树是单纯作艺术构图中的孤赏树应用。要求体型端庄或姿态优美。开花繁茂,色泽鲜艳。丛植是指一株以上至十余株的树木,组合成一个整体结构。丛植可以形成极为自然的植物景观,它是利用植物进行园林造景的重要手段。一般丛植最多可由15株大小不等的几种乔木和灌木。在自然式园林中,丛植是最常用的配置方法之一,可用于桥、亭、台、榭的点缀和陪衬,也可专设于路旁、水边、挺远、草坪活广场的一侧,一丰富景观色彩和景观层次,活跃园林气氛。运用写意手法,几株树木丛植,姿态各异、相互趋承,便可形成一个景点或构成一个特定空间。3.2孤植孤植是中国古典园林采用较多的一种形式, 它能充分发挥单株花木色、香、姿的特点

24、, 并常作为庭院观赏的主题。如苏州拙政园“玉兰堂”的白玉兰, 网师园“小山丛桂轩”西侧的槭树等。西方古典园林的孤植,最典型的要数英国自然风景园林, 它追求的是一种简单而真实的美。在西方, 孤植多为高大的乔木, 常有一木成林的气势。例如英国斯陀园中孤植的大橡树。丛植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有两种情况: 一是用一种观赏价值较高的树植之成林,发挥和强调某种花木的自然特性, 以体现群体美, 常作为主景;二是用数种花木成丛栽植, 常作为观赏的主题。如怡园听松涛处植松, 苍翠挺拔;留园西部植鸡爪械, 秋日红叶斑斓;沧浪亭山边的箬竹满坡, 苍翠欲滴;远香堂南的广玉兰, 浓萌匝地等。西方古典园林的丛植多用于乔木、灌

25、木的结合。丛植的林地边缘也呈不规则的形式。3.3丛植 丛植除用于近景和中景外, 还常常起隔景、障景的作用, 以增加景色的层次与变化。同时也常常将不宜入画的地面或建筑用灌木丛遮掩起来。例如英国邱园中片植的乔木和互相搭配的姿态、颜色各异的灌木丛等。自然式植物造景运用的比较好的是中国和日本。他们讲究的都是本于自然,诗画的情趣,意境的蕴含。只有这样,自然式植物造景才能不仅仅是形态上的自然,连神态都显的自然。日本式,植物在这类庭园里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常青灌木和树木可以构成设计的主骨架。不要选用大叶灌木。相反,应选用小叶植物和不对称的树木。在大多数日式庭园里,经常要修剪树木和灌木,使它们大小相宜,并留

26、下足够的空地(在较大的园里需要修剪的通常只是那些郁郁葱葱的松树)。中国的自然式植物造景,如在个园中春梅翠竹,配以笋石,寓意春景,夏种槐树、广玉兰,配以太湖石构成夏景,秋栽枫树,配以黄石构成秋景,冬植腊梅、南天竹配以雪石构成冬景。从而在咫尺庭院中创造了四季变化的景观序列。4.总结自然式植物造景和规则式植物造景各有特色,自然式的,灵动、优雅、自然、亲近;规则式的,雄伟、严谨、庄重。运用得当,可以形成,各种特色的景观。参考文献 1 陈志华. 外国造园艺术M.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 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M.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 3 卢圣.植物造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4 秦 颂. 浅析中西方绿化文化之异同 J . 国外建材科技, 2006( 27) : 5 5 区伟耕.园林景观设计资料集M.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2002 6 邵 君. 浅议中西古典园林的起源及差异 J . 甘肃水利水电科技, 2003(39) : 2 7苏雪痕. 植物造景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8杨 闯.植物造景的应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9 余树勋.园林美与园林艺术M. 科学出版社. 198710 周武忠. 园林植物配置M.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1 朱钧珍.中国园林植物景观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