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高考政治必背考点.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938636 上传时间:2018-12-03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新高考政治必背考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浙江新高考政治必背考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浙江新高考政治必背考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浙江新高考政治必背考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新高考政治必背考点.doc(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浙江新高考政治必背考点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一、价格变动的影响1.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消费需求)的影响(消费者角度)(1)一般来说,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商品的价格上升,需求量会下降,反之价格下降,需求上升)(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价格的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小。(需求弹性小)价格的变动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大。(需求弹性大)(3)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该商品价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需求变化:互补商品同向,替代商品反向)2.价值变动对生产经营(供给)的影响(企业角度)(1)调节产量。(当商品价格上涨时,增加产量。当商品价

2、格下降时,减少产量。)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了生产产品,生产者必须投入一定数量的人、财、物。当一些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这种要素的使用量;哪些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生产者就会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量。)二、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1. 根本原因:(生产决定消费)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的根本因素。2. 主要因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可支配收入、预期收入、收入差距) 3.其他因素:物价影响消费。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下降,反之,购买力上升。消费观念及消费心理。消费行为还会受到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等消费心理的影响。三、正

3、确的消费观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第二单元 生产 劳动与经营四、生产和消费的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与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的发展。(1)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2)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3)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4)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五、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措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

4、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六、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1.地位: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平等);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起主导作用2.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 支撑经济发展,促进创新,增加就业,增加税收 等3.混合所有制经济:地位: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作用:有利于增强国有资本的竞争力,影响力、控制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经济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5、4.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什么?怎么做?)六、如何成功的经营一个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结合起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实行适当的企业联合与兼并七、就业1.就业的意义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就业有利于劳动者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

6、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如何解决就业问题根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扩大就业规模。国家党和政府要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劳动者自主创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方针。 党和国家每个劳动者都要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要转变就业观念。 劳动者努力学习,提高劳动者技能和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劳动者发展生产,增加就业岗位,承担社会责任。企业3.劳动者维权(1)劳动者的权益: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 取得劳动报酬 休息休假接受社会保险和福利(2)为什么要关注维权? 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利是社

7、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劳动者各项权利和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满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保证。(3)劳动者如何维权?自觉履行劳动者义务(前提、基础) 依法签订劳动合同(重要依据) 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 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诉讼、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第三单元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八、如何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缩小收入差距) ?(1)根本举措:(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大力发展生产力,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增加居民收入。(2)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3)提高两个比重:提高国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

8、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加低收入者收入。 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4)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 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 要规范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九、财政的作用1.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与重要支柱,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2.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税收和社会保障支出)3.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基础设施、三农

9、、国防、文教卫生等公共领域)4.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促进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市场配置资源(一)市场调节1.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2.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具体机制来配置资源。3.市场调节优点:通过价格的涨落,及时,准确,灵敏的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面对市场竞争,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生产者经营者会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推动科技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资源的合理。市场调节的失灵: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弊端。(二)市场秩序

10、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基础。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 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等形式 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市场监管 反对地方保护、垄断和不正当竞争 必须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 形成以道德的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尊法守法用法,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 道德。十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2.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11、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a.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b.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c.科学的宏观调控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优势的内在要求。4.科学的宏观调控必要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 科学的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主要职责和作用之一。 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

12、平衡手段:经济手段:包括经济计划(如十三五规划,西部大开发战略等)和经济政策 (如财政和货币政策)法律手段:制定和实施经济法规行政手段:包括行政审批、行政许可和行政直接处理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十二、 围绕主题 抓住主线 (重中之重)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3、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成效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2、怎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2)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思路:一个立足点,两个更多依靠:市场结构与资源结构)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思路:产业结构、城乡结构)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

14、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思路:区域结构)(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思路:一条道路、三个方针、一个新型关系)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 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4)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十三、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1)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

15、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2) 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宽层次、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养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优势。(思路:落实主题、主线)(3) 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心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的有机结合。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出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4)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5)学会利用WTO规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要有规则意识和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本领,要有经济安全的防

16、范意识,有应对别国反倾销和反别国倾销的策略。)必修二 政治生活部分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一、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人民民主具有广泛应和真实性。二、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思路:参与政治生活内容三权利与四义务、怎么办三原则、四渠道、一要求)1.三权利:选举权、被选举权(基本民主权利) 政治自由 监督权 四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遵守宪法和法律 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 益 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2.三原则: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要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3.一要求:要有序的

17、参与政治生活。拓宽民意反映渠道。相关公民的权利: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4.四途经:(1)民主选举:不同选举方式的特点;影响选举选择的因素:有国家性质、经济状况、选民文化素养等(2)民主决策 间接参与:公民选出人大代表进入决策机关 直接参与: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专家咨询制度 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社会听证制度 意义:有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3)民主管理(参与基层民主自治) 形式:村民自治、居民自治 意义:有利于保障人民

18、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的重要内容。 有助于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 有利于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4)民主监督 途径:信访制度 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舆论监督制度 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论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新方式 意义: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有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如何行使监督权: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 必须采取合法方

19、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三、政府1.性质: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行政机关。2.职能:(1)保障人民民主和国家长治久安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宏观调控市场监管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4)加强社会建设 (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怎样履职转变政府职能,建政简政放权,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 发展服务的水平。3. 政府的宗旨:对人民服务 4. 政府工作的原则:对人民负责。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坚持求真务实额度工作作风;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的工作方法。5. 政府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 6. 依法行

20、政。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依法行政的原因? (必要性+意义)7. 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原因:必要性+意义 措施:关键是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个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建立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与外部监督。实行信息公开和公开办事制度,推行政务公开。 8. 要树立政府威信。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四、人民代表大会、人大代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人民代表大会1.性质(地位):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2.职权:立法权(地方各级人大有地方立法权) 决定权 任免权 监督权3.全国人大: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在全国人大闭幕期

21、间,由其代行使部分权力。人大代表1. 权利:审议权 表决权 提案权 质询权2. 义务、职责: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地位: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的表现 (西方三权分立制度)人大和人民: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大与其他国家机构: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

22、,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中央和地方: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五、中国共产党五、中国共产党1.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2.执政方式依法执政(1)依法治国作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的基本方略,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2)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3)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

23、升为国家意志,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3.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5.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6.出发点、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7.执政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8、党的建设:三个方面建设-执政能力、纯洁性、选进性。六、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1.各政党的地位与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二者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2.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个领导只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大政方针的领导)3.基本方针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

24、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4.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5.重要机构 人民政协(1)性质统一战线组织(政协不是国家机关)(2)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注意:这个不是国家职能)(3)主题团结、民主七、民族与宗教(思路:二政策、三原则、四关系)1.我国逐步形成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新型民族关系。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3.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基本内容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只有这三级)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大与政府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内容。(2) 优越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25、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蓬勃发展4.我国的宗教政策。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5.公民要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八、国际社会1.主权国家 (四权利,三义务)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义务-不侵犯别国 不干预他国内政 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2.国际组织及联合国(1)国际组织-分类:政府间和非政府间的、世界性的和区域性的;作用:交流与合作、协调政治经济关系、调争端缓矛盾促和平。(2)联合国-宗旨:维护国际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家合作与发展

26、。作用:维和、促发展、人道主义援助。 我国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3.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国家利益含义:国家利益不是抽象的,归根结底是该国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基本形式:竞争、合作与冲突(注意:国际关系的内容是:政治关系、经济关系等)重要性: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国家利益。是怎样决定国际关系的: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是引起冲突的根源。4.坚定地维护我国国家利益我国的国家利益主要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定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

27、障。怎么办:中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其他国家的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还可以结合主权国家权利与义务、国际组织、时代主题、当代国际竞争、外交政策等知识综合阐述。)5.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6.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途径(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为了和平与发展,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是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7.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8.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科技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我国应努力加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9

28、.我国的外交政策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本立场:独立自主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必修三 文化生活部分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一、文化的内涵与特点(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2)特点: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

29、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二、文化的作用一般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具体作用:(一)文化对社会的作用: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

30、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文化消费、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2、文化与综合国力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锅里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三、文化对人的影响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2、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

31、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3、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4、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侧重广度),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侧重力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四、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1)文化既是民族又是世界的2).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注意从三个角度切入回答原因:原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3).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措施类-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理论依据)。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

32、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原则: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要求: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4)文化交流的意义: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五、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1)传统文化继承性的四种形式:主要有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2)传统文化的特点: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4)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

33、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5)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科学技术的进步,既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思想运动往往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六、如何推行文化创新?1.方向:正确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2.途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要立足于社会实践,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基本途径纵向

34、-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去除落后成分,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符合社会要求的新内容;横向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断吸取外来文化的营养,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交流融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3主体-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4.方面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七、中华文化1、特征:(1)源远流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动态,表明有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35、2)博大精深表现在-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 (静态,表明有丰富的内涵)A. 独特性: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B.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C.民族性:中华文化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个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征,他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共同铸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民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3)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一是

36、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二是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八、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1.作用: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2.基本内涵: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3.核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4.特征:深厚的民

37、族性 、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5.必要性及意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五、面对文化生活喜与忧,我们如何做?国家 对大众传媒和文化市场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弘扬主旋律,积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提倡多样化,努力发展大众文化。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弘扬、培育民族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

38、,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企业 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生产健康有益文化产品。个人 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能力,增强抵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不断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追 求 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含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为什么】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

39、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3、【怎么办】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路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关键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内容】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抓住文化建设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公民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载体-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途径】坚持文化创新【主体】发挥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七、如何加强精神文

40、明建设?1.把培育四有公民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2.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努力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3.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青年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八、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

41、设?国家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工程)。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基本任务)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个人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改造主观世界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九、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1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是社会主义意

42、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2怎么办:【从内容上讲】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三倡导一践行】国家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公证、法治 个人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一)唯物辩证主义一、唯物论(探索世界)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的作用 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

43、的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正确的意识推动物质世界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物质世界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1)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2)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3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尊重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

44、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反对错误倾向: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二、认识论(追求真理)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三个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实践中提出新问题和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b实践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人类的认识器官,推动认识的发展c实践还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

45、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原理)反复性:从认识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受到不同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无限性:认识是无限发展的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过程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三、唯物辩证法 (两个总特征联系和发展,一个实质核心-矛盾,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