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外阅读相结合.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406101 上传时间:2021-02-2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5.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内外阅读相结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课内外阅读相结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课内外阅读相结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课内外阅读相结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课内外阅读相结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内外阅读相结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内外阅读相结合.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课堂中教师精讲策略研究课 内 外 阅 读 相 结 合 -打造语文优质高效课堂 提起语文高效课堂,老师们总会思考自己该如何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怎样精心去设计教学环节,从而打造一节优质高效的课堂,往往会忽略学习的主体-学生,因为学生良好的语感,良好的语文素养也是高效课堂重之关键。所以我个人认为除了老师们自身努力外,也应加强学生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推动语文课堂教学之高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普遍重视课内阅读,而忽视课外阅读,实际上,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以及他的文化积淀更多地是在课外。吕叔湘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大量地阅读,才能增加人的文化底蕴。阅读教学

2、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语文就必须多读书、读好书,就象鲁迅先生说的:“读书就像蜜蜂采花,只有读过很多书,才能酿出蜜来”。所以,我认为,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是提高语文教学、打造语文高效课堂的必然选择。1、符合学生内心的需求儿童心理学为我们揭示了儿童期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有很强的求知欲”。通过调查问卷显示,学生们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就已对文本中的人物及情节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育学也为我们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科学、准确并全面地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从大语文观的角度去解 析文本是教师教学的职责所在;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作为教师应当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

3、,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深入理解文本的需要教材中的课文一般来说都是一些节选的内容,不是进行了改编,就是进行了缩减。从深度上、体系上来说都不完备。学生们一篇课文学下来,往往只看到了冰山一角,或者只知道了一些皮毛,不能很深入地理解文本背后隐藏的内含,这样的课文已不能够全面地阐释作者的本意,从而对学生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造成了困难。只有将这篇课文前前后后相关的内容有所了解后方能把握住文本的精神实质。因此,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去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书籍就显得格外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了洞察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文字背后隐藏的奥秘。3、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必需“优化课堂教学,促进

4、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成长”。课内外阅读相结合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去阅读课外书籍,同时也能促进教师去阅读相关的课外书籍。一方面教师要求学生去阅读的同时,也会为了能够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而去进行相应的课外阅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阐释文本的内含,把握好文本的实质,也才能更好地督促与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如何将课内外阅读一体化,较快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从而促进语文高效课堂之“高效”呢?我个人认为抓好课内阅读是基础,强化课外阅读是保证。没有课外扩展阅读,是无法完成课标规定阅读的数量,也无从谈及阅读之质,课堂之效。所以,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方可保证课内外阅读一体化的质量,推动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1 、因

5、势利导,提高阅读积极性。 (1)加强课外阅读指导,讲清课外阅读重要性。可先引趣、提醒学生:“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有宝,引导学生想看书;其次强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个能熟练背诵唐诗三百首的人,必然会对诗词有深刻的理解,读多了,模仿、转化、借用、引申皆可为之。再教育学生要懂得:“读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读书多,见识广,想法多,思维快,写作能力随之而增强。最后告诫学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一定要下苦功夫,来不得半点马虎。 (2)鼓励学生多阅读,对阅读多的学生表扬。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要想成为21世纪的栋梁之才,必须重视

6、课外阅读,增加阅读量,扩大知识面。一周统计一次学生课外阅读文章,公布阅读数量,抽查阅读实效,表扬阅读多而有实效的同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3)把课内与课外阅读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体化,提高阅读能力。通过课内阅读教学,激发课外阅读兴趣;通过课外阅读,加深对课内阅读文的理解和评析。以课内阅读文为中心点,向课外阅读文不断地扩张与延伸。课内可精读,课外可略读。课内获得的阅读方法与能力,用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可用于课内阅读,有助于对课内文章的深入理解。这样,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互补充,共生共进。 2、小组合作,创设阅读环境,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的一种

7、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学习需要合作,读书更需要同学相互合作。 老师可根据学生阅读爱好、兴趣,成立若干个课外阅读合作小组,创设小组合作阅读环境,形成阅读场。 (1) 在合作阅读中探讨问题。可以对课内文章中的疑难问题探讨,交流、辨析,求得共识;也可以对课外阅读文,交流学习心得;还可以当场学习新文章,共同学习,讨论探求。 (2) 在合作阅读中获取知识。由于阅读扩张,同学在课外获得的知识,在小组中得到交流,他们的知识面就大大增强了。 (3) 在合作阅读中增强能力,提高相互合作的精神。小组合作可以相互问难,可以发言辩论,可以写作交流,这样动手动嘴,能力提高了,相互学习、

8、协助的精神也得到提升。 开展课外小组合作阅读,既能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又能相互促进,你追我赶,形成生生互读,组内交流互动,学生思维在交流碰撞中闪现,读书快乐之花在交互中绽放,促进课内外阅读一体化有效进行。 3、展示才能,提高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养成喜爱读书习惯,我们通过展示学生才能,促进学生自觉阅读,提高阅读实效。 (1)组织开展阅读知识竞赛活动。如在某个时段,教师设计课外阅读知识竞赛题,有必答题、选答题、抢答题等形式,小组选派代表参加,优胜者奖励;或组织古诗词朗诵比赛,或组织成语接力赛,看谁反应快、知识面广、思辨能力强。 (2)召开故事会。组织学生参加

9、故事会,把课外阅读的好故事讲给同学听,比一比谁讲得好,展示其演讲口才和阅读的好书。 (3)举办阅读作品展。要将读而有思、读而有记全面落实到阅读教育之中。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必须养成勤于笔记的习惯。让摘录与随感齐头并进。读了一篇文章或者读了一本书,都是属于研究性、启发性的自我学习。由此而谈收获、谈体会,再则还可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要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要坚持月交流的制度,每学期举办一次读书笔记的展览,这样,既可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又可起到互为推进的作用。 (3)召开阅读汇报会。为提高课内外阅读一体化成效,可组织学生将个人阅读的经验、方法、成效在阅读汇报会上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高阅读成效。

10、答得准确,以此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自觉参加阅读,提高课内外阅读一体化成效。 4、树立榜样,促进终身阅读。 教师可利用课堂教学,向学生介绍革命领袖、科学家、历史人物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事例,树立榜样,启迪学生。如毛泽东主席说:饭可一日不吃,觉可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显见读书对伟人的重要。再如颜真卿在劝儿诗写到:“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说明勤奋的人在三更半夜时还在读书学习。鲁迅先生从小喜爱读书,每当寒冷之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一棵大椒,放在嘴里嚼着,辣的满头冒汗,用此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最终成为一代文学大师。晋代孙康,官至御史大夫。他少年时聪明好学,但是家中贫穷,夜间点不起油灯,“

11、常映雪读书”。这个典故出自唐朝徐坚的初学记,比喻贫穷而好学。古今勤奋好学事例,皆可为学生树立榜样,供其学习。另教师也可表扬本班喜爱读书同学,树立眼前榜样,激发其他同学效仿学习,养成终身读书习惯。 5、学生捐书,构建班级书库 实现课内外阅读一体化四要素之一是阅读素材。农村小学图书室藏书有限,不能满足学生阅读需求,影响学生阅读进程,所以,必须扩大藏书。扩大藏书一是学校划拨专项经费添置;二是发动学生捐书,把各自藏书捐给班级,构建班级书库,供本班同学相互借阅;三是同年级的班级相互交换藏书,循环阅读,扩大阅读数量,保证学生有书、有不同书、有好书可读,提高课内外阅读一体化进程。 6、结合教学,教师推荐好书

12、 我们在教授单篇课文时,可把相关的文章或原着推荐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全貌,掌握更多的知识,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和感悟,并能更全面地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学习准确、精炼、优美的语言表达。如教卖火柴的女孩可推荐学生课外阅读安徒生童话集;教授小蝌蚪找妈妈后,可推荐一些科普读物让学生阅读;教授望梅止渴可推荐阅读成语故事;教三顾茅庐后可推荐阅读三国演义;教授景阳冈后可推荐水浒传;让学生课后系统地阅读名着,提高阅读量,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积累知识,汲取文学素养,让学生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学熏陶。 叶圣陶先生提出:“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其核心就是提倡课外阅读。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学习语文不能只限于课堂,应课内外结合,强化课外阅读,实行课内外阅读一体化,扩大学生阅读面,增加学生阅读量,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让语文课堂真正地高效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