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及体会.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369469 上传时间:2021-02-2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及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及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及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及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及体会.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及体会摘要:目的:探讨经外置周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极低出生体重中(VLBW)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用1.9 Fr规格PICC管对38例VLBW实施PICC置管,回顾性分析置管方法、置管后护理及导管应用情况。结果:共38例VLBW行PICC,1次穿刺成功33例,5次穿刺成功4例,1次成功率为86.8%,平均置管时间20 d,其中最长32 d,最短7 d。机械性静脉炎1例,因断管(导管外段)而拔管1例。拔管后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和真菌培养38例,结果均阴性。结论:PICC操作相对简单、成功率高,置管过程中出现并发症少,术后易固定,在新生儿尤其是V

2、LBW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关键词:VLBW;导管置入术;中心静脉;护理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国内曾有报道死亡率介于63%74%之间,胎龄越小、体重越低,死亡率也就越高。NICU的建立、新生儿医学的发展和医护条件的逐渐完善,死亡率已经慢慢一目下降到3%15%不等,但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仍是一个备受医学界关注的现象【1】。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通常需要较长的胃肠外营养支持,静脉穿刺难度大,PICC置管操作近些年来已成为新生儿尤其是VLBW保持静脉开放的重要方法之一【2】。笔者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进行PICC的38例VLBW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

3、2009年7月2011年12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应用PICC的VLBW共38例,其中男25例,女13例;胎龄2834周,平均(30.11.8)周;出生体重9501 499 g,平均(1 237145)g,其中,体重1 000 g的超低出生体重儿2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28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5例,颅内出血3例,缺氧缺血性脑病2例。置管时间为出生后37 d,排除宫内感染及严重先天畸形的患儿。1.2方法:导管选择1.9 Fr规格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由美国BD公司生产),穿刺静脉首先右上肢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或头静脉入锁骨下静脉至上腔静脉。患儿穿刺侧手臂外展90,测量穿刺点沿静脉走行至右上腔

4、静脉(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2、3肋间)的长度。将患儿置于远红外线辐射床,给予心电监护,常规消毒、铺巾,穿刺成功后将导管送至预定位置,拍胸部X线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经首次定位后根据摄片建议维持或拔出一段导管,将导管留置在相对安全的静脉中(勿留置心脏或输液方向与血流方向相反的静脉中)。详细记录导管批号、穿刺静脉、置入长度、外管长度、摄片定位结果等情况。1.3导管护理:术后24 h及时更换敷贴,以后每周更换12次,但遇到渗血、脱开或污染随时更换,肝素帽每周更换2次;使用输液泵24 h均速输液,液速2 ml/h,暂停输液时用10 U/ml的肝素钠脉冲式封管;禁止通过PICC管道取血及输血,以防止堵管及

5、血栓形成。每8小时用生理盐水2 ml冲管,如果冲管有阻力,但仍可以冲管,则可用稀释肝素钠(10 U/ml)进行冲管,反复进行“推拉”活动一清楚管道内的沉积物;如不能冲管,使用三通接头及推拉技术;每天测量左右侧臂围并进行对比;拔管动作禁粗暴,宜缓慢将导管拔出,用无菌敷贴压迫止血,拔管后注意确保导管完整性,导管尖端23 cm做细菌和真菌培养,并作好记录。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表示。2 结果2.1一般情况:共38例VLBW行PICC,PICC留置时间732 d,平均(14.5 9.7)d,本组患儿住院时间9147 d,平均(45.

6、428.9)d,PICC所占住院费用2.5%。2.2穿刺静脉及预后:38例患儿均置管成功,1次穿刺成功33例,2次穿刺成功5例,1次成功率为86.8%。左上肢置管15例,右上肢置管23例,其中贵要静脉15例,正中静脉16例,腋静脉4例,头静脉3例。平均置管时间20 d,其中最长32 d,最短12 d。机械性静脉炎1例,因断管(导管外露部)而拔管1例。拔管后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和真菌培养38例,结果均阴性。经胸部X线片确认导管尖端位置,位于右上腔静脉34例,位于锁骨下静脉4例。3 讨论3.1置管的优越性:VLBW需长期胃肠外营养治疗且静脉营养液往往需24 h均匀输入,由于所使用的药物pH值和静脉营养

7、液高渗透性会导致外周静脉出现静脉渗出、化学性静脉炎等并发症而拔管,外周静脉管保留时间2849 h【3】。而PICC由于输出口在中心大静脉,渗出等并发症减少,留置时间较长,避免反复静脉穿刺难度大及对患儿造成的疼痛刺激,早产VLBW生后即具有感受疼痛的能力,通过PICC置管避免了反复穿刺造成的疼痛及药液渗漏对患儿造成的不良后果【4】;通过PICC管路可以更多输注较高渗透压的营养液,机体摄入能量明显高于普通外周静脉,患儿生理体重下降持续时间短于普通外周静脉,而且恢复到出生体重时间及以后体重增长快于普通外周静脉。在发达国家PICC已经广泛应用于NICU,但在国内由于其价格较贵成为不易被家长接受的原因之

8、一,通过对本组患儿住院费用的调查,发现PICC仅占整个住院费用的2.5%,基本与传统使用的外周静脉留置管相同。故PICC对VLBW来说,是一种经济有效的静脉输液通路。3.2预防感染:血管内导管感染包括局部感染和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CRBSI),导管感染发生与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有多项基础疾病、穿刺时无菌操作、导管留置时间过长和术后护理不发等存在密切的关系【5】。所以置管期间需要严密观察感染征像,假若发现有频繁的呼吸暂停、反应低下,不明原因的发热等异常情况时要及时报告并让医生处理;积极观察并记录臂围、导管外露刻度的变化:每天测量臂围;输液时要注意观察穿刺点局部有无渗漏、红肿、渗血和肿胀。本组

9、病例中1例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经对症处理后第2天症状缓解,第3天恢复正常,继续输液。本组另1例导管外露部段管,是由于导管外露部下垂于暖箱门与床面间隙间,当班护士没及时发现,患儿拉扯,结果外露端断裂,幸好外露部还剩4 cm导管,及时拔管,没造成患儿进一步损伤。3.3防止堵管:导管堵管是影响PICC留置时间的重要因素,本组病例中暂未发现堵管。总之,PICC操作相对简单、成功率高,置管过程中出现并发症少,术后易固定,在新生儿尤其是VLBW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4 参考文献【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8.【2】 石琪.新生儿PICC置入技术的研究现状.护

10、理学报,2010,17(1):31.【3】 Stanley MD,Meister E,Fu Schber K,et al.In filtration.during intravenous the rapy in neonates.South Med J,1992,8(5):883.【4】 陶莉,周伟,陈克正.新生儿疼痛.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4,7(2):123.【5】 李明珠.常用新生儿医院感染问题及对策.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0,25(1):65.【6】 崔其亮,陈丽萍,林冰清,等.早产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91例次应用分析.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5):679.【7】 于红卫,单金花,都灵燕.PICC管堵塞的预防性护理.护理研究,2005,19(2):35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