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教学分析与教学计划.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390713 上传时间:2021-02-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2.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教学分析与教学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教学分析与教学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教学分析与教学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教学分析与教学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教学分析与教学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教学分析与教学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教学分析与教学计划.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教学分析与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 一 ) 知识与能力1. 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它们的相对性。2. 使学生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并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正确地 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 ) 过程与方法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坐标思想。( 三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 让学生感受体会到空间方位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的好习惯。二、教学重点会用“上、下”、“前

2、、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初步掌握用两个数表示一个物体的平面位置。三、教学难点辨别“左、右”,感受“左、右”的相对性。第 1页四、单元内容分析( 一 ) 主要内容本单元包括四部分内容: “上、 下”、 “前、 后”、 “左、右”和“位置” ( 用两个数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 。这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新增加的内容, 是从空间方位的角度引入的。这些内容以前是作为常识性的知识, 没有作为小学数学的正式的教学内容。现在为了加强空间观念的培养,改变过去少“空间”少“图形”,多计算的做法,拓展几何知识的范围,把这些内容纳入到几何教学的范畴。“上、下”“前、后” “左、右”这三对方位,正好对应着三

3、维空间的三个方向。( 二 ) 编排特点1. 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本单元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顺序是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是“左、右”。其中对左和右的区分则比较困难一些。儿童一般在7岁左右,不仅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而且也能以别人为标准辨别左右。所以教材把有关方位的认识安排在本册。2.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体会到空间方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生活情境,如南京长江大桥图、第 2页公共汽车排队上车图、教室情境图、汽车行驶图等等,目的就在于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亲身体验生活和学习环境中的方位,让他们在进

4、行两个物体或三个物体之间的比较中,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同时体会到空间方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 ) 具体编排1. 上、下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幅南京长江大桥图,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认识“上、下”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它们的相对性。(1) 两两比。在位置关系不变时,对于两个物体, 上下位置关系是绝对的。教材中的南京长江大桥图,汽车和火车比较,汽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汽车的下面。(2) 三者比对于两个物体来说,上下位置关系是固定的; 而对于三个物体,由于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也会不同。教材中的南京长江大桥图,汽车、火车和轮船三者比较,火车对轮船来说

5、,在轮船的上面,火车对汽车来说,却在汽车的下面。因此在教学三个事物比较时,要求学生说出参照物来。(3) 下面有什么第 3页教材中的南京长江大桥图,卡车的下面有什么?要让学生根据上面的比较关系自己去比较,从而明确卡车的下面既有火车,又有轮船。2. 前、后在学习“前、 后”时, 教材同样为学生提供了熟悉的生活情境“排队上车”。通过两个人比, 让学生明确: 前后的标准一般是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通过三个人比,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前、后”基本含义,同时体会前后的相对性,感受当参照物改变时,前后也可以转换。3. 左、右(1) 建立左、右标准儿童建立左、右的过程是:先将左、右同自己的左、右手建立起

6、联系,然后再与自己身体的两边对应起来,最后以自身为标准来进行判断。教材教学左、右概念时,就是按这样的顺序来编排的。例1 让老师背对着学生,学生模仿老师举右手,观察自己的左、右手,再让学生说明左、右两只手的习惯性分工,将左、右与自己的左、右手对应起来。再通过“做一做”第1 题,初步感知身体的左、右。最后通过“做一做”第2 题,让学生以自身为中心确定物体的位置,但要判断的不是自己身体上的,而是自身周围的。逐步建立第 4页左、右的概念。(2) 相对性例 2 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左右的相对性。分两个层次:第一,两个同学面对面互相握一握右手,引起认知冲突:虽然伸出的都是右手,但从一方的角度看两只手却不在同

7、一个方向,这时还可以转到对方同学的位置感受一下,以此体会左右的相对性。体会右的相对性。同样体会左的相对性。第二,两个同学相对而坐,一个同学判断另一个同学桌面上的东西在哪一边,加深对左右相对性的认识。左右的相对性较难理解,可以先观察自己的左右,再站到对面同学的位置上验证一下,再过渡到想像自己站到对方位置,来判断其左右。(3) 左、右在生活中的应用生活中按照左右制定规则的事例很多,如车辆、 行人靠右行。教材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一方面知道左右在生活中的应用,加强对左右的认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 另一方面从小培养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了解一些生活常识, 如走路时靠右行, 过马路时先看

8、左边,再看右边。教学时, 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车到十字路口中,向左右拐,向前行。4. 位置用两个数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一些第 5页感性认识,因此,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熟悉的教室座位引出位置,使学生认识到用两个数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非常简明,从另一个角度感受数学的作用。这部分内容, 教学的重点应是使学生初步掌握用两个数表示一个物体的平面位置,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重点就应放在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上。教学时,可以从三方面来教学:(1) 谁在第几行第几列 (2) 第几行第几列是谁 (3) 比较前后或左右同学是行相同还是列相同。注意:先要确定好标准。可以设计不

9、同层次的多种活动 ( 正、反两方面的活动都应设计,如指定一个物体, 用行、列说出它的位置, 或给出行、列去找对应的物体 ) ,例如:填写自己的位置是第 ( ) 行第 ( )列,发卡找位置,让学生互动。总之,老师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一做”安排了确定动物卡片位置的活动,巩固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四 ) 教与学的建议这一单元教学内容比较新,在教学方式上需要老师们进行有益的探索,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三点:1. 注意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 认识上下前后不会有什么问题, 难点在于认识左右。因此,可以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认识上

10、下前后 ; 而左右的认识,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第 6页通过各种活动,从以自身为中心逐步过渡到以自然标志物为中心进行辨别 ( 如教室里什么在什么的左右、前后 ) 。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建议可以将“上下、 前后、左右”可放在一节课上。例如:可以从儿歌引入“兵板儿兵板儿兵兵板板,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熟悉的身体的作用,上下:嘴、鼻子、眼睛、眉毛等等。前后:自己的前面有谁,后面有谁 ?起立前面是黑板,后面是板报,转方向,再看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3 名学生按照前后指令排队,中间同学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再让中间同学向后转判断这时前面是谁,后面是谁。最后小结面对的是前

11、,背对的是后。左右:左右手、耳朵、脚等,两两同学面对面共同做动作,观察体会左右的相对性。用前后左右介绍周围的同学,做猜一猜的游戏 ( 师生、生生互动 ) ,听指令摆学具等等活动。2. 适当把握教学要求。本单元内容不要求学生用抽象的形式确定物体的方位,只是通过活动和直观演示来确定物体的方位,尤其是左右的认识,如对左、右的相对性只要求学生通过活动初步感知,不要求进行抽象的判断,应允许暂时有困难的学生逐步认识。而对位置只要求学生能够用行、列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不要求用数对来描述。左右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生活中的数学中的内容仅供第 7页学生了解,不作教学要求。3. 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本单元内容的特点之一是活动性强,比较联系生活实际。因此,教学时要注意联系学校、家庭、社会等学生比较熟悉的各种情境,创设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并注意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的方位。第 8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