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杨桃》的三“妙”.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384151 上传时间:2021-02-2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65.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画杨桃》的三“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画杨桃》的三“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画杨桃》的三“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画杨桃》的三“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画杨桃》的三“妙”.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画杨桃的三“妙”画杨桃是一篇阅读课文。细细阅读本文,你就会发现文章构思的精巧以及标点符号的巧妙运用。妙用“反复”质疑。在“我”画出了一张像五角星的杨桃后,先是“有几个同学看见了,却哈哈大笑起来”。老师问同学们:“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 ?”“ ‘ 好笑 !’ 有几个同学抢着答道,同时发出嘻嘻的笑声。”直到最后,老师教育学生:“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这里连续出现了几个“笑”字,这就是“反复”。前几个“笑”字不仅使“我”,而且也使读者在心里画了一个又一个问号:有的同学为什么“笑”?为什么觉得“好笑” ?为什么“发出嘻嘻的笑声”?而最后一个“

2、不要忙着发笑”则使人茅塞顿开,找到了答案。妙以“标点”绘形。文中有一处用到了“”,六处用到了“?”,四处用到了“!”,三处用到了“”。“好笑 ! ”中的“”表示声音的拖长,描摹了几个同学自以为是、得意洋洋的神态。而六个“?”,“杨桃是这个样子吗 ?”是同学们的责问;“这幅画画得像?”“它像什么 ?”“那么,像什么呢 ?”是老师的提问;“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 ?”“ 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是老师的反问。这是老师和“有的同学”对“我”画第 1页的杨桃截然不同的反应。四个“!”,“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 ! ”“不像 ! ”“像五角星 ! ”“好 - 笑! ”则是“有的同学”幼稚可笑的表现。而“不像。”“像 五角星。”这里的三个“”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有的同学”知道自己错误后不好意思的神态。由此可见,文中的标点符号具有多么神奇的作用!妙借“呼应”揭示主旨。在课文的开头一段中,引用了“我”的爸爸经常叮嘱的一句话:“你看见什么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而在课文的最后,又写了老师说“ 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爸爸的话和老师的话是多么相似啊!在这里,文章运用了“呼应”的手法:前呼后应,十分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宗旨,强调了课文的中心思想:“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结论。不要用老眼光来否定别人的新发现。”第 2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