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1课时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_西师大版(秋).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373425 上传时间:2021-02-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6.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1课时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_西师大版(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1课时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_西师大版(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1课时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_西师大版(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1课时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_西师大版(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1课时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_西师大版(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1课时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_西师大版(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1课时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_西师大版(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五单元 教材分析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学生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 学生在认识厘米和米的前提下,学习测量长度方法, 从而对物体的长度进行量化把握, 在此基础上认识线段。线段的认识对后续知识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本单元学习内容主要包含:测量长度;综合实践 - 小小测量员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本单元在编排中体现了以下几个主要特征:一是: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二是: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建立1 厘米、 1 分米、 1 米的长度观念。三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目标1. 在测量活动

2、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 体会 cm,m的含义,建立 1cm,1m的实际长度观念,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要测量的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3. 在经历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用 cm和 m作单位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并获得成功的体验。4. 在测量活动中初步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1. 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点2. 体会 cm,m的含义,建立 1cm,1m的实际长度观念,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要测量的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1. 在经历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用cm

3、和 m难点作单位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第 1页2. 在测量活动中初步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建议根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及编排特点,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让学生感受统一单位的必要性。2. 结合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分米和米。3. 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分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课时安排本单元共 5 课时完成教学。课题课时1.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1课时2.认识分米1课时3.用米作单位量长度2课时4.综合与实践 - 小小测量员1课时总计5课时五、测量长度第 1 课时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5153 页的内容,第 53 页课堂活动

4、第 1,2 题。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提示1. 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情感教育)2. 加强观察和操作活动。根据学习需要,突出观察和操作需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感知厘米、分泌、米的含义,掌握基本的测量方法。激发参与操作动机、人人动起来,体验学习的愉悦,把观察操作和思考探索结合。3. 重视学习过程的合作与交流。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小组合作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与人合作的意识和人际交流的能力。教学目标第 2页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 厘米的长度观念。过

5、程与方法: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积累测量经验, 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 使学生养成细心、 认真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 厘米的长度观念。难点: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课件、米尺学生准备:直尺。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裁缝”的故事,请同学们仔细听。 小裁缝遇到了什么问题?认真想一想, 你能帮助他吗?从故事中,你能明白什么道理?(有一天,裁缝店里来了一位顾客,要做一件衣服,小裁缝热情地接待了客人。紧接着,裁缝

6、师傅认真的量出了衣服的长是 3 拃,小裁缝也认真的在布料上拃了3 拃,裁出了衣服,并缝制好了。过了几天,客人来取衣服了,穿在身上一试,新衣服太小了。这时师傅走过来,用手量了一下,生气地对小裁缝说: “告诉你身长 3 拃,怎么做成了两拃。 ”小裁缝心里想:“我明明量的是 3 拃,怎么变成了2 拃?这是怎么回事?”)2. 教师:同学们,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1)学生独立思考第 3页( 2)指名回答: 傅用自己的大手量的衣服是 3 ,小 傅是用自己的小手量的 3 ,不一 大 .( 3)集体 正,教 及 鼓励和肯定,并同 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的一 片。【 意 : 以小故事的形式引入新 , 即激

7、 了学生的学 趣, 又 一 度 位初步做了 ,同 ,也培养学生 于助人的 良品 。 】二、探究新知1. 教 :小朋友 , 桌是和你 天天相伴的好朋友, 你想知道它多 ?你能借助身 的工具或物体去比一比 ? 来 一 ,你想用什么做工具呢?(1) 学生独立思考(2) 指名回答:用直尺去比;用手去比;用 去比;用 笔去比.(3) 集体 正2. 教 : 在 用你 的工具去比一比。(1) 学生 手操作,教 巡 ,个 指 。(2) 小 内交流(3) 指名 :我用 笔去比的,有 3 枝 笔 ;我用手去比的 , 有 5 ;我用尺子比的,有 55 厘米 3. 教 : 什么同 的桌子,量出的 果却不同呢?( 1)

8、学生独立思考( 2)指名回答:因 用的工具不一 。第 4页4. 教师:对,因为大家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结果的单位也不同。为了让我们测量出来的结果一致, 我们需要有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今天我们来学习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教师板书课题: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将生活导入学生的学习活动, 由测量结果不同使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的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同时,让学生找测量结果不同的原因, 量课桌这些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 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认识直尺和厘米1. 教师:平时我们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使用什么工具啊?( 1)指名回答:直尺( 2)教师板书:测量工具:直尺)

9、 ,并课件出示直尺图。2. 教师:请拿出你们的直尺,仔细观察你手中的直尺,你能发现什么?( 1)学生独立观察( 2)指名回答:有数字,最前面的数是 0,然后依次是 1、2、3. ;有长长短短的线 , 这些线在有数字的地方就长一些;还有字母 cm.3. 教师:这些长长短短的线叫做刻度线。 直尺上最前面的数 0 所对的这条刻度线叫做 0 刻度,0 刻度是直尺上刻度的起点。(课件闪动 0 刻度线,显示“0 刻度线”几个字)。这里的字母 cm,表示的是厘米。教师板书:长度单位:厘米 cm【设计意图: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对直尺的充分观察中自主认识直尺,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

10、学生的观察能力。 】4. 教师: 1cm到底有多长呢?谁能说一说。(1) 小组内交流第 5页(2) 指名汇报: 01 之间、 23 之间、 34 之间 .(课件演示:闪动 0 刻度线和 1 所对的长刻度线 , 再闪动 01 间的 1 厘米长的线段。)(3) 集体订正,教师及时鼓励和肯定,并做重点小结:直尺上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 1 厘米。5.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比一比 1cm有多长,伸出右手,把大拇指和食指放在一起,慢慢的张开,张开到两个手指间的长度大约是 1cm,然后用直尺来验证一下,你比得准吗?( 1)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同桌互相验证( 3)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

11、1cm的长度6. 教师:请同学们找一找, 在我们的身边, 还有哪些物体或物体上的哪一部分的长度大约是 1cm?( 1)学生活动( 2)小组内交流( 3)指名汇报:学具盒里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 厘米;田字格德宽是1 厘米;橡皮擦厚大约 1 厘米;很短的粉笔头大约长1 厘米;一颗花生米长大约是1 厘米 .7. 教师:其实我们的手上也可以找到 1cm。用左手的手指的宽去和直尺上的 1cm比,找找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cm长? 举给大家看看。第 6页【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结合想象引导学生自主建立 1 厘米的概念, 并通过列举生活中的 1 厘米长的物体, 有利于学生加深对 1 厘米的认识和理解, 培养学

12、生的空间观念。】8. 教师:我们知道了 1cm有多长。这一段长多少厘米呢?你怎么看出来的? (课件演示:闪动 0-2 之间 2 厘米长的线段)(1) 学生观察(2) 指名回答: 2 厘米长,因为 0-1 之间长 1 厘米, 1-2 之间长 1 厘米,和起来就是 2 厘米; 0-2 之间有 2 个大格所以是 2 厘米。(3) 集体订正,教师及时鼓励和肯定,并作重点强调:中间有几格就是几厘米9. 教师 : 这一段长几厘米?你怎么知道的? ( 课件演示:闪动 3-5 之间 2 厘米长的线段 )(1) 学生观察(2) 指名回答:2 厘米。因为 3 到 5 之间有 2 个大格;我是用 5 减 3算出 2

13、 来的 .(3) 集体订正,教师及时鼓励和肯定,并作重点强调:读物体的长度时,从0 开始到数字几就是几厘米或者看物体的一端到另一端,中间有几个格就是几厘米,也可以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设计意图: 学生从尺子上找 1 厘米、几厘米的具体长度, 以及用手比划 2 厘米的长度,使学生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 为下面学习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10.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题单,看看这根小棒,估计一下,它有多长?你是怎样估测的?第 7页( 1)学生独立估测( 2)指名回答:小棒大约长5 厘米,我是用手指比划的;小棒大约长6 厘米,我是用橡皮

14、的宽量的 .11. 教师:如果用直尺来验证我们的估测结果对不对,应该怎样使用直尺?( 1)学生独立思考测量方法( 2)小组内交流( 3)指名汇报:左端对齐 0 刻度,看右端对着哪个数字,小棒就长几厘米;左端对齐尺子左端,看右端对着哪个数字,小棒就长几厘米;左端对齐 1,右端对着数字几,就用数字几减去 1,就是小棒的长度 .( 4)集体订正,教师及时鼓励和肯定,并作重点强调:最好的方法是把刻度尺的“ 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也就是几个 1 厘米。课件同时演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5)学生动手测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6)小组内交流( 7)指名汇报: 5

15、 厘米。( 8)集体订正。【设计意图: 通过估一估, 引发认知冲突, 让学生体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的方法,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三、巩固新知1.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 52 页例 2。让学生独立填写在书上,并说一说测量的方法。2. 测量课桌面的宽度。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小组内交流,互相纠正。3. 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第 8页学生独立进行测量,小组内交流,互相纠正。四、达标反馈1.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一支铅笔的长大约是 20cm。( )( 2)家里门的高度大约是 2cm。()( 3)爸爸的身高大约是 170cm。()( 4)黑板宽约 3cm。()2. 算一算。( 1)

16、 12 厘米 -8 厘米 =( )厘米( 2) 27 厘米 +5 厘米 =( )厘米( 3) 46 厘米 -20 厘米 =( )厘米3. 看图填空。比短()厘米。比长()厘米。和共长()厘米。4 估一估、量一量。估测()厘米实际()厘米答案:第一题:第 9页第二 : 43226第三 : 752212第四 :略10【 意 : 通 多种形式的 , 学生 一步巩固 量物体的方法, 同 培养学生的估 和 量物体 度的意 和能力, 得注意的是当物体的左端不是 准 0 刻度 怎 算物体的 度。】五、 堂小 1. 教 :通 今天的学 ,你有哪些收 ?( 1)学生各抒己 ( 2)指名 :今天我 了厘米,知道了

17、 1 厘米有多 ;我学会了 量物体 度的方法( 3)集体 正,教 及 鼓励和肯定,并作小 :今天我 量的 些物体的 度,你感 在生活中属于 是短?一般情况下, 量 短的物体, 可以用直尺做工具,用厘米作 位。六、布置作 回家找 5 个不同的物体,先估 出它 的 度,然后用直尺 量出具体的 度,并 下来,明天上 交流。七、板 :用厘米作 位量 度 量工具:直尺 位: cm厘米0刻度八教学反思第 10 页本节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 - 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较短或者小的物体的长度, 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

18、意识,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好习惯。学生学习厘米这个概念的时候并不困难,但是要加强他们的感性认识,教学中要让他们自己多比划1厘米时多长,找出生活中 1 厘米的物体,在判断一个物体 是几厘米的时候,如果图示是从“ 0”刻度开始的,学生能够准确判断,但如果不是从 0刻度线开始的,就会产生比较多的错误; 第一个错误是直接写右边对准的刻度线, 第二个错误是多数了 1 厘米,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几厘米的含义,是要从 “0”刻度线开始到几厘米的长度,0 是物体起始点,学生也没有透彻理解1 厘米的含义,是从一条长刻度线到相邻的一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段,而不是数刻度线, 教学中要加强对比相练习。第 1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