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节奏教学在实践中的运用.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375848 上传时间:2021-02-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奥尔夫节奏教学在实践中的运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奥尔夫节奏教学在实践中的运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奥尔夫节奏教学在实践中的运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奥尔夫节奏教学在实践中的运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奥尔夫节奏教学在实践中的运用.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奥尔夫节奏教学在实践中的运用 著名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先生指出:“能够把音乐、舞蹈、语言等融为一体的最核心、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节奏。”节奏是一种富有艺术魅力的活生生的音乐语言,它能将被动的本能变为更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感知、反应和表现力,使之成为培养身心均衡发展、有较高素养与能力的适应现代生活的、有创造性的人。奥尔夫还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能脱离节奏而存在。所以,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他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本着奥尔夫的教育理念,我积极进行音乐教育的探究学习与实践工作,依据纲要精神,以发挥幼儿主体作用,促进幼儿全面和

2、谐发展为宗旨,从“兴趣、感受、表现、能力”等方面入手对幼儿进行培养。在大量的理论学习、探索实践、经验借鉴的过程中,幼儿获得了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我在教育工作中的观念的根本转变。 一、从字词、姓名开始的节奏朗诵教学,是增强节奏感的一条重要途径。 音乐带入语言的学习,不仅学得更有趣更有创意,而且能使幼儿语言能力发展得更好,像从认识自己的名字开始,当自己的名字一再被朗诵是多么得意又神气的事,表示受到大家的注意。例如对刚刚组成一个新班集体的教师和幼儿,就可以做如下的练习:1、全体围成圆圈,老师手拿一个玩具(或小球),先说出自己的名字,然后把玩具往右边传,拿到玩具的人要先说出自己的名字,再传给右

3、边的人。2、用一种声音代表自己的名字,先说自己的名字,再说声音,鼓励幼儿不要和别人一样,尽量想特别的。如:艺宁叮铃;锦锋双手做山峰状;雪琳双手左右摇摆,像下雪状,这样的方法幼儿会玩的很开心,也会很期待等一下又有什么新花样。3、按节奏拍手自我介绍。如我 叫 李 老师;我 叫 李 明。4、做拍腿、拍手、捻左指、捻右指的声势,在捻指处把自己的名字说出来,待熟练后集体做拍腿、拍手、捻左指、捻右指的声势,在捻指处轮流把自己的名字说出来。5、记住对面一个小朋友的名字,然后手拉手互换位置。如我 叫 李 老师、你 叫 李 明,走 走 跑跑 走。6、播放一段音乐,小朋友自由走,音乐停后马上找一个小朋友面对面站好

4、,互相作自我介绍,手拉手互换位置。如我 叫 黎毓 雯,我 叫 曹 慧,走 走 跑跑 走。以上用孩子们自己的姓名进行节奏朗诵训练,会使孩子们惊喜,他们会乐此不疲 充满兴趣,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会获得最好的效果。二、古诗、童谣的节奏朗诵练习,是最受幼儿喜欢的活动方式。 几乎每个孩子从生下来都会听到长辈们给他念古诗、唱童谣,而运用节奏朗诵进行入门教学,是最受孩子欢迎的,这对于挖掘本土文化还有着深远的意义。如以古诗静夜思为例,就可以进行这样的节奏教学:1、选取一个节奏型 ,并把古诗代入该节奏型朗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向明月,低头思故乡。)2、配上简单的动作,两人面对面,每句念前两字并自己拍

5、手两下,念后三字时与对方双手互拍。3、两人一组,一人念前两字,另外一人接后面三个字,然后交换。4、选择一个乐器,每句前两字默读(这对于节奏的稳定性很有帮助),用乐器敲两下,后三字边念边做身体的摇摆动作。5、按节奏边念边走路,每一个字走一下,待熟悉后边念边走,同时敲击乐器。6、请幼儿想一想还有什么表现方式?例如改变节奏型练习,或念一句做一个节奏型的走和跑的动作练习等等,鼓励幼儿用多种形式来演绎古诗,你会发现,幼儿的创造力是惊人的。以上的活动既可以让幼儿认识中国诗词中的韵味,并给古诗赋予了不同的风貌,从中体验节奏变化的美,在与人合作、游戏时培养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启发了想象力,激发了创造的潜能。

6、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节奏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启发幼儿根据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声音,组成各种不同的节奏。如:启发幼儿听下雨的声音,嘀答、嘀答节奏型是 。敲鼓声,教师敲鼓,幼儿边听边念咚嗒嗒、咚嗒嗒,节奏型是 。还有小鸡叫叽叽叽叽、叽叽叽叽,节奏型是 ,。小鸭叫嘎、嘎,节奏型是 。同时让幼儿随时随地充分地想象,那么随时都会发现生动有趣的节奏,我们不但启发幼儿发现节奏,还要鼓励他们去创造节奏,并在教学中采用拍手、拍腿、跺脚、捻指一类的声势,将语言的节奏与动作的节奏结合起来,就可以形成多声部的声效。三、通过多声部的节奏练习 ,培养和锻炼幼儿对自己的控制与把握能力。 在拍手、拍腿、跺脚的声势训练基础上,

7、进行多声部的节奏练习,对于儿童掌握起来并不困难。教学中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固定节奏型的教学方法,每个声部仅是一个小节,或是两拍子的词组,或是一个句子(两小节)的无限反复,形成不同节奏的声部叠置,对每个幼儿讲,只需把握住自己这一点,并在拍率上与大家一致,就合上了。而轮说(卡农)则是一种有规律的先后说或唱同一儿歌的多声部练习,在这种合作中,随着一首儿歌或歌曲的节奏的变化,音乐性更丰富了。如学习歌曲“三轮车”就可以进行这样的节奏教学:1、学唱歌曲,按节奏读歌词。2、请第一组小朋友按节奏拍手说歌词,第二组小朋友从记号(比一组晚一个乐句)按节奏拍手说歌词,当第一组说到“你说奇怪不奇怪”时再反复一遍“不奇怪

8、”,最后说“怪”时两组找齐。3、加入声势练习,将幼儿分成三组,每组以一种声势和节奏型进行练习,如第一组跺脚,节奏型为 ;第二组拍手,节奏型为 ;第三组拍腿,节奏型为 ,然后将三组合起来为歌曲伴奏,便成了三个声部的节奏音乐了。 4、加入乐器练习,将拍手、拍腿、跺脚三组声势代入相关的乐器为歌曲伴奏。这不仅能加强幼儿的 节奏记忆能力,同时为学习轮唱奠定了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学效果非常好,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发展。在这种合作中,随着一首歌曲节奏的变化,音乐性更丰富了,这种轮说是最原始、最古老的多声部音乐形式,也是奥尔夫所指的“适于开端”的多声部训练方法,多声部的活动同时也是促进幼儿团结协作的有效

9、途径。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节奏是一个最有力的音乐源泉。 节奏游戏是最直观、最能激起兴趣的活动,我常在教学中穿插节奏游戏。如:游戏走、跑、跳就是让幼儿学习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最好的游戏活动。二分音符是大步走,四分音符是走、八分音符是跑、十六分音符是跳。通过听乐曲走、跑、跳掌握音符的时值,还有节奏回声的游戏更是孩子们喜欢的。教师先拍节奏,开始二小节逐步过渡到四小节。速度先慢后快不断变化,从简单逐步增加难度,训练幼儿的听觉、反应能力及记忆能力,获得愉快的情绪,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幼儿感知节奏后,我就让幼儿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现,如拍手,跺脚,身体晃动等,并随之教给幼儿认识二拍

10、子,四拍子,三拍子,在听音乐中告诉幼儿这是几拍的,让幼儿一边拍手一边听或者一边拍手一边唱,这些 都是幼儿在有音乐伴奏或无音乐伴奏的情况下,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小马跑、乌龟爬、刮风、下雨、开火车、飞机飞、骑自行车、划船等都可以让幼儿用手拍,用脚跺,用身体表现。这种表现自如、灵活、不用老师教,老师只不过加以引导。让幼儿认识二拍子时,可以让他听进行曲,威武雄壮, 整齐有力;认知四拍子时,就让他们听一些较舒缓的曲子,如小小鸟、小燕子等,认知三拍子时,就放一些圆舞曲让幼儿来表现。 除了用身体表现,我还让幼儿充分地利用打击乐器,先让他们了解各种乐器的声音,是清脆、是浑厚、是 长音

11、、是短音,研究怎样敲才会特别好听,然后让幼儿自己给小乐曲配上伴奏,练习演奏。除了以上这些教育培养外,我还把对幼儿的音乐素质练习穿插在一日生活中,如早上来园时欣赏优美的乐曲,不仅陶冶了情操,还使幼儿有一个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到来。早上喝完水和课间休息时,放一段轻松活泼的童谣,让幼儿随之做优美的律动,增强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发展了动作。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们无论是在对音乐的喜爱上,对音乐的感受力上,还是在音乐节奏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奥尔夫的节奏教育方法,不仅要求幼儿动手、动脑,运用听觉、视觉、运动感觉等器官亲自参与活动,而且在玩、说、唱、动、奏的过程中去感知节奏,体验节奏与音乐之间的关系;不是沉闷地、一味地坐着伴奏,机械地奏乐,而是能充分激发儿童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因此,从各方面来说,这种学习节奏的方法,均寓学习于游戏之中。真正实现了“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至理。因此,可以说,奥尔夫节奏教学是完全是符合儿童心理的一套完整的、系统的音乐教育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