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上册《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408857 上传时间:2021-02-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1.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三上册《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初三上册《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初三上册《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初三上册《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初三上册《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三上册《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三上册《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初三上册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识记本课的生字词。 掌握本课的作家作品常识。 掌握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2、能力目标:分析两首写景诗的意境及其各自特点。3、情感目标: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教学重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准备】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收集济慈、叶赛宁的有关资料。【教学媒体】录音机、磁带。【教学设计思路】第一课时分析学习济慈的蝈蝈与蛐蛐 ,第二课时分析学习俄国诗人叶赛宁的夜 。第一课时第 1页一、导入新课不同的诗人面对大自然,总是有不同的感受。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就捕捉到了两种很平常的昆虫叫声,发出了“大地

2、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而俄国田园诗人叶赛宁则给我们描绘了宁静、美好的夜,那么这节课就向大家来介绍一篇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 板书 ) 创作的十四行诗蝈蝈与蛐蛐 。 ( 板书 )1、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要求: 标画生字新词。 理解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理解“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诗。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教师补充。济慈 (1795 1821) ,英国诗人。 1795 年 10 月 29 日生于伦敦。 9 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 15 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

3、喜好文学; 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 1816 年 11 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 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第 2页“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来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3、简介作品:蝈蝈与蛐蛐 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歌颂大自然美如诗歌,永远歌声不断

4、,永远充满生机。二、整体感知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作者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首诗注重氛围的营造,动静相衬,意境优美,情味浓郁。“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表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 ; “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蝈的乐音”浓郁的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

5、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第 3页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与前面的氛围既形成对照又十分和谐,反衬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以“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那草茸茸的山上鸣叫”结尾,将前后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让冬天“蛐蛐的歌 / 呼应盛夏”“蝈蝈的乐音”,交织成一首此起彼伏的“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这首诗的意境既精微优美又广大深邃,使人们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读完了这首诗,请大家思考一下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本文的构思非常巧妙。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 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

6、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2、首诗注重氛围的营造,动静相衬,意境优美,情味浓郁。这首诗的意境既精微优美又广大深邃,是诗人生命情感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感应,使人们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第 4页3、本文语言平易,通俗易懂:作者为什么把昆虫的叫声称为“大地的诗歌”?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

7、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三、研读赏析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后,明确这首诗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来点明主旨 ; 又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 ; 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揭示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

8、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四、布置作业第 5页1、朗读全诗。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第二课时叶塞宁 (1895 1925) ,俄罗斯诗人,从小生活在野花杂树和歌谣祷词的氛围之中。他家附近的米歇拉森林、美丽的奥卡河给了他幼小的心灵以诗的熏陶。十九岁时,他的一本诗稿得到当时著名诗人勃洛克的称赞,称他为“天才的农民诗人”。他的诗以纯朴的浓郁的农村生活情趣和色彩绚丽、想像力奇特的语言引起了诗坛的惊奇,诗歌的主题大都是讴歌或哀叹俄国农村和美丽的大自然。诗集有亡灵节 、天

9、青色、乡村祈祷书 、玛利亚的泉水等将近十本。读完了这首诗,那么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这首小诗主要写了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第一节:写夜的静谧。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提问:文章中是如何体现“夜”的美丽的?本文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第 6页都归于沉寂: 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 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虽不言静而静自现。这里既有听觉,又有视觉,也有与白日的联想和对比。第二节接着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

10、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 ; 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入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增熠生辉。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令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荡和律动。诗人所描写的夜景,是多么静谧,又是多么美丽,像优美的图画,像轻柔的音乐,像迷人的梦境,让人沉浸其中而产生无限的遐想。作者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全诗虽是纯然写景,却渗透着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三、结合课后练习二的训练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3、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四、布置作业第 7页1、朗读全诗。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第 8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